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蒙

2015 年3月4 日,日本二戰聯合艦隊最大戰列艦“ 武藏”號沉船殘骸,被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的團隊發現
2015年3月4日,菲律賓中部海域海底,一艘沉睡70年的沉船殘骸被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的團隊發現,這就是有“海軍泰坦尼克號”之稱的日本二戰聯合艦隊最大戰列艦“武藏”號。照片和視頻顯示,“武藏”號上的炮塔、飛機彈射器等裝置依然清晰可見。消息傳出后,一些“武藏”號的幸存船員驚訝地表示:這真是一個奇跡。
之所以是“奇跡”,是因為70年前,“武藏”號沉船對日本人來說就是一個噩夢。1944年10月24日上午10點30分,日軍第二艦隊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武藏”號,這個滿載排水量達7.3萬噸,配備9門460毫米口徑主炮的巨無霸成為主要攻擊目標。在被19枚魚雷和17顆炸彈擊中后,“武藏”號最終失去控制,在19點35分沉入大海。艦上1021人喪生,1376人生還。
而就在“武藏”號殘骸被發現之際,日本卻又在討論海外派兵的事宜。3月2日,日本政府在自民黨“推進完善安保法制度會議”上提出了5種海外用兵情況:多名日本人乘坐的飛機遭劫持;日本駐外使館遭武力占領;駐外使館和日本人學校計劃撤離時,突破武裝力量設置的路障;日本人為撤離而聚集的場所被群眾包圍無法入內;準備撤離的日本人被武裝力量挾持至別處。同樣是在3月2日,日本學者組成的村山談話繼承發展會要求安倍繼承村山談話,承認戰爭錯誤。
不過安倍卻自有一套想法。2月25日下午,日本首相官邸的四層大會議室里舉行了戰后70周年專家會議。有輿論說,出席該會議的專家都屬于“親安倍派”,他們非常清楚安倍希望他們講什么。安倍也親自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安倍再次提出會議的目的是為“積極的和平主義”服務。
而所謂的“積極的和平主義”內涵之一就是賦予自衛隊海外任務,前提則是解禁集體自衛權。1月26日,日本第189屆國會召開,安倍希望在這一次會期內通過海外派兵的法案。兩名日本人質先后遭到極端組織斬首,則成為安倍出兵海外的意外助力。那么,人質危機會成為日本重新軍事化的一個借口嗎?這個問題代表了許多人的擔憂。
根據二戰后的日本和平憲法的第九條,日本沒有集體自衛權,相應的也就沒有向海外派兵的權利。所以說,突破出兵海外這一禁區,也就意味著日本要越過行使集體自衛權這一條紅線。事實上,要不要向海外派兵也一直是日本內部政治斗爭的一大焦點。日本右翼一直希望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甚至為此煞費苦心地制造出“海外派遣”和“海外派兵”的區別,提出向海外派遣一小部分力量并非和平憲法所不允許的。然而事實上,日本自近代以來的很多次小規模“派遣”最終都演變成了大戰事。
19世紀中期,被迫開國的日本走上了明治維新的道路,羽翼初豐的日本走出四島,踏上了對外擴張的侵略之路。第一站是中國臺灣,而日本最終實現吞并臺灣的目標正是開始于一次“海外出兵”。1874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人在臺灣被殺害,派3000人侵入臺灣。這是明治維新后日本首次海外派兵。當時的日本政壇大佬松方正義聲稱:臺灣是日本的南大門,是北守南進之策的第一步。占領臺灣被看作是日本南下進軍印度支那乃至南洋諸島的第一步。
嘗到甜頭的日本軍隊在此后70多年里一次次走出日本列島,開始瘋狂地海外擴張。從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吞并朝鮮、一戰奪取德國殖民地,一次次地海外派兵讓日本的胃口越來越大。占領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是日本帝國末日前的回光返照。1944年,以“武藏”號在菲律賓海域被擊沉為標志,日本在菲律賓的統治開始崩潰,戰爭形勢由攻轉防。在“武藏”號沉沒70多年后,日本謀求在軍事政策上做出一次最大的調整,這也讓輿論開始擔心:歷史究竟是否會重演?
富津市,日本千葉縣海岸邊,這里的漁民每天出海尋找海草。這是許多日本人愛吃的食物。在日本,海草是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產業,也是這個小城的支柱產業。不過漁民的生活卻不太好過。
首先是事關收成的因素。捕撈海草并不受經濟政策影響,反而更多受到天氣和捕撈時間的左右。另一方面,海草的銷售難度正在逐步加大。早在20多年前,日本海草產業還沒有消費稅,而如今消費稅已經從5%增長到8%。
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影響著日本的政局。歷史證明,往往在經濟不景氣之時,日本政府會借助海外派兵轉移矛盾。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1918年4月5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以保護日本帝國臣民生命財產為借口在海參崴登陸。當時日本國內正經歷糧食危機,糧食大幅減產,城市人口增長,造成米價飛漲,多地出現騷亂。而出兵海參崴則成功地轉移了國內民意的種種不滿,騷亂漸漸平息。如此來看,歷史是否會出現相似的一幕,十分值得警惕。
但今天的日本似乎忘記了歷史的教訓。1947年實施的和平憲法讓日本放棄了戰爭權;1954年成立的自衛隊的宗旨也是在和平憲法的框架下履行專守防衛的職責,不向海外派兵。同年6月2日,參議院通過禁止自衛隊向海外出兵的決議。但過了30多年后,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
1991年4月,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日本派掃雷艇赴波斯灣參加多國掃雷任務,實現戰后首次海外派兵。1992年,日本通過TPO法案,確立了自衛隊可以出國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通過國際框架,繞開和平憲法,實現海外派兵,這讓日本政府受到某種啟示。
1994年,日本首相細川護熙成立防衛問題懇談會,探討國際合作在自衛隊問題上的定位。1996年,日美同盟重新定義,美國希望進一步發揮日本在地區安全上的作用。2001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讓日本找到機會。通過派軍艦赴印度洋,配合美軍反恐作戰,日本又突破了海外派兵僅限于維和行動的限制。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自衛隊第一次出現在交戰國領土之上,海外派兵的門檻再一次降低。至此,束縛日本政府海外派兵的只剩下授權派兵法案的時效性問題。2008年5月31日,時任防衛相的石破茂公開表示應該認真討論永久性海外派兵法案。而在近日,安倍在眾議院直接表示,這一討論要在本屆國會內落實下去。這引發了日本媒體的擔憂。
不難看出,日本海外派兵和加強日美安保體制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也正是在強化日美同盟的這個過程中,日本不斷突破當初由美國人設定的界線,彰顯自我的海外軍事存在。當然,事情逐步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也的確表明日本“借船出海”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平憲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架空了。而美國為了鞏固自己在亞洲的存在感,也正在把自己70年前的這個敵人重新打造成為一個軍事強國。這對于二戰歷史來說,是不是一種諷刺呢?

2015 年2 月25日,日本首相官邸的四層大會議室里舉行了戰后70 周年專家會議。圖為安倍(左三)當日在首相官邸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