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浩
上海徐家匯百腦匯這座6層高的商場曾是最紅火的電子商品集散地,匯聚了眾多商家。但是最近10年來,中國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取得的成功,讓這里的零售商在市場上立足越來越困難。如今,百腦匯里到處是空蕩蕩的店面、堆積如山的紙盒和廢棄的電線。
零售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了。去年,中國前100家零售連鎖店中,有23家的店鋪關門數量超過開張數量。這100家零售連鎖店2014年的雇員人數也同比下降0.3%,為首次負增長。
在電商橫掃千軍般日漸凌厲的 “掃蕩”下,零售商基本毫無招架之力。曾經輝煌一時的傳統實體店,不管銷售的是奢侈品、中高端品牌還是普通大眾品牌,也不管是服飾、日用品亦或不動產行業,由于成本偏高的致命弱點,都面臨著消費者紛紛用腳投票的危機。實際上,已經有相當大一批零售實體店,倒在和電商競爭的戰場上了。有關專家因此悲觀地預言,再過20年, “逛街”一詞將會伴隨著實體零售店一起消失,因為將來人們購物時,只要利用電商,足不出戶即可實現。
可以預見的是,實體零售商如果缺乏商業模式的創新,特別是其產品售價如果繼續遠遠高于電商,那么,其消亡的命運也就難以避免了。正如同歷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對傳統商業模式產生重大的沖擊,就像之前的手機普及后,傳呼機就逐漸消亡;數碼攝像普及后,膠卷市場就為之大為萎縮;高鐵出現后,長途客運基本入不敷出了。在 “互聯網+”時代,假如電商真的滅了實體零售商,根本不值得人們嘆息,反而應該給予慶賀,因為這是全體消費者的明智抉擇,大家都可以從中獲得更高性價比的商品。但是,作為實體零售店的經營者,其前景卻值得引發社會的深思:他們的下一步應該怎么辦?
在筆者看來,商場如戰場,戰敗者要么歸順或議和,重獲新生;要么戰斗到彈盡援絕,直到倒下。如今,實體零售企業經營者之所以出現普遍虧損的狀態,就在于其做不到 “知己知彼”,沒有及時正確評估電商這個競爭對手的威力,更沒有意識到作為這場 “戰爭裁判”的消費者已經改變了規則,可以說,實體零售商的真正對手其實是自己,而非電商。

中國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取得的成功,讓這里的零售商在市場上立足越來越困難。圖/東方IC
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實體零售型企業發現敵不過電商了,便紛紛放棄無謂的犧牲,轉而選擇與電商合作,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或服務,因此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小米手機了。小米手機當然也依靠賣手機求生存求發展,但他們卻在賣手機的過程中,將電商化為己用,并將電商的優點發揮到極致,不僅利用電商做市場調研,進而研發出消費者最喜歡的產品;同時,利用電商銷售,節省了大量的實體店租金,并因此大獲成功。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商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擁抱電商了,包括服裝業、餐飲業、地產業等各行各業,而且,國家也通過 “互聯網+”政策,對電商大力加以扶持,以此提高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實體零售商要么將電商當作絆腳石,要么將其當成一根化腐朽為神奇的 “魔杖”,在其幫助下跨過當前的困境,走向新一輪的成功。實際上,當前不管是宏觀環境、行業環境,亦或是微觀環境,都已經表明,實體零售商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擁抱電商,否則,就將面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