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君君 蔡永燦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近年來,石化行業的環境污染事件屢見報端:大連港漏油事件,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以及蘭州石化的重大污染事故等,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企業逐漸由粗放型轉型為集約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一方面是資源約束的壓力,另一方面是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社會壓力以及環保部門的管制;作為經濟組織,企業不可避免的要以經濟利潤為目標,但作為環境污染者,環境治理又必然導致企業成本的上升。面對這種雙重壓力,企業從單純的追求利益目標而轉向關注企業的自身價值即承擔社會責任,而環境責任是社會責任的表現之一。近來,霧霾天氣的肆虐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了危害,環境污染的影響使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度日益提高,而企業的環境責任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社會責任體系的不斷完善,明確企業的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有助于企業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達到環境保護與企業利潤的雙贏目標。石化行業作為我國的重污染行業之一,履行環境責任意味著節能減排,提供高效、清潔的產品及服務,并不斷提高自身生產運營能源利用的效率,但是,不斷增長的環保成本和新技術研發成本等,又會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1]。因此,本文結合企業對環境責任的貨幣和非貨幣信息的披露,對企業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
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簡稱CER),學術界尚無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定義依據,但普遍認為企業的環境責任屬于社會責任的一種。馬燕(2003)認為,企業在追求股東最大利益最大化和謀求利益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環境保護的社會需要,企業在日常經營中,其經濟行為不僅要符合環境的法律要求和道德準則,還可以自覺致力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促進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承擔了環境責任[2]。白平則(2004)認為,雖然環境利益是政府所代表的,但是企業在追求自身及股東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也應當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對環境利益承擔一定的責任[3]。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應包括兩個方面: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4],同樣地,環境責任也應如此。具體來講,企業的環境法律責任指的是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企業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即其必須履行的職責;企業的環境道德責任是指除法律法規規定外的責任,是企業在道義上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是企業的自覺性行為而非強制實施的。錢易和唐孝炎(2000)認為,企業的環境道德責任應優先考慮五點:(1)保護不可再生資源,提高利用率并循環利用;(2)勿被“消費主義”左右,避免不必要的浪費;(3)尊重生態系統,并將其視為經濟系統;(4)珍惜環境;(5)尊重生命和物種,敬畏自然[5]。王紅(2009)從系統辯證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企業的環境責任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子系統,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其產生是在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的階段上,面對公眾的強烈要求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必須對環境承擔的責任(如圖1所示),盡管由于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差異,各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這無疑對推動企業健康、穩妥、持久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6]。

圖1 企業社會責任的持續進階
Porter(1991)認為,企業排污行為與其經濟利益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進行環境管理決策時會更加慎重,在處理環境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時也會更加理性,并選擇采用新技術和新工藝以降低環境管理成本和提高效益[7]。美國學者克拉克與艾斯蒂(1994)認為,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將會付出一定的成本,會導致其增加短期的經營成本,然而對其長期的經濟利益是有利的[8]。白平則(2004)提出,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導致經營成本上升是必然的,但是否會與其營利性產生沖突,其關鍵就在于,企業為環境保護所付出的成本能否會為其帶來經濟利益。部分學者認為,企業披露越多的環境信息,意味著愿意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提高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降低政治風險和環境風險,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9]。隨著全球環境的日益嚴峻,人們對環境關注度的日益提高,承擔環境責任對于企業來說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業承擔環境保護責任意味著企業要付出一定的資金來進行環境保護和治理,這些環境成本支出不只是污染后的治理支出,還包括了企業投入資金研發、使用綠色工藝和新技術,環境治理保證金,環保工程的建設,在實施節能減排、循環經濟中的支出等,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企業發生的這些環境成本如使用新工藝和新技術,最終會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因此,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假設:我國石化行業上市公司承擔的環境責任對當期財務績效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
本文以滬、深兩市A股上市企業中石化行業上市企業為樣本,剔除資產增長率為負的企業,從而避免由于企業的特殊情況對實證檢驗結果的干擾,最終確定26家石化行業上市企業作為本文的樣本。本文從銳思金融數據庫、巨潮資訊網公布的企業年報中選取財務指標數據來進行分析,環境責任指數中所涉及的貨幣性與非貨幣性信息來自巨潮資訊網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
衡量企業的環境責任時,國外的研究主要使用CEP指數或基于美國TRI數據庫的具體污染排放數據,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環境責任評價指數和評價體系,也沒有關于上市企業污染物排放的數據庫,而石化行業在年報中披露排污費的企業很少,因此,本文借鑒王正軍和李慧英(2014)的環境成本指數[10],從環境責任信息披露的角度,結合企業所披露的關于環境投入非貨幣信息,來構建環境責任指數(見表1),以此衡量企業的環境責任。其中,正向表示企業承擔了此項環境責任,賦值為1,負向表示沒有承擔此項責任,賦值為0;在排污量是否達標、有無重大安全事故、是否重污染行業這幾項中,否定表示正向。本文選用總資產收益率(ROE)、企業成長情況(GROWTH)來衡量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資產負債率(ALR)、企業規模(SIZE)及企業性質(OWNER)為控制變量,表2為各變量的定義及計算方法。

