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鄭智維
一份16頁的《中國“黑戶”群體生存狀態調查》報告,再次喚起大家對“黑戶”群體的關注。
“我做這個研究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是為了研究收入分配?!闭劶白龃藞蟾娴某踔?,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萬海遠說。
“黑戶”群體的量化指標,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已被估算出來。而對于“黑戶”群體的生存狀態調查研究,萬海遠及其調研組走在全國前列。
這份報告還原出“黑戶”群體怎樣的生存狀態?“黑戶”現象帶來的社會問題有哪些?破解之道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萬海遠。
由“基尼系數”到“黑戶群體”
關于“基尼系數(衡量居民間收入差距的綜合指標)不準確”的討論,在學界由來已久。多數質疑者認為,“實際的收入差距”要比數據顯示的大很多,因為高收入家庭的實際收入被低估了。普通人直接的反應是這個系數上升、下降與個人的感覺不相符。
對于研究方向是收入分配問題的萬海遠來說,真正低收入人群同樣存在被低估的問題。
“同一口徑算出來的系數,為何爭論這么激烈?問題出在樣本上。”萬海遠認為,國家統計局抽取的13萬個樣本,普遍是略低收入樣本,而極低收入人群沒有被納入樣本庫。
于是,將極低收入人群納入樣本庫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產生了,并最終將調研對象鎖定在“黑戶”群體。
之所以選擇這個群體,萬海遠說:“我來自農村,曾經也是個‘黑戶’,對這部分人有所了解?!趹簟蛯儆诘湫偷牡褪杖肴后w,他們可能是沒有收入或者是負收入?!?/p>
鎖定調研目標后,通過何種方法找到并獲取這些“黑戶”樣本是當務之急。
經商議,調研小組利用國家統計局在全國各城市調查隊和農村調查隊的300萬調查員資源,在15個省份基層派出所民警、民政人員、鄉村干部的配合下,最終確定1928個“黑戶”樣本。
最終,調研組利用設計好的訪談提綱,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面對面對“黑戶”個體進行訪談。
不過,隨著訪談深入,萬海遠課題組原本設計好的提綱數不斷增加。他說:“黑戶群體的生存現狀之差,超出我的預期,訪談內容也從單一的經濟指標擴展至生活、心理等方面。”
1928個樣本
2014年8月,歷時14個月,萬海遠調研組對1928個“黑戶”樣本的抽樣調查告一段落。
調查數據顯示,多胎超生、未婚生育、歷史遺留沒有主動上戶口、大學畢業生戶籍檔案斷檔是導致“黑戶”產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約占60%,這部分人群至少780萬人,在“黑戶”總人口中占比最高。此外,歷史遺留沒有主動上戶口和大學生“黑戶”各占15%,人口在390萬左右。
那么,“黑戶”群體具有什么樣的基本特征?“黑戶”問題又給社會穩定帶來哪些影響呢?
有些數據較簡單,比如性別,在“黑戶”群體中,男性成為“黑戶”的比例明顯低于女性,僅為38.7%,而女性達61.3%;就受教育程度來說,“黑戶”中的純文盲比例為44.2%,加上小學教育水平30.7%,接近文盲的比例已達75%。
由于學歷低,“黑戶”流動到城市,通常從事最累最苦的工作,卻無法得到正常公民的各項權利。從調查結果來看,沒有穩定工作的比例達43.8%(包含農業勞動),有穩定工作沒簽過勞動合同者占37.4%。
“他們很敏感、自卑、沒有安全感、缺乏合作精神。長期下去,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比f海遠說。
其實,萬海遠的這種說法有據可查,受訪者性格悲觀占34.8%,生活不幸福比例為35.78%,78.6%認為日常生活無意義。
從“黑戶”分布地區特點來看,超過一半生活在農村,占比57.8%。在不同城市流浪比例為13.2%。

此外,還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由于沒有正式身份,無法得到社會承認,不少“黑戶”基本上不參加公共活動,他們中大多數甚至連基本的出行、住宿都不能正常進行,沒有坐過飛機、火車,住過正規賓館者比例為39.3%;使用別人證件的占到30.1%;不參與公共活動、社會活動少于3次的占比高達19.7%。
這組數據頗令萬海遠擔憂,由于“黑戶”群體習慣游離于公眾視線之外,活動軌跡不被記錄,因此容易成為一些非法組織努力爭取的對象。
一張芯片管理戶籍
調查結果表明,“黑戶”問題如不解決,不僅損害他們心理健康、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加劇社會不公平、制約人才流動,還會導致社會管理部門之間扯皮、推諉不作為、亂作為。
除此以外,重新辦理戶口的成本取決于不同的“黑戶”成因。大學生因檔案銜接而導致重新落戶的成本最高,但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超生而沒有繳納社會撫養費或其他罰款是阻礙“黑戶”主動辦理戶口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往返交通費、協調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較高,使得“黑戶”沒有很強的動力去“漂白”身份。
據萬海遠介紹,“黑戶”問題的根源在于戶籍制度的附加功能。解決“黑戶”問題的首要任務是把當前戶籍的利益分配功能還原為基本的信息收集功能,把與其不相關的計生罰款或相關的福利補貼功能全部剝離開來。
為降低“黑戶”發生率,萬海遠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一個人只擁有唯一的社??ㄌ枺阉械南嚓P信息全部集成到一張芯片上,由此居民可以自主流動。
對于各部門之間將如何管理這些信息,萬海遠提出,可以把個人信息分成不同等級的信息,不同的管理部門根據其權限獲得不同的信息,這樣就不會出現某個證明丟失而導致“黑戶”群體激增。
另外,他還建議,國家應規定居民需自主到相應部門進行戶口信息登記,而有關部門應無條件給予在中國出生的公民進行登記。同時,國家應該規范社會撫養費和各種辦理戶籍產生的費用標準,最大程度減輕辦理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