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川云鵬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 10000;內蒙古自治區節能與應對氣候變化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三農”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依賴于農村金融的發展。現階段正處于改革深化期,一季度GDP增速為7.4%創近幾年新低,經濟下行壓力凸顯,農村經濟、金融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鑒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對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性作用,本文對其進行系統動力分析,以期為農村金融生態優化機制構建提供理論支持。
金融生態是借鑒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1935)的生態系統基礎上提出的一個仿生學概念。國內不少學者對金融生態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周小川(2004)最早提出金融生態這一概念,認為應完善法制環境等以改進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整個金融生態系統的改革和發展[1];徐諾金(2005)[2]、楊子強(2005)、蘇寧(2005)等均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的觀點。中科院金融研究所自2005年起已連續發布多份《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年度報告,其研究果為金融生態環境研究提供了理論研究框架,加快了金融生態環境機制建設進程;其他學者如張瑞環(2006)[3]常相全等(2008)、李 喜 梅(2009)、周妮笛(2010)、卞浩(2012)、張方明(2013)采用因子分析、層次分析、BP神經網路模型、分形理論、突變理論、數據包絡分析等多種實證方法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
以上研究通過對主要影響變量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客觀評價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但是對各影響因素相互間作用考慮不充分,易導致指標解釋能力下降。而系統動力學方法能夠以整體性、系統性視角分析各影響因素間相互關系。已有成果少有從系統分析視角研究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該方法研究問題。
系統動力學研究開始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瑞斯特教授(Jay Wright Forrester)的經典著作《工業動力學》。該研究方法通過明確系統的各個構成部分,探究系統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分析未來可能的行為趨勢,從而以更具創造性的方式重新設計系統。該模型具有四個特性:(1)擅長處理周期性問題;(2)擅長處理長期性問題;(3)在數據缺失的條件下仍可進行;(4)擅長處理非線性問題。該方法的上述特征適用于研究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系統是一個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構成且能實現特定目標的整體。任一系統均包括三個構成部分: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4]。下面將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系統的三大構成部分進行闡述。
借鑒學者陳華等人的觀點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界定[5]。廣義上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指宏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一切與農村金融發展具有相互作用、影響的方面,是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狹義上是指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環境、信用環境、社會保障、社會中介服務等內容。根據中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6]和苗麗娜(2008)[7]的觀點,選取九大解釋性要素:經濟基礎;企業誠信;金融發展;法治環境;法治環境;誠信文化;社會保障程度;社會中介服務;政府公共服務;金融部門獨立性。金融資產質量能直接體現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因而將其作為金融生態環境的衡量因素。當然,不可能羅列出一個系統的全部要素,為了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必須由研究要素轉到研究如何將各個要素整合在一起即要素連接。
缺乏連接或功能的隨機組合不能稱之為系統。比如,隨機掉落的一堆石子,就不是一個系統,因其沒有穩定的內在連接和特定功能。任意增加或減少石子的數量,仍只是一堆石子。根據德內拉·梅多斯的觀點,要素雖在系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改變要素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卻不大。改變內在連接,卻會讓系統發生顯著變化。對苗麗娜(2008)的研究結果進行了調整和修正,圖1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九大要素的因果關系圖,顯示了各要素的內在連接關系。當某一系統要素的存量變化影響到其他要素的流量變化時,便形成了反饋回路。因果關系圖中的因果鏈條為我們理解反饋回路提供了線索,為此對其展開詳細闡述。
1、要素經濟發展(方框表示)水平從五個方向影響系統行為,是影響范圍最廣的要素。(1)農村經濟發展直接增加政府稅收、財政收入。增加財政收入則產生五條影響路徑:①有效改善財政收支狀況,降低財政赤字。伴隨資金缺口的減小,政府抗風險(特別是信用風險、財政風險)能力增強,進而減少市場干預,促進各市場主體的良性競爭,市場化程度提高,經濟發展加快;②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社會公共服務,提高金融資產質量;③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社會保障覆蓋程度提高;④教育支出增加會提高居民文化素質,使社會誠信水平提高,企業信用增強;⑤縮小財政缺口,金融部門獨立性增強,后四條路徑均能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金融發展,進而促進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反過來環境的優化又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3)經濟發展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誠信文化水平,企業信用增強,金融資產質量改善,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發展。(4)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一個因素,直接促進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且直接得益于此,兩者形成一閉合鏈條。以上四個方向的閉合回路有放大、強化原有發展趨勢的作用,呈現自我復制功能,故稱為“增強回路”(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5)法治環境的優劣、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該鏈條不形成閉合“反饋環”,但不能忽視其因果關系。
2、其余八大因素(方框表示)的增強均能直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但部分因素之間仍存在因果關系。法治環境改善、社會公共服務及誠信文化水平的提高均會增強企業信用,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生態系統中存在多條反饋回路,其以復雜方式聯系在一起。九大要素雖都與金融資產質量呈正向關系,但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使系統行為更加復雜多變。
通過分析系統的行為,才有可能明確的表述出系統的目標。功能或目標的改變會對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將比賽的目標變為看誰輸而不是看誰贏,即使球員和規則不發生改變,球員的行為也會發生重大改變。在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系統中,各要素的最終目標均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要素目標的改變將導致金融主體行為異化會對系統產生重大影響。舉例而言,企業信用水平增強會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但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謀求利潤最大化的決策往往與增強自身信用目標相違背。因而在一個系統中,只有要素的目標與系統整體的目標達成一致時,系統才能按照預期方向運行。要素自身的目標常會偏離系統的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系統總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政策制定者在調節要素數量時,要特別注意要素自身目標的改變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圖1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因果關系圖(虛線反向關系、實線正向關系)
由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系統的要素分析,可以從分析得出各個要素對金融生態環境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運用系統動力分析方法可以描述系統的行為及發展趨勢,協調各個因素間關系,制定系統化的優化機制,以解決農村金融發展問題。金融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必須要縱觀全局,不僅要考慮各個因素的限制性作用,更要充分考慮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對整個環境所起的影響,只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2).
[2]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J].金融研究,2005(2):35-45.
[3]張瑞環.基于BP神經網路模型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0):29-31.
[4]德內拉·梅多斯.系統之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9-8.
[5]陳華等.中國農村金融生態優化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0-1.
[6]李揚,王國剛,劉煜輝,等.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苗麗娜.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城市金融生態環境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02):316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