表1 環境責任指數

表2 研究變量設定及定義
本文建立如下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首先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本文所選取的研究樣本中非國有企業占53.8%,國有企業占46.2%,表3中,企業成長情況與資產負債率的標準差較大,表示分布比較分散,各組樣本分布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針對這兩個變量的離散情況,進行了異常值檢驗,結果并沒有發現異常值,這說明26個樣本數據不存在嚴重的偏離情況,樣本數據是合理可采用的。從表3可以看出,CER均值為4.77,整體承擔環境責任的水平較低。

表3 描述統計量
首先,運用SPSS19.0對各變量進行 Pearson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中CER與ROE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576,表示兩者之間存在相關性。

表4 相關性

表5 模型匯總

表6 Anovab

表7 系數a
為了研究企業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間的是否存在線性關系,進一步做回歸分析,運行結果如下表5-7,回歸模型的R方為0.332,F統計量的觀測值為11.915,其對應的概率P-值為0.002,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回歸方程的系數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則表明CER與ROA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且企業的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有正向的影響。
本文從信息披露的角度出發,運用SPSS19.0,對2013年石化行業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驗證了企業的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檢驗結果表明,企業的環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的相關性,即企業的環境責任能夠對其財務績效形成正面的影響。其原因可能是,人們的環境關注度日益提高,企業承擔環境責任可以為其帶來正面影響,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形象,同時,采用綠色生產和提高新工藝也為企業帶來了經濟利益,并提高了企業價值。
石化行業作為我國的重污染行業之一,企業在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石化企業注重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生產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政府部門不應過于追求GDP的增長和地方的招商引資,應發揮好政府的監督作用,與環境保護部門聯合起來,提高環境監管力度,并加大懲罰力度;(2)企業應設立環境管理部門,對其日常生產經營中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并對各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評價并相應的給予激勵;(3)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等非營利性組織應構建統一的環境責任評價體系,對企業做出公正客觀地評價;(4)社會公眾應提高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意識,當企業發生環保事故時以理性的方式維護社會環境權益。
[1]何文娜,趙選民.低碳經濟下環境績效對財務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石油行業的經驗數據[J].生態經濟,2014(01):26-32.
[2]馬燕.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M].現代法學,2003.
[3]白平則.論企業的環境責任[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30-35.
[4]張士元,劉麗.論企業的社會責任[J].法商研究,2001(06):106-110.
[5]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紅.企業的環境責任研究——基于系統辯證學的視角[D].同濟大學,2008.
[7]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8]劉幫成,余宇新.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新要素:環境管理[J].科技進步與決策,2001(05):78 -80.
[9]Clarkson P M,Overell M B,Chepple L.Environmental reporting and its relation to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Accounting,Finance and Business Studies,2011,47(1):27 -60.
[10]王正軍,李慧英.企業環境成本與績效的相關性實證研究——基于環境信息披露的視角[J].商業會計,2014(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