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成鋼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450007)
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指后循環的TIA和腦梗死[1]。后循環缺血是眩暈的常見病因[2],多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產生的微小血栓引起,也可能因血流動力學異常所誘發。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近年來受到臨床醫生的關注。筆者采用自擬方治療PCI性眩暈55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我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共107例,其中治療組55例,男25例,女30例;平均年齡(42.30±8.85)歲;平均病程(3.23±1.07)年。對照組52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齡(42.60±9.50)歲;平均病程(3.15±1.18)歲。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2。
診斷標準:按照《臨床神經病學》[3]相關標準制訂:①年齡50歲及以上;②急性起病;③以眩暈為主要癥狀;④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⑤頭顱CT檢查正常,并經過超聲多普勒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血流異常。
對照組給予血塞通注射液0.4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滴,1次∕d。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方。藥物組成:黨參15g,黃芪30g,桃仁10g,赤芍9g,茯苓12g,陳皮10g,川牛膝10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兩組均以14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眩暈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評定。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及周圍景物的旋轉、晃動感,可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頭昏或眩暈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轉、晃動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無效:頭昏沉及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結果:治療2周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經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和前循環動脈相比,后循環動脈血管管徑相對較細,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因此后循環的治療一直具有挑戰性。目前的治療主要有藥物、血管內治療和手術治療,但這些方法在對照研究中都未被證實能改善PCI的自然病史[6]。
國內外大量的基礎研究證實,中藥對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是通過多環節多靶點起作用的,與單一化學藥物相比,中藥具有更大的潛力。根據后循環缺血的主要癥狀,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景岳全書》曰:“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作眩,治療上認為以“當治其虛”為主,其病機包括風、火、痰、瘀,瘀乃病之標,虛乃病之本,為本虛標實之證。發病多為年老體衰,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加之勞倦內傷,飲食不節,七情內傷等致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病,病情反復發作,又可因虛致瘀,或久病致瘀,瘀阻經脈,阻礙清陽上升而發眩暈。方中黃芪、黨參補氣行血,扶正以祛邪;桃仁、赤芍活血通脈兼行氣;陳皮利氣化痰;《世補齋醫書》云:“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故用茯苓利水化濕;川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補氣藥能增強與意識有關的腦干網狀結構的功能,可以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增強腦血管的張力及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提高腦代謝[7];活血藥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供應,還可以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清除斑塊等[7]。因此,本方益氣活血化瘀,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取得較好療效,可預防腦梗死,無明顯不良反應,口服制劑應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
[1]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786-787.
[2]王大模,文世全,蘇獻惠.神經內科門診眩暈的疾病分析[J].四川醫學,2008,29(12):1617-1618.
[3]陳清棠.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3-19.
[4]C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1-104.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7-38.
[6]Misra M,AlP M S,Hier D,et al.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J].Neurol Res,2004,26:67.
[7]孫豐雷.中藥藥理與內科辨病用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