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舒珍珍
陽春三月,湖北省紅安縣八里灣鎮、永佳河鎮、高橋鎮、杏花鄉呈現一番熱火朝天的農忙景象。全縣近4萬畝有機中藥材示范基地上,農民們正忙著翻地、除草、整溝、架棚……
紅安是全國聞名的將軍縣,也是傳統山區農業縣,人口65.5萬人,其中54萬為農業人口。長期以來,當地種植業以紅薯、花生、水稻、油菜為主,農民苦于傳統農業的低效耕作,生活水平始終得不到質的改善,種田積極性受到挫傷,全縣近8萬畝土地拋荒。
守著土地,農民怎樣致富?紅安縣委、縣政府按照“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目標,變土地貧瘠劣勢為發展中藥材優勢,推行“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市場”模式,建立生態藥材經濟帶,有效促進農業增效、社員增收、農民致富。
最嚴重時一半以上拋荒
1月21日午后,湖北楚蒡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曉靜和工人一道,在公司藥材示范基地做田間修整,準備春節后帶領合作社及農戶大干一場。
吳曉靜一直對農業有濃厚興趣。4年前,他放棄國外工作,回國當了一名“現代農夫”。雖然祖籍不在湖北,但他從小就聽長輩講述紅安是“中國第一將軍縣”,激人奮進的紅色故事讓他對紅安心懷期盼。
第一次到紅安考察,吳曉靜發現,紅安生態環境保護較好,這對中藥材種植非常有利。更讓他高興的是,紅安人干事不服輸。“在新的時代,不論從事什么行業,每個人都有責任傳承‘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吳曉靜說。
懷揣打造有機中藥材特色經濟帶的夢想,吳曉靜的項目很快在紅安落地。項目規劃占地22平方公里,主要種植牛蒡、白術、蟲草參、養心菜等綠色無公害中藥材。同時,整合當地現有水產養殖規模,淘汰老品種,引進推廣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和特種中藥材種植的立體經營模式。
紅安把藥材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掛帥督導藥材產業項目的推進。項目所在的八里灣鎮政府在轄區內的5個村開始土地流轉,并延續至永佳河鎮等周邊鄉鎮,流轉土地近4萬畝。過去無人問津的撂荒地,一下子成了香餑餑。
“別瞧不起這些荒坡地,利用好了就是聚寶盆。”在八里灣鎮黨委書記劉曉軍看來,打造中藥材特色經濟帶,不僅可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拋荒、人員外流問題,還能為紅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開辟思路。
楚蒡源藥材示范基地上,石門橋村黨支書盧國平指著腳下剛剛耕完的土地說,前幾年村里土地拋荒嚴重,他年年挨批,最嚴重的時候一半以上拋荒。現在規模化種植中藥材,沉睡的荒地被喚醒,精耕細作的藥材田取代了過去一人多高的雜草地。
大河畈村村民姜師傅說,以往種植農作物效益太低,加上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種田的人越來越少。此次土地流轉建藥材基地后,他家3畝地全部流轉出去,每年增收7000多元,光租金就夠老兩口過日子。
像城里人一樣上下班
驅車沿石門橋村往下行駛,經過一座古村莊——陡山村。村頭有座吳氏祠堂,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迄今已有250多年歷史。
村民老吳負責看護吳氏祠堂,同時抽空到藥材示范基地打工。“以前冬天沒什么農活,天天在村里打牌。自從建了這個基地,幾個村的人爭相找活干。一來平均每月可以掙到2000元錢;二來還可以積累藥材種植經驗,等時機成熟了我們也回家種藥材。”
像老吳這樣在基地打工的農民,高峰時近千人。距離陡山村不遠的杏花鄉龍潭寺村,每天30余人到基地干活,71歲村民姚方選就是其中一位。老姚過去租鄰居的田種紅薯,每畝田一年交數百元租金。現在不用交租金,每天在田里勞作就能掙錢。作為基地聘請的技術工,他最多時一天掙150元。
村民秦生美與老姚同村。2014年夏季,村里成立藥材專業合作社,秦生美與老姚加入了合作社。“現在每天有活干,早上去晚上回,像城里人一樣上下班。”
永佳河鎮處于藥材經濟帶中下游。近年來,鎮里引進湖北神鰲生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土門村利用荒山閑置耕地建3000畝金銀花藥材基地;引進浙江麗水菲禾蔬菜專業合作社,在付橋村租地500畝種植茭白等養生菜,吸納300多農民就近打工。
紅安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郭金城介紹,目前該縣已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接下來將整合20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土地產能提升6倍
提起過去種紅薯的經歷,中和司村58歲的張大爺說,從栽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獲,整天累死累活不說,一年忙到頭每畝地收獲不到千元,抵不上一名工人一個月的工資。無奈,他拋下3畝地遠赴福建打工。
紅安農民將紅薯稱作苕。在戰爭歲月,紅安苕和井岡山紅米飯、南瓜湯齊名。過去,由于品種單一等問題,造成紅安苕滯銷、價格過低的窘境。隨著全縣近4萬畝有機中藥材示范基地開建,以八里灣為代表的多個鄉鎮村民嘗到了甜頭。倘若將自家田地全部流轉出去,不僅每畝可得300元土地租讓費,還能在藥材示范基地打工;如果不想流轉,土地可作為股本加入合作社種藥材。
在這種聯動發展模式下,農戶跟合作社簽訂合同,統一種植企業提供的藥材品種;合作社為社員提供農資、培訓和技術服務,最后按照合同價統一收購藥材產品。企業通過合作社收購藥材穩定了貨源,而且統一管理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對合作社來說,直接與企業交易,省去了中間費用,收購價比市場價高,農民受益更多。公司有專業銷售團隊,網上網下推銷產品,農民根本不愁銷路。
吳曉靜算了一筆賬,種花生每畝收益約1000元,而種牛蒡、半夏等高檔中藥材并套種有機蔬菜,每畝平均收益近7000元,土地產能提升6倍。
紅安縣委書記余學武表示,打造紅安藥材經濟帶,既是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考量,也是走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興農之路的明智選擇。未來幾年,紅安將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努力探索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