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嶺
(南陽市財政局干部教育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0)
為了保證上市公司恰當、及時、準確地按要求披露相關信息,我國證監會就信息披露層面頒布了一系列與會計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比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公司法》以及隨后發行的有關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具體實施細則等,并且證監會明確提出,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需要嚴格按照所頒布的法律法規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同時需要接受第三方例如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的驗證與評價。上市公司在履行信息披露職責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環節處理至關重要,將會影響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即資產評估及其賬務處理、初始股權界定及其賬務處理。下面本文主要就針對這兩個基本環節進行一系列的探討。
所謂資產評估,指的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評估人員或者專業性的評估機構,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價值類型,運用科學的評估手段,按照法定的評估程序,對某一時點的一項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并發表意見的行為和過程。
對資產進行評估,是對非貨幣性資產進行投資用以組建上市公司等情況出現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投資者在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公司進行投資時,必須要對其投資使用的非貨幣性資產進行評估與核實,才能夠按照評估出來的價值折合成相應的股份。除了資產評估的結果十分重要之外,對資產評估工作準確、及時地進行賬務處理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賬務處理的正確及時與否,直接關系到信息披露的準確性。
資產評估的評估要素主要包括評估客體、評估主體、評估原則、評估依據、評估程序等5個方面。(1)評估客體:即資產評估的具體針對對象,評估客體能夠在未來為其控制主體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且這些經濟利益能夠以貨幣形式來計量。(2)評估主體:即評估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通常是具有資產評估專業資質的評估師或者專業機構。(3)評估原則:即對資產評估活動進行規范的行為準則,具體包括經濟層面和工作層面兩個方面的原則。經濟層面的原則包括供求原則、成本效益原則、貢獻性原則等,工作層面的原則包括客觀公正性原則、獨立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等。(4)評估依據:通常分為法規依據、行為依據、取價依據、產權依據等,指的是資產評估活動要遵循的法律法規、重大協議、重要的經濟文件以及其他參考資料等。(5)評估程序:本文所指的是廣義上的評估程序,即從評估機構或評估專員開始接受評估業務開始到資產評估報告書提交歸檔后結束,包括業務接受、資產清查、資產估算、資產評估結果匯總、出具評估報告等幾個具體的程序。
目前我國資產評估的主要辦法有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清算法。
(1)成本法。
利用成本法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時,基于的是評估基準日的現實重置成本,在此基礎上減去各項經濟型損耗和功能性損耗,最后得到的余額就是按照成本法評估出來的資產價值。一般情況下,成本法適用的條件主要有兩條:第一,與資產歷史成本相關的資料必須是可取得的且可信的;第二,形成資產價值中扣除的損耗是必要的,是社會平均損耗水平而非資產的個別損耗水平。
(2)市場法。
市場法指的是在評估資產價值時,通過比較評估對象的資產與類似的可參照交易的資產之間的差異與相同,再根據可參照資產的價值來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市場法的使用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評估對象具有可比的類似資產,且兩者之間具備一定可比的技術參數或者指標參數;第二,該可比資產具有一個公允的活躍交易市場,其價值能夠較為容易得到確定。
(3)收益法。
收益法是指將資產未來預期能夠實現的收益進行折現,以折現值來評估資產的價值。收益法的使用通常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被評估的資產,其未來能夠實現的經濟收益必須能夠合理地得到預測;第二,被評估的資產,其未來經濟收益必須能夠用貨幣來計量;第三,被評估資產所有者承擔的風險能夠用貨幣來計量。
(4)清算法。
