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1-0236-02
作者簡介:鄧沛(1991- ),女,漢,四川內江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助教,影視編導。研究方向:戲劇影視藝術理論,紀錄片研究。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由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暨“大數據時代與影視藝術現代性”高層論壇近日在南京舉行。百余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師大等名校的影視教育學者薈萃南京,探討影視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把脈中國影視發展。本次研討會圍繞主議題“大數據時代與影視藝術現代性”進行了四個部分的討論: 一是大數據時代與當代影視藝術生態;二是新媒體語境下的傳媒變革與創新;三是影視教學理念和方法:升位和拓展;四是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委員會合作項目及發展前瞻。
一、大數據時代與當代影視藝術生態第一,“微”與“小”成為關鍵詞。北京大學陳旭光教授的《試論“大數據”“微時代”的電影批評》認為,“大數據”時代的電影文化批評淡出、本體批評失語,而產業批評愈加實用,網絡“微批評”迅速崛起。但是網絡批評也面臨情緒化、謾罵化等諸多問題,學院化、專業化的電影批評也可能是引領大數據流向的一個因素。上海戲劇學院厲震林教授《論微電影與微表演的文化姿態》緊扣“微”這個關鍵詞,指出微電影必須與時代的內在情緒保持一致,不要為微而微;微表演的‘低姿態不等于‘無底線,‘大容量也不等于‘沒取舍;產業與文化應成為微電影及其微表演的兩個驅輪。第二,都市青春愛情電影占主流,但主題不乏空缺。西南大學袁智忠教授的《基于倫理視角的新世紀中國都市愛情電影創作》認為,《北京遇上西雅圖》《小時代》《同桌的你》《失戀33天》《白日焰火》等新世紀都市愛情電影注重愛情故事和倫理反思的結合,以鏡像的方式透視新世紀都市人群的生活、愛情倫理和掙扎向前的靈魂,實現了新世紀都市愛情電影文本類型藝術表現的有益探索。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李欣的《對當前青春片熱潮的冷思考》認為,近年的青春電影缺乏原創好故事、價值觀出現扭曲,影片主題在愛情、喜劇上打轉,而青少年與家庭、學校、社會間的沖突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此外,還有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蔣俊的《笑的力量:大數據時代國產喜劇電影考察》,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博士生楊紫軒《近年中國喜劇電影的互文性:闡釋與意義》。第三,大數據分析只能作為創作和運營的參考,解決不了藝術性的問題。“大數據”中各種微量數據,構成時代的“微特征”,《小時代》更是一種隱喻。西南交通大學李簡璦副教授的《大數據技術與電影藝術的相遇——以〈小時代〉系列電影的大數據營銷為例》 認為,電影《小時代》提供了一種新的電影操作范式,即以大量數據為基礎,對觀眾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后生產和推廣電影,以市場為目標進行一切開發行為。但是,數據分析的結果只能作為創作生產和項目運營的參考依據,解決不了藝術性的問題。蘭州大學阮青副教授的《大數據技術與審美藝術的還原——以〈小時代〉系列電影為例》指出,大數據時代深刻影響影視創作,表現在采用數據挖掘、目標用戶研究、受眾分析的生產模式來測定究竟應該創作什么樣的作品。同時影視批評產生了新的改變:首先,大眾通過QQ、微博、微信等公共平臺進行自由評論;其次,大眾不對作品的藝術本質進行深層追問, 而只停留在觀看之后的直觀感受;最后,影視作品的點擊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判斷影視作品優劣的標準。但是,面對這種精確的數據挖掘和定量分析的生產、評價模式,我們依然不能忘卻:電影不僅是商業,還是一門藝術。第四,現代影視隱含時間的后現代性要求。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周安華教授的《時間隱含的現代性——中國“現象電影”的速度變奏》對“現象電影”進行新的解讀,認為《小時代》《全民目擊》《天機-富春山居圖》等電影試圖將“速度”從外在、內在兩極并進的清晰節奏邏輯中解放出來,挑戰其形態流轉的可能性,以求賦予其更廣大的表意空間。南京師范大學華明教授的《半藝術與藝術的終結——論電視的后現代性》認為,電視是多種多樣節目的大雜燴,總體形態是去中心的、碎片化的、拼貼的、多元的,在形態上,電視是明顯后現代主義的,只是一種半藝術,表現了人類藝術的消亡趨勢。而新媒介被用來追求更多的商業利益,本身沒有藝術追求的沖動。第五,中國紀錄片正在資源重組,拓展平臺。張同道、胡智鋒教授的《2013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國際公共電視紀錄片依然關注文化價值,而以探索為代表的商業紀錄片日漸趨向于娛樂化和虛構化;中國紀錄片正在資源重組,拓展平臺,而這一系列的動作將影響中國紀錄片的發展趨勢。以工業化制作為特征的大眾文化紀錄片逐步形成產業主流,但思想力度和美學個性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傳媒變革與創新
