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一天,有兩位年輕人來到一位哲人的家,他們問哲人:信仰是什么?哲人似乎沒聽見一樣,繼續著他手中的活兒。
原來哲人在準備著午餐,正揉著面,要做面條。只見他袖子卷得老高,雙手揉著一團面,揉一會兒,撒一些面粉,再用雙手使勁揉。隨著時間的推移,手中的面團越來越白,越來越勁道,越來越有韌性……這時,一位年輕人說:“謝謝您,我們告辭了!”哲人依然沒吭聲,手中繼續用力揉著。
出門后,同去的年輕人問:“哲人什么也沒有說,我們為什么就這樣回去?”那位青年說:“哲人已經告訴我們了,信仰就是不停揉搓后的韌性。”問話的年輕人恍然大悟:“我懂了”,他指了指路邊上用青磚砌的一堵墻,“我們村中有人會做磚,這砌墻的磚,在做土坯前,那泥巴要反復地攪拌、翻動,這樣做出的土坯黏性好,燒出的磚才會堅韌、耐用。”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代替信仰或信念,代替韌性。聰明不能,因為世界上失敗的聰明人太多了;天賦也不能,因為沒有毅力、韌性的天賦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沙上的畫痕;教育也不能,因為世界上到處都可看到受過教育半途而廢的人。
信仰是一種韌性,而韌性是一切成功的材料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