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偉鋒
(浙江省紹興諸暨第四人民醫院,311814)
落枕,又名“失枕”,是一種常見的頸部軟組織損傷病癥,大多數與睡眠時體位不正,枕頭過高或軟硬不適,頸部感受風寒有關。一般是在醒后出現頸部疼痛,頸部肌肉痙攣壓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頸部不能旋轉后顧,旋頭時常與上身同時轉動。2012~2013年,筆者用燈照、膏藥配合按摩治療落枕9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90例,分為三組。第一組:燈照配合按摩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37歲。第二組:燈照配合膏藥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9歲。第三組:燈照配合膏藥及按摩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37.5歲。三組病程均在2d以內,均為急性發作。
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第一組:對頸肩背部燈照30min,充分軟化頸肩部的僵硬肌肉,再配合按摩,按摩操作如下:患者坐位,醫者用輕柔的拿捏手法施于患側的頸部5min,同時伴有頸部輕柔的屈伸和側屈運動;然后用揉法施于肩背部5~6 min,以酸脹為度,可以緩解肌肉的痙攣及病痛。最后小魚際叩肩背部。第二組:燈照30min,并配合肩背部的膏藥。第三組:燈照30 min,配合膏藥(院內制劑)及按摩,按摩操作如第1組。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頸部疼痛消失,頸部活動自如,肩背部酸脹消失。好轉:頸部疼痛緩解,頸部活動有所改善,肩背部酸脹減輕。未愈:癥狀無改善。
癥狀體征觀察:治療前后記錄頸部活動受限、頸部刺痛、肩背部酸脹情況。標準評分如表1。

表1 癥狀體征觀察標準評分
結果:療效評價:根據表2中的結果,三組方案的總體療效均在85%以上,效果滿意。其中第三組方案治療落枕的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兩組。

表2 三組方案療效比較 [例(%)]
癥狀體征觀察:根據表3~5中的結果,落枕的癥狀體征如頸部活動受限、頸部刺痛和肩背部酸脹等均有所改善,其中第三組方案明顯優于前兩組方案。
表3 第一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表3 第一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表4 第二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表4 第二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表5 第三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表5 第三組治療方案癥狀體征前后比較(±s)
落枕多數由于邪阻經脈或頸部受損傷,氣血痹阻,不通則痛而致,屬于氣滯血瘀。若行氣活血、散寒止痛則可以對落枕有所幫助。
研究結果表明,燈照、膏藥再加上按摩手法能明顯改善患者落枕的各癥狀體征,能明顯緩解頸部、肩背部的疼痛,痊愈率達到90%。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