宋業政
(山東臨沂水利工程總公司,山東 臨沂 276006)
混凝土裂縫施工控制要點分析
宋業政
(山東臨沂水利工程總公司,山東 臨沂 276006)
【摘要】建筑物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是工程施工一個控制的難點,也是制約工程施工質量的關鍵。本文針對施工過程容易出現裂縫的部位,闡述混凝土裂縫的類型,分析了裂縫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預防措施。
【關鍵詞】混凝土;裂縫;成因分析;質量控制
目前,建筑物大多采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優點是原材料計量系統完善,拌合強度高,能夠短時間滿足施工現場需求。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容易離析;二是混凝土坍落度較大,施工難易控制。正是由于商品混凝土不足,給工程施工帶來諸多安全隱患,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裂縫。尤其是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時,裂縫問題易顯突出,并成為普遍性的問題。通過對混凝土裂縫的成因進行分析,從材料、施工、配合比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相對應的裂縫控制措施。
1)表面裂縫。大體積混凝土的內部熱量向外散發的較慢,而其外表面與外界接觸溫度散熱速度較快,引發表面產生拉應力,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拉應力超過此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就會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裂縫,一般出現在混凝土澆筑后的第3~4d。
2)貫穿裂縫。混凝土硬化過程中拌合水的水化以及膠質體的膠凝等作用,使得混凝土結構開始收縮,由于受到基底或結構本身的約束,也會產生拉應力,當此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此時的極限抗拉強度,在混凝土結構的薄弱區域就可能產生貫穿裂縫,這種收縮裂縫危害較大。
3)塑性塌落裂縫。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或者在澆筑初步成型時,都會產生一種塑性塌落裂縫。因為在混凝土的成型過程中,其拌合物中的骨料緩慢下沉,水向上浮,此時鋼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鋼筋支頂,而鋼筋兩側及其下方的混凝土產生下沉,導致混凝土沿鋼筋表面產生順筋裂縫。
4)干縮裂縫。由于混凝土失水后干燥,引起體積收縮變形,這種體積變形受到約束時,就可能產生干縮裂縫。
裂縫主要出現在:輸水渠與建筑物翼墻連接處的現澆板下部;泵站水泵層的墻體及頂板;穿壩涵洞及供水洞洞身側墻;橋面鋪裝的表面。
3. 1水泥水化熱的影響
水泥在水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使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升高,當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度相差過大時,會產生溫度應力和溫度變形,溫度應力與溫差成正比,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內外的約束力時,就會產生裂縫。
3.2內外約束條件的影響
混凝土在早期溫度上升時,產生的膨脹受到約束而形成壓應力,當溫度下降,則產生較大的拉應力。另外,混凝土內部由于水泥的水化熱而形成中心溫度高,熱膨脹大,因而在中心區產生拉應力,在表面產生壓應力,若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混凝土將會產生裂縫。
3.3混凝土的收縮變形
混凝土中80%的水分需蒸發,只有約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須的,而最初失去的30%自由水分幾乎不引起收縮,隨著混凝土的陸續干燥而使20%的吸附水逸出,就會出現干燥收縮,而表面干燥收縮快,中心干燥收縮慢,由于表面的干縮受到中心部位混凝土的約束,因而會在表面產生拉應力并導致裂縫,
3.4地基和老混凝土的約束
當混凝土澆筑在比較堅硬的基巖或老混凝土上時,混凝土澆注初期的水化熱升溫,產生膨脹,受到巖石或老混凝土的約束,將產生較小的壓應力。當混凝土溫度繼續下降時,由于基巖或老混凝土對溫降引起的收縮變形約束的結果,混凝土塊內將出現較大的拉應力,裂縫隨之產生。
3.5環境氣候的因素
混凝土施工期間,外界氣溫的變化情況對混凝土裂縫有重大影響。外界氣溫越高,混凝土的澆筑溫度也越高。如果外界溫度下降,會增加混凝土的降溫幅度,特別是在外界溫度驟降時,會增加外層混凝土與內部混凝土的溫差,這時對混凝土抗裂極為不利。
4.1重視材料的選用
使用低熱水泥如礦渣水泥等,能明顯降低混凝土的絕熱溫升,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溫度。伴隨減小混凝土內表溫差,起到減小溫度應力的作用,從而減少產生裂縫的充分條件。按照規范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熱不大于25KJ/kg。為降低水化絕熱溫升、減小體積變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熱高水泥,應使用水化熱較低的中熱硅酸鹽水泥和低熱礦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強型水泥。
4.2施工階段裂縫控制措施
1)控制澆灌溫度。為了降低混凝土從攪拌機出料到卸料,泵送和澆灌振搗后的溫度,減少結構的內外溫差,一般按季節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時,則應以減少冷量損失為主,覆蓋草包、噴灑冷水,及加快澆灌速度,縮短澆灌時間等。在冬季施工時,應保證保溫澆灌、保溫養護,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發的水化熱養護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沒有達到允許臨界強度以前防止凍害。
2)合理安排施工進度。對混凝土澆筑,應遵循“同時澆搗,分層堆累,一次到頂,循序漸進”的成熟工藝。在每次澆筑中,又分幾層,其層間的間隔時間應盡量縮短,必須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開始澆筑上層混凝土。層間最長的時間間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3)改進攪拌工藝和振搗工藝。在攪拌混凝土時,改變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和后,再投放石子進行攪拌的新方法。這種攪拌工藝被稱為“裹砂法”,也可稱為二次投料法。這種攪拌工藝的主要優點是無泌水現象,混凝土上下層強度差減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與水泥砂漿面的集中,從而使硬化后的界面過渡層的結構致密、粘結加強。
4)采用分層澆筑混凝土,利用澆筑面散熱,減少出現裂縫的可能性,選擇方案時,除應滿足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層新混凝土覆蓋并搗實完畢外,還應考慮結構的變化。常用的澆筑方式分為全面分層、分段分層和斜面分層等。
4.3混凝土的養護
為了保證混凝土有適宜的硬化條件,混凝土終凝后,筏板邊緣、剪力墻中間等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蓋部位,可采用澆水保濕。混凝土升溫階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蓋而出現局部干燥時,可澆熱水(40~50℃)濕潤表面,防止出現干燥裂縫。降溫階段可澆自來水養護。
4.4優化混凝土配合比
大體積混凝土因其水泥水化熱的大量積聚,易使混凝土內外形成較大的溫差,而產生溫度應力,因此應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產生的熱量,從而控制混凝土的溫度升高。
裂縫對混凝土建筑物危害極大,裂縫的缺陷處理難度大,效果差。因此,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選擇、配合比設計、施工工藝等各個環節,加強施工管理,盡量避免出現混凝土裂縫,保證混凝土工程質量。
(責任編輯 遲明春)
【中圖分類號】TU75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10-0043-02
收稿日期:2015-06-24
作者簡介:宋業政(1978—),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