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關欣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9月7日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重要演講中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引起全球矚目。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給地區經濟缺乏新增長點的態勢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似乎成為世界的期盼,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希望。而這條從古至今綿延不斷的貿易大通道上,始終沒有、也無法缺少中國和中亞五國的參與,積極拓展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發展,必將奠定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基礎。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五國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水利資源,物質和技術基礎豐厚,許多礦物和農業產品產量在前蘇聯名列前茅,是前蘇聯重要的能源、動力、冶金和農牧業基地。1991年前蘇聯解體后五國先后獨立,中國即很快承認了其國際地位并與它們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近十年來,雙方貿易發展迅速(如圖1)。

圖1 2004—2013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由圖1可見,在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整體逐年遞增的同時,哈薩克斯坦一直保持著五國中最旺盛的增長和最大的貿易量,是中國在中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3雙邊貿易額達286億美元,占中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6.9%,與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也已經達到了約100億美元。
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貿易額從1992年建交時的3000多萬美元增長到2013年已經達到51.4億美元。中國一直穩居吉爾吉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并且為吉的第五大出口目的國。
中國是塔吉克斯坦第四大貿易伙伴國(前三位是俄羅斯、哈薩克、土耳其),2013年貿易額達19.6億美元,其中出口是塔第四大貿易伙伴,進口是塔第三大貿易伙伴。
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額亦逐年增長,從1997年的2.03億美元到2013年的45.5億美元。2012年中國首次超越哈薩克斯坦,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占烏外貿總額的12.3%),僅次于俄羅斯(占烏外貿總額的29%)。
貿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的基本思想源自于萬有引力定律。其最早由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該模型指認為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與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空間距離成反比。[1]該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其中Xij表示國家i對國家j的出口額;A是常數項;Yi、Yj分別代表國家i和國家j的經濟總量,通常用GDP表示;Dij表示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通常用兩國的首都和經濟中心之間的距離來表示。
因為引力模型是非線性的,所以一般在模型兩邊取自然對數轉化成線性形式。本文采取引力模型的擴展形式:

其中Rijt=|RGDPit-RGDPjt|;RGDPit表示出口國i在t時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GDPjt表示進口國j在t時期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模型中的符號說明如表1所示。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國對中亞五國的出口貿易流量截面數據進行引力模型的回歸測算。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克吉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6個國家為樣本,樣本容量為50個觀測值。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所有統計數據均來自于國研網統計數據庫,利用Google earth軟件測算北京到中亞五國首都的距離。[2]

表1 模型解釋變量說明
通過對基本回歸方程的分析可知變量Rijt、WTOt、SCOt沒有通過t檢驗,且顯著性水平超過了5%。SCOt變量與預期符號不相符,所以將SCOt變量剔除,再對調整后的模型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與中亞五國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調整后的回歸方程
通過對調整后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所有的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并且各個系數的顯著性水平均在1%以內,表明調整后的引力模型對中亞五國的統計數據擬合結果比較好。因此,采用調整后的引力模型,形式如下:

將參數估計的結果帶入模型,得到:

根據以上得到的引力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各變量影響程度的大小進行排序,分別是:空間距離、本國GDP、邊界是否接壤、是否加入WTO、中亞五國的GDP、兩國人均GDP差距。說明各國之間的地理距離是否接近以及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大小和加入WTO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對中國及中亞五國的貿易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
(2)GDP系數為正,與預期的符號相符。說明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隨著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增加。從調整后的引力模型方程可以看出,我國GDP每增加1%會使得我國向中亞五國的出口額增加1.13%。如果一個國家的貿易規模主要由GDP的總量決定,說明該國的貿易規模處于較低級的階段,該國主要出口的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這與我國的出口貿易產品結構是相符的。
(3)中國與中亞五國GDP之差的絕對值與中國對五國的出口額的關系是反向變動的,這與我們的預期也是相符的。因為GDP之差絕對值越小說明兩國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各自需求越相近,從而產業內貿易流量可能越大,進而兩國貿易總量就會增加。
(4)交通運輸距離對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影響較大。交通運輸距離反映了貨物的運輸成本,空間距離越大,運輸成本越高,越不利于雙邊貿易,從而限制了各國的經濟往來。根據對各國首都距離進行測算,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相離最近,具有較好的自然地理條件。近幾年哈薩克斯坦積極參與創建過境運輸通道。非常重視連接歐亞大陸的運輸走廊。交通運輸業是它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在交通領域的合作也有著廣闊的前景。
(5)從兩國邊界是否接壤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為與中國接壤具有較好的貿易條件,并且符合我們的分析結果。這說明陸地邊界接壤對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6)是否加入WTO對中國和中亞五國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六國之中最早加入WTO的成員是吉爾吉斯斯坦,在1998年12月20日加入WTO,之后是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WTO,塔吉克斯坦也于2013年3月2日加入了WTO組織。如果各國同屬WTO成員,那么貿易壁壘會減少??紤]到其他的中亞五國未來也可能會加入WTO組織。因此,加入WTO將大大的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貿易。
通過引力模型的計量分析,根據各個解釋變量,可以計算出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額的模擬值,再將模擬值與實際貿易額相比較,從而得出中國與中亞五國的潛在貿易水平。如果實際值低于模擬值,表明兩國當前的雙邊貿易額不足,說明兩國仍具有較大的貿易發展空間,但現存的貿易壁壘阻礙了兩國的貿易發展;如果實際值大于或等于模擬值,說明兩國貿易已取得較好的發展,應該繼續充分發揮已有的貿易潛力,從而促進兩國的經貿合作;但如果實際值過高,說明存在貿易過度的現象,表明兩國間的貿易潛力已經充分發揮出來,需要繼續發現新的貿易增長點。按照調整后的引力模型進行計算,如果實際值與模擬值之比小于0.8,表示貿易不足,如果大于1.2表示貿易過度,介于二者之間表示貿易正常。[3]具體數值如表3所示。根據以上分析可得,雖然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屬于貿易正常,但是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兩國貿易嚴重不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加強兩國的雙邊貿易。中國與吉爾吉斯坦雖然在均值上體現出貿易過度,但是近幾年也是呈現出貿易不足的現象,說明兩國的發展空間巨大,應該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基本上處于貿易過度的狀態,說明兩國的貿易潛力已經發揮出來,需要繼續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但是在2013年又出現貿易不足的現象,說明兩國之間還是有一定貿易潛力的發展空間。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基本上處于貿易正常的水平,說明兩國貿易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應當繼續發揮已有的貿易潛力。

表3 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潛力的測算
(1)中國和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坦兩個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是互補的。我國在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而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在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其他兩國在這兩種產品上是具有比較劣勢的。所以,我國可以通過進口兩國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并且向兩國出口我們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來彌補各國國內市場上的不足,但同時也要加強我國對外貿易的產業結構升級,加大創新力度,提高技術水平。
(2)通過構建引力模型以及對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潛力的實證分析表明:二者的空間距離、經濟發展水平、邊界接壤、是否加入WTO、兩國人均GDP差距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影響兩國之間的貿易。基于此,雙方應在完善上海合作組織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建設與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建立便捷的運輸渠;改善貿易結構,豐富貿易商品種類。
[1]Tinbergen.“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J].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2]畢艷茹,師博.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潛力測算及分析—貿易互補性指數與引力模型研究[J].亞太經濟,2010(3).
[3]張鴻.中日韓區域貿易潛力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角度[J].國際商務研究,2009(4).
[4]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Vol.33,No.2 May,pp.99 -124.
[5]傅朝陽.中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3).
[6]劉重力,劉德江.中國對外貿易比較優勢變化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