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飛

農業“用工荒”,老年人成為種地“主力軍”,使不少農民放棄了以前精耕細作的生產習慣,很多農民不愿在種地上下工夫。
記者在重慶部分農區走訪發現,以前在農忙時才出現的農業“用工荒”逐漸成為常態化問題。由于農村青壯勞力缺乏,55歲以上的人成為種地主力,精耕細作、冬季犁田保肥等傳統種植習慣正在發生變化。
農業“用工荒”成常態
“前些年農業生產勞動力短缺,集中在3~4月春耕和7-8月收割時節,農忙時節正需要人手搶農時,1個工平均1天工資在100元以上。”在重慶江津區白沙鎮,農民李一民流轉了100多畝田種水稻,他告訴記者,現在像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這樣的農閑時節,農業用工也緊張起來了,工人出價比以前高出1倍多。
李一民曾準備在去年冬季種植100畝蔬菜和油菜,但他到鎮里和附近四川省合江縣農村招人時,工人開出的價碼多在在120元/天,李一民直言“雇不起”。
在重慶市涪陵區,種糧大戶王知友也面臨類似困惑。“我們這兒都是丘陵地形,農機推廣困難,種地主要靠人力。現在農業勞力少,工價就漲得厲害。”王知友說。
涪陵區農委農經站站長何澤富認為,農業“用工荒”等因素對農民生產習慣一個較為明顯的影響,就是農民種地開始只種“口糧田”,以前秋冬季還種植的油菜、小麥、秋蕎、洋芋等,被不少農民放棄了,耕地季節性撂荒問題凸顯。
記者在走訪重慶涪陵、開縣、忠縣等農業縣時發現,不少村社水田以前除種植水稻外,冬春季節要種小麥或油菜,但現在由于勞動力短缺、種地效益差等原因,不少農民不再種冬春作物了。在涪陵區馬武鎮石朝門,村支部書記何國全告訴記者,在2005年之前,村里農民還有種植冬小麥的習慣,但現在的種植面積已經不超過200畝了。
何國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農戶種冬小麥每畝平均只能收200公斤左右,按市場價1.2元/斤計算,扣除勞動力等成本,農民每畝地要倒虧50多塊錢,誰還愿意種?”
一些傳統生產習慣被改變
記者采訪發現,務農勞力短缺、農業生產成本抬升,還使不少農民不得不放棄一些原來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產習慣。
例如,在西南丘陵農區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多在秋收后犁田翻耕,蓄水成冬水田,為第二年春耕育秧、插秧打基礎。但近年重慶冬水田面積不斷減少,已從高峰時的600多萬畝降至300萬畝左右。
采訪中,不少農業專家很為冬水田面積縮減擔憂。“冬水田是在水利設施缺乏、灌溉條件較差的地區,一種簡便易行的‘以田蓄水方法:水稻收割后,蓄秋雨過冬,到次年栽秧,一般水深0. 1-0.5米;水深達0.7米以上的,則稱為囤水田。”重慶市農委副主任張洪松說,冬水田是西南丘陵農區傳統農耕文明的優良傳統。在春耕時節,除保本田栽秧外,還有多余水供其他農地使用,是一個低成本的抗旱“蓄水池”和天然生態濕地。
重慶合川區是“全國百強產糧大縣”,耕地面積超過170萬畝。記者采訪發現,目前合川區內除了少數冬水田依靠政府冬春水利投資建設,得到一定程度修補之外,其余大部分水田由于成本較高,農民基本放棄了這項投入,冬水田板結、滲漏問題嚴重。
2006年以來,合川、銅梁、榮昌等渝西農業縣多次發生較為嚴重的春旱旱情,除了氣候異常、農田水利建設欠賬等原因,原本作為“保水庫”的冬水田沒有得到較好的維護和整修,難以發揮抗旱作用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精耕細作漸被“懶人農業”替代
與此同時,農業“用工荒”,老年人成為種地“主力軍”,還使不少農民放棄了以前精耕細作的生產習慣,很多農民不愿在種地上下工夫。
“過去種田是綠肥鋪底,農家肥當家,如今綠肥不見,省時省力的化肥當了家,田地越來越瘦。”在不少農業專家眼中,綠肥是一種優質有機肥,是改良土壤、增肥地力的好幫手,曾備受農民重視和喜愛。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重慶冬綠肥面積曾達到140萬畝,但現已萎縮到15萬畝左右。
綠肥、農家肥使用范圍減少的同時,取而代之的是化肥的使用。
“現在村里剩下的基本上是老年人了,種的是‘懶莊稼,能從地里刨多少是多少,種地確實糙了點。”在地處三峽重慶庫區的萬州區口渡鎮高村村支部書記劉祿發說,以水稻為例,現在要維持1200斤畝產,一季需要100斤碳銨、100多斤磷肥……農民大量使用化肥,一是覺得產量提高明顯,二是省時省力,并沒把環保考慮進去,更不會想到會污染環境或影響農作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