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國加州沿岸海域,遙控深潛器首次拍到了生活在水下580米深度的一條魔鬼琵琶魚。它齜牙咧嘴、表情猙獰,取名魔鬼魚真是名副其實。科學家說,魔鬼琵琶魚的游弋方式很奇特,呼吸量與其體格相比也多得出乎人們的預料。由于魔鬼琵琶魚的視力很差,科學家希望觀察它能否像鯊魚那樣感知電磁場。魔鬼琵琶魚的最顯著特征是誘餌狀的頭頂魚鰭。魔鬼琵琶魚正是通過這根魚鰭發(fā)光來引誘獵物。科學家想知道這個“誘餌”是持續(xù)發(fā)光,還是有一定的發(fā)光模式。
海洋琵琶魚的另一個共同點是雄性寄生。雌魚能長到一只棒球大小,雄魚卻小得多,無法長時間獨立生活。雄魚必須盡快找到雌魚,一旦找到,它就會咬住雌魚不放,直到二者的身體組織融合在一起。雄魚提供精子,雌魚則負責供養(yǎng)雄魚。這次捕獲的雌魚身上沒有雄魚,但之前發(fā)現過一條雌魚身上有多達11條雄魚的情況。
深潛器把這條魚送上了海面,如今它被飼養(yǎng)在一個模擬深海環(huán)境的低溫暗箱里。對深海魚進行實驗室飼養(yǎng)很不容易,但對活體樣本做研究能得到的信息遠遠多于對尸體的研究。科學家對琵琶魚的了解至今不多,就連對這種魚的壽命有多長也不清楚。科學家指出,魔鬼琵琶魚其實并不丑陋,因為它們的看似丑陋實際上是對居住環(huán)境的完美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