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十二五”末,在全國基本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實施,并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
該意見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標準調整為12個檔次,最低100元,最高2CCO元。同時還規定,省(區、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最高繳費檔次標準原則上不超過當地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年繳費額,并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備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說,2013年全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總收入將近225CO億元,支出約18400億元,當期結余4CCO多億元,當期收支沒有缺口。
胡曉義還表示,對養老問題的預判和預測,是對遠期負責的表現,“但是拿它來嚇唬老百姓我覺得就不恰當了”。對于基本養老金投資運營方案出臺,他表示尚無時間表。
參保范圍 年滿16歲城鄉居民
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不屬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城鄉居民,可以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對于農民工這樣的城鄉流動就業群體,應積極引導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既是使用農民工的單位的法定義務,同時也有利于這一群體將來獲得更高水平的保障。
如何繳費 繳費共設12個檔次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繼續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繳費標準目前設為每年IOO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個檔次。省級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沒繳費檔次,參保的城鄉居民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
國家為每個參保人員建立終身記錄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無論在哪繳費,也無論是否問斷性繳費,個人賬戶都累計記錄參保人權益。個人繳費、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集體補助及其他社會經濟組織、公益慈善組織、個人對參保人的繳費資助,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儲存額按國家規定計息。
領取條件 年滿60周歲 繳費滿15年
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個人,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且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新農保或城居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在本意見印發之日前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繳費,白本意見實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距規定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逐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規定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死亡的,從次月起停止支付養老金。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建立喪葬補助金制度。
摘自《法制晚報》回應 待遇標準由兩方面組成
針對“新農保城居保只夠老人零花錢”等問題,胡曉義表示,現在規定的待遇標準是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是按月領取,最低標準是中央統一規定的,每人每月55塊錢,地方政府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提高待遇標準。胡曉義表示,這一部分全部都是南國家財政出資,同家財政提供資金支付。第二部分待遇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個人在60歲以前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再加上政府的補貼和其他方面,比如村集體經濟的補助,都進入到個人賬戶,然后在到達60歲以后,把所有儲存額累計起來除以一個系數,作為每個月發放的標準。這一部分如果交的多,最后得到的待遇高,如果交的時問長顯然得到的待遇也高。
此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兩項制度合并統一后,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領取同樣的養老金待遇,而應當理解為統一制度為每個人提供了同等的機會和權利。
據了解,增設1500元、2000元兩個檔次,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增加到12個檔次,主要是為有更高繳費意愿和能力的居民提供更多選擇,這是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結果,同時也使多繳多得的機制更加明顯。
意見規定,對選擇較高繳費檔次的,地方政府應適當增加補貼金額;特別明確規定,對選擇500元及以上繳費檔次的,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進一步強化了多繳多補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引導城鄉居民選擇較高檔次繳費。
鏈接
職工居民養老保險銜接辦法出臺
徐博 康淼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同意,人社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
暫行辦法規定,參保人員達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后,可以申請辦理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手續,只要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滿15年(含延長繳費至15年)的,就可以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轉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并享受相應的待遇,如果不滿15年,可以從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轉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將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