清算法是指企業在進行資產清算時,根據清算時點的可變現價值來重新確定所評估資產的價值的方法。通常經法院宣告破產的企業會使用清算法來評估資產。
通常在對資產進行評估時,會出現評估減值和評估增值兩種情況。例如出現對固定資產進行評估后價值增值的情況,通常針對增值的部分作如下處理:固定資產的評估價值要大于原有的資產賬面價值時,按照固定資產評估價值與賬面余額之間的差額,在借方記入“固定資產”科目;按評估認定的資產價值計提的折舊額與按原賬面價值計提的折舊額之間的差額,在貸方記入“累計折舊”賬戶;按照固定資產評估賬面價值與固定資產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在貸方記入“資本公積”賬戶。若是流動資產而非固定資產的評估,則賬面余額的差額記入到相應的“庫存商品”、“包裝物”、“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生產成本”等賬戶中,賬面價值的差額則記入到“資本公積”賬戶中。綜上所述,若資產評估后出現減值的情況,則作相反的賬務處理。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例1】AB公司對現有資產按規定進行評估,有關評估數據如下:單位:萬元

項目 評估確認價值 賬面價值 差異額原材料1850 1620 230庫存商品1792 1933 -141固定資產原價5365 4780 585減:累計折舊1568 1373 195固定資產凈值3797 3407 390無形資產507 568 -61合計7946 7528 418
根據上述評估數據編制會計分錄如下:
①借:原材料——××類 230
貸:資本公積 230
②借:資本公積 141
貸:庫存商品——××類 141
③借:固定資產——××類 585
貸:累計折舊 195
資本公積 390
④借:資本公積 61
貸:無形資產——××類 61
本文所述股權確定指的是在界定公司的產權之后,按照一定的標準,將產權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公司股權。能否正確反映初始股的界定,會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能都準確客觀地披露公司相關信息,且由于股權的初始界定會涉及到公司設立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所以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通常情況下,公司的發起人應該獲得絕大多數的股權,也就是擁有公司的最終控股權,在這基礎上再向企業外部社會公眾進行籌資。在上市公司組建過程中,或者是非上市公司改組為上市公司過程中,公司設立人的凈資產應該按照較高的折算比折算為公司的凈資產。
在界定初始股權時,應具體計算折股倍數和折股比例。
折股比例的計算公式表示如下:
折股比例=可供折合的股本總金額÷發行前公司的凈資產總額
本公式中分子“可供折合的股本總金額”指的是上市公司在新組建過程中發起人或者原有的股東擁有的股本總金額;“發行前公司的凈資產總額”是指上市公司的發起人或者原有股東的凈資產凈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總額。
折股倍數的計算公式表示如下:
折股倍數=發行前公司凈資產總額÷可折合的股本金額
我國資產評估管理條例規定,國有企業在改組為股份公司時一般是將評估確認后的凈資產進行折算,來作為國有股的股本,在不全部折算為國有股的條件下,折股的比例不能小于65%。由于通常情況下,折股倍數反映的是每一股份實際代表的凈資產金額,所以股票的發行價格與股票面值的比值,不能夠低于折股倍數的值,否則就不能夠完整體現上市公司發起人或者原有股東的賬面凈資產值。凈資產中沒有折股計算的部分應當計入到“資本公積”科目中去,不能夠以任何的形式將資產轉為負債;若凈資產完全折股,則股東權益就應該與凈資產相等。
【例2】某市一家國有企業準備整體改組轉為上市公司,資產評估后,該國企的資產賬面價值為7900萬元,其中,股本為5000萬元,盈余公積為1450萬元,資本公積為1450萬元。新組建公司的注冊資本額為8000萬元。其中股份總額中,發起人占有的股份占76%,剩余的24%向社會公眾募集。該公司計算的有關數據如下:
①可折合的股本金額:8000×76%=6080(萬元)
②折股比例=6080÷7900=0.76962
③折股倍數=7900÷6080=1.29934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上市公司每發行面值為1元的股票,就意味著占有的實際凈資產金額為1.29934元,所以股票的發行價格不能低于1.29934元。在本案例中,將發起人原有的凈資產轉為新組建公司的股東權益進行公司內部賬項結轉時,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股本——原企業部分5000
資本公積——原企業部分 1450
盈余公積——原企業部分 1450
貸:股本——上市公司 6080
資本公積——上市公司 1820
綜上所述,不管是資產評估還是初始股權界定,它們能否適當進行且在賬務上作準確的記錄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客觀可靠,所以上市公司,尤其是初始設立或者初始改制上市的企業,更應該重視這兩方面業務的處理。
[1]張宇虹.資產評估方法初探.品牌.2015年第3期.
[2]孫明昕.對資產評估方法差異的思考.時代金融.2015年第12期.
[3]路超.探究股權結構對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經營管理者.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