四川大學黎風教授的《影像時代的“多媒介革命”》指出,消費社會的背景下,大眾的視覺需求不僅不會收斂,反而會在媒介的鼓動下無節制的增長,結果導致媒介視覺材料的過度堆積,現實的生活被媒介生產出來的過剩影像所左右。蘭州大學馮欣副教授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影的新特征與新趨勢》指出,新媒體催生出電影的多元功能與形態:話劇作品將聲、光、影的手段移植在舞臺之上,小說作家參與影視工作,網絡文學在推廣形式和敘事環節上受電影影響。
湖南師范大學石力夫教授的《網絡創意視頻的發展與形式特征——以“胥渡吧”和“淮秀幫”為例》則關注網絡上惡搞配音的現象,認為這些配音基本是改編大眾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效果搞笑娛樂無厘頭,作品碎片化、跳躍式敘事;但同時文章認為這些作品極具創意,并且對社會熱點關注密切,配音與原角色聲音的相似度極高,極具草根娛樂精神。四川師范大學謝建華副教授在《從意義生產到話題消費——新媒體對電視劇制作的影像管窺》指出,新媒體對傳統電視劇的制作模式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電視劇除了策劃立項階段進行市場預估外,劇情拍攝中會主動吸收從新媒體渠道收集的回饋信息;二是播出過程的受眾反饋成為修改劇集內容的重要參考,邊播出、邊制作。文章認為這種影響、變化必將持續下去,成為傳統電視行業發展的新契機。
三、影視教學理念和方法:升位和拓展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廖亮副教授在《關于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的一點思考——〈電視欄目創意制作〉課程經驗總結》中總結了他實踐教學的經驗:實踐教學必須在專業培養目標清晰的前提下,進行相關課程的配置;實踐教學與理論訓練是并行不悖的,并應當是相輔相成的;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不是訓練成熟的技術工人;實踐教學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并應當在現有教學體制下在制度和模式上形成創新和突破。
四、專業實踐項目發展迅速
專業實踐是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近年來努力的方向。本次年會上,“看中國”和剪輯大賽引起了代表們的濃厚興趣。“看中國”中外青年影像計劃是中國高教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先生創立的,意在發現青年影視人才,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該計劃已經頗具國際影響力。該計劃的作品已經在國際電影(視)節上獲得十余項大獎,成功地實現了跨文化傳播。同時,“全國大學生剪輯大賽”已經進行到第二屆。曾創作《故宮》《下南洋》等作品的著名紀錄片制作人周兵從2013年開始與學會合作,本屆大賽主題是“百年南京 祝福青奧”,素材取自紀錄片《百年南京》。剪輯大賽自2014年5月開賽以來,收到60余所院校1024名學生的報名,收到作品400余件。經過三輪賽選,最終來自西南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13名選手獲得本屆大賽的優勝獎。著名電視制作人時間、紀錄片導演周兵來到會場,與高校教師進行了對談,紀錄片學者、制作人張同道教授主持了對話。時間說,行業需要的人應有三個重要的素質:第一,價值觀。這是最重要的品質,我們應該向社會傳達正確的價值理念,價值觀里面有重要的一部分是歷史觀,歷史觀告知我們,作為老師要知道我們是為誰培養學生。第二,審美觀。審美觀是一種教養,教養是懂得尊重和體諒別人。第三,實踐觀。實踐觀其實就是動手能力,動手能力包括很多,比如現場報道,剪輯,攝影等,總之要知道怎樣能完成一個片子,而現在的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是——不愛問問題,不太會和老師交流,專業基礎知識有限。這需要改善。著名紀錄片導演周兵則講述了對學生的三個苦惱:一是現在的學生缺乏溝通能力,所以學生們要培養溝通能力,要懂得其他人的心理狀態;二是學生缺乏好奇心,只對自己的范圍內的東西才有好奇心,這點要改善,要對廣泛事物保持好奇心;三是缺乏想象力,而做紀錄片是非常需要想象力的。所以,現在的學生要對以上三點問題重視起來,還要強調一點就是學生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目前,互聯網發展迅速,影視行業與新媒體的融合日益緊密,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全國同仁一道,致力于推進教學改革,培養出更多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的人才。(責任編輯:徐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