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蔚然
MOM以“多元資產、多元風格和多元投資管理人”為主要特征,通過組合管理人,對所挑選的下層投資管理人進行資產配置及組合動態管理,實現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

今年,黃金似乎已經不再受到追捧和熱議。但往往一個產品悄無聲息之時,就是它重新開始的前奏。
今年以來,股市經歷了大起大落,余額寶收益率大幅下挫,很多投資者有點不知所措。定存、債券、股票、基金、信托,到底選擇哪個適合?下面介紹六個投資品種,供您參考。
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指事先約定好到期收益的產品,好處是”穩”,約好了多少收益率,到期出來就是多少;缺點是毫無期待,在市場行情特別好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憋屈。國內知名理財機構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認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必備的。舉個例子,6月底那輪股市行情,大盤跌幅超過21%;如果有70%的資產配置了固收類理財產品,比如年收益率9.6%起的宜盛寶之類,那么就算遭遇了這波股市大跌,總體資產還能盈虧平衡。相反,如果所有的資金都在股市,高位進去若要回本,需要大盤回漲25%。
由此看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確實可以稱得上是 “家庭理財必備之良品。”
炒股的人,大抵都認為 “機構炒股比散戶有更多優勢”,那么對時下一些MOM證券投資計劃,應該也會認同。
MOM模式 (Manager of Mangers),即管理人之管理人模式,通過對投資管理人的研究評價,篩選多元投資風格類別的優秀投資管理人,構建管理人投資組合,并持續對其業績進行動態跟蹤、風險控制,獲取長期、穩定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
MOM以 “多元資產、多元風格和多元投資管理人”為主要特征,通過組合管理人,對所挑選的下層投資管理人進行資產配置及組合動態管理,實現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以市場上一款眾星拱月MOM證券投資計劃產品為例,聘請了多元化的頂尖投資管理人來管理資金,采用多種策略和多個子賬戶分別投資幾塊小分類,分散了風險;后期管理人再根據市場實際行情及時調整投資方向,不會像機器交易系統那樣,等到問題很大到臨界點才發現,此時想要強平已沒有辦法找到接盤者了;產品一般還設有回購保障,到期后會進一步保障投資人本金和最低8%的固定收益,所以抗跌性較強。
吃慣了鮑魚海參,享受過日進斗金的快感,很多人也不愿意離開股市。MOM證券投資計劃產品的收益,雖然比不上 “瘋牛”行情或者那些激進投資方案,但 “大浪退去就知道誰在裸泳”,好處在哪顯而易見。
今年,黃金似乎已經不再受到追捧和熱議。但往往一個產品悄無聲息之時,就是它重新開始的前奏。上半年,各大利空和利多打得很焦灼,不管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A股的各方炒作勢力,都各有損傷,黃金可謂是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為想要隔岸觀虎斗的人就把 “靜靜的”黃金作為了首要選擇。
上半年黃金表現尚可,6月份已經走出熊市;由于美國經濟增速有放緩跡象,數據表現較為疲軟利多貴金屬,加上歐元區地緣政治問題,國際金價有回穩跡象并有望迎來反彈。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認為,中國大媽近期依然不大可能解套,當年1350多點價位明顯過高;此外黃金并不值得長期持有,因為黃金僅在動亂年代和通縮年代有比較大的保值價值。
信托、保險之類的理財產品屬于穩健型,但多數沒有 “到期還本付息”這一說法,償付周期較長,為了補償其時間價值,實際支付的總額會比當初投資的總額要多。這就好比臘肉,不如鮮肉那么有營養價值,但勝在保質期長,好日子的時候當開胃菜,萬一以后鬧饑荒,就是一道美味。
“保障”二字值千金,在股市動蕩之后人們對于穩健的需求自然會上升,后市可適當配置。
雖然 《存款保險條例》出臺及雙降、增加存貸比等政策,都會從某種層度上給銀行帶來沖擊,但銀行在中國經濟乃至于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都是不變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最具潛力的業務之一。
結構型理財產品是銀行衍生業務的一種嘗試,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參數掛鉤,如匯率、利率、債券、一攬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形式比較靈活,也是銀行同類產品中收益性略高的。不過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操作原理與其它產品相比,會顯得比較晦澀難懂,投資者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此外和銀行存款不同,通常其管轄范圍是 “影子銀行”,而非銀行本體,本金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