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梅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裝飾與裝潢·
談水紋樣的歷史演變
謝 梅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詳細介紹了“水”紋樣的發展演變過程,系統分析了“水”紋樣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表現形式、藝術特點及其運用方式,為現代設計中“水”元素的運用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水,紋樣,演變,形式,設計
原始人類定居于水邊,如此汲水飲用及進行漁獵活動,都十分便利。水給人們增添了一分生存的契機,但洪水泛濫又威脅著古人的生命,“大禹治水”的典故無不訴說著當時面對洪水的危情。被圖騰文化與巫蠱文化所籠罩的時期,水必然也會被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現存的歷史遺留物中,最鮮明的水的再現當屬新石器時代彩陶紋樣,并且在歷史發展中,對水的圖像再現始終綿延不斷。
“水”紋樣的形式主要分為旋轉的渦旋紋和波曲的水波紋。在古人對于身邊這一無具體形態的物體的長期觀察后,逐漸的歸納出描繪其狀態的多種方式,但對于渦旋紋究竟是從何而來,頗有爭議。在眾多說法中,本文傾向于來源于水。因渦旋紋生成并流行于世界范圍內,如希臘伊奧尼亞柱頭,美洲印第安人陶器中等等,這樣廣闊的范圍內出現了相似甚至于相同的紋樣,應是由普遍而見的某些實際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有關于旋轉這樣的韻律,長此以往通過總結而產生[1]。世界文明生發在大江大河周邊,在漁獵時代與水的密切接觸也激發了人們對其在審美層面上的總結,這樣的生產實踐中才得以產生出水紋,并且渦旋紋與波曲紋的產生由水而來更具有連續性。
新石器時代的“水”紋樣,類型繁雜,現將其劃為波狀紋、旋形紋兩類。波狀紋從形式上看應是對水波紋以及層浪的描繪。“重復的流動感和連續性、曲線的婉轉性以及線條的流暢性”使其極具裝飾感[2]。”這時期是波狀紋發生以及發展的高峰期,在原始彩陶中的陶體上十分常見。在波狀紋中,表現形式多種多樣:S形、層浪形、長短波紋、橫豎波紋等等,似是對水之急緩快慢的各種表達。而另一種“旋紋的組合,流利生動,手法多樣,結構巧妙,富有強烈動感[2]。”旋形紋中,有似花朵的、似動物的、似云朵的。最主要的特點即是旋紋更加具有動態感[3]。其中主要類型有渦旋紋、回形紋、卷云紋等。
在“如火烈烈”的商周時期,青銅器成為了紋樣的重要載體。這一時期的水紋樣的形式,明顯減少,但出現了許多與其有淵源的新型紋樣,如云雷紋,環帶紋等。云雷紋的形象十分類似渦紋,有單旋、對旋、3S形連續、斜角云雷紋、勾曲紋等[4]。而優美的環帶紋是西周時期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紋樣。環帶紋呈波狀連續的上下起伏,因此也被稱為波浪紋、波曲紋等。在環帶紋的波弧中,裝飾有類似獸面的形象,上下顛倒,連續反復,好似一條環繞的帶子。環帶紋作為主紋,多出現在鼎、盤、壺等器物的顯著部位。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的活躍提供了背景,也使得藝術形式開始變得活躍,新的紋樣承載物出現,如瓦當、漆器、玉器等,因此也產生了與青銅紋樣不同的新類型的紋樣。這一時期的水紋開始走向具象寫實,紋樣的表現中可以清晰明辨出水的形態。波紋不再似新石器時代波紋的地位,不再滿布器皿,而是退居邊飾或底紋。這一時期的水波紋類型很多,主要有螺旋形、水波形,上下起伏的曲線,層層相疊;波浪形,由一個對旋紋和一個尾巴略長的單旋紋組成,單旋紋承托著對旋紋,形成一組,每組呈橫向上下顛倒連接,形成連續紋樣。
至魏晉、隋唐時期,水紋更大程度上用來作為底紋出現,大量的背景用渦旋紋、水波紋進行裝飾。水紋的包容性與可塑性使它可以與多種形象相結合,形成新的紋樣,如水和云相連相生的云水紋,與龍、魚、摩羯等組合的海濤紋,與鴨禽、蓮荷組合的水波紋等等。此時的海濤紋已十分生動,線條流暢、疏密有致。已初步將變化無窮的水的狀態提煉而形成程式化的描繪。而水波紋的形式分化出了多種,大多是對水紋的直接描繪,不再有神秘的儀式感。除了綿延的波形曲線這一描繪水波的基本元素,還出現了如C形水波、帶形水波、卷渦水波等樣式。
