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四屆年會”上,馮侖、任志強等商界大佬圍爐漫談“我們的鄉愁”。他們將農地私有的時代,描繪成鄉紳樂善好施、溫情脈脈的時代,還試圖從地主經濟時代中找到制度基因以留住中國的鄉愁。
今天談論鄉愁,可苦于找不到真正的鄉村。越來越多的農民住進高樓,人們之問相互疏遠,晚上各家圍坐電視機前。鄉村的人們沒有了精氣神,都想著往外奔。這樣的鄉村還能找回鄉愁嗎?是什么支撐了集體化時代鄉村的美好一面,又是什么導致了現代鄉村內在凝聚力的喪失?
任志強們所推崇的宅基地私有化并不能夠留住鄉愁,恰恰是宅基地之外農地的集體所有和農業發展可以留住鄉愁。如果將宅基地完全私有,再加以自由流轉和不加限制地向銀行抵押,可能恰恰是在加速村中人的陌生化過程,消解村莊共同體。集體土地所有制下的集體農地,才是真正能留住鄉愁的土地制度的核心。
如果鄉村并不意味著單門獨院和青山綠水,只有鄉里鄉親、守望相助、村莊公益,才是真正的鄉村,農用土地的集體所有和長遠利用才是留住鄉愁的根本。今天,在怎樣發揮農地集體所有的優勢,確保農業有生機、農村有活力上,我們還有大量的事情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