宋元時期的水紋發展繁盛起來,并又出現了新形式的水紋,有的水紋通過寥寥幾筆便能將其波動狀態表現出來,對于水波的歸納更加細致靈活。而對于前期的水紋的繼承運用,也更生動大膽,如瓷器中的波濤紋,此類的波濤紋繼承于唐時,但浪頭曲線起伏落差更大,留白空間更大,使波濤紋的表現更加有氣勢。另一方面,宋代建筑是我國建筑史上技藝成熟規范的時期,這時的建筑裝飾也有了一定的制度規范,其中不乏水紋的出現。建筑裝飾中的水波紋十分簡練、抽象,以彎曲波折的線為主。
至明清時期,水紋樣基本定型,并且形成制度化的紋樣樣式。如典型的海水江牙紋即是對海濤、浪潮的描繪,相比于前期的各種海濤紋、波浪紋,海水江牙紋是一種程式化的紋樣,使海濤海浪等形象圖案化,也使其失去了水這一描繪對象的靈動性。這一形式多以一組半弧形為基本元素,再以這一基本元素組合成上下錯位排列的三角式的主體,在主體上方添加奔騰的浪花。而波浪紋的變化在這一時期雖然種類繁多,但都是以波曲線的二方排序或單個渦旋紋的二方排序為基本構成元素,上面添加若干回卷的浪頭或花朵、魚類圖案,形成的程式化裝飾圖案。
從以上“水”紋樣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變化趨勢是由抽象到具象再回返至抽象。對于水的再現由原始社會抽象的卷渦、波曲的線條,發展至唐宋對氣勢 恢宏的波濤紋的具象描繪,再到封建社會末期對水進行的程式化圖案化的總結,縱然水的形態千變萬化,對其的描繪千種百態,但其發展變化的大致趨勢即是如此。
水性思想,即是以水的品行來處事待人,最讓人們熟知的便是道家《老子》五千言里談到的“上善若水”,即最高程度的善,就如水一般,水能以柔克剛。道家的“水崇拜”思想,很大的因素也是與其發生于南方長江流域一帶有關。道家將對水的這種崇拜上升到了哲學層面,并將水的特質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樣的思想一直滲透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柔軟靈活與包容性教導人們以“水”樣的性格去行事做人。水元素直到現在也被運用于各種藝術創作之中,如企業logo的設計、室內家具中水元素的應用、服裝設計中的面料圖案等等。水紋樣一直以它所代表的水樣文化,包容萬物、融合萬物,并于無形之中塑造著中國人的性格。
[1] 施 慧.我國古代渦旋紋飾初探[J].新美術,1983(1):20-21.
[2] 吳 山.中國紋樣全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
[3] 王 楠.彩陶旋紋紋飾的視覺似動現象[J].裝飾,2008(180):118-119.
[4] 陳蕉雨.從天象到圖像[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1.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atermark patterns
Xie Mei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water” patterns, ha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forms, artistic features and operation appraches of the “water” pattern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ter” element in the modern design.
water, pattern, development, forms, design
2014-11-20
謝 梅(1990- ),女,在讀碩士
1009-6825(2015)04-0223-02
TU23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