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圍(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號稱大秦第一名將。蒙恬出身于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同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
公冗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圍后,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后,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清明節期間,南充蒙氏宗親祭祖儀式在嘉陵區大興鄉碑埡口村蒙家山舉行,順慶、高坪、西充、南部以及重慶、遂寧、攀枝花等地200余名蒙氏宗親圍在一座古墓前,向先祖鞠躬。
南充蒙氏從何地、何時遷來已無從考證,但有證據顯示,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將蒙恬的后裔。“蒙氏最早在秦末漢初就人川了,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湖廣填四川來的。”嘉陵區地方志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順慶、嘉陵、高坪、西充、南部等地如今均有蒙氏定居,而順慶區金臺鎮當是南充境內蒙氏聚居人數最多的地方。”老家在金臺鎮蒙承宮村的蒙彪介紹,金臺鎮素有“毛筆之鄉”的美譽,當地人制作毛筆需經過108道工序,到上世紀80年代初,該鎮仍有數百人制作毛筆,集市上建有好幾個“筆市”。當地蒙氏普遍認為,蒙恬發明了毛筆,蒙氏祖上把制筆的工藝帶到了金臺。
據傳,公元前223年,蒙恬帶兵在外作戰,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況,蒙恬定期寫戰報上奏秦王,但當時所用的書寫T具書寫速度很慢。一天,蒙恬打了幾只野兔回營,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大受啟發,利用兔尾制作毛筆,經過多次試驗、改良,總結出制筆的108道T序,才有了后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
“金臺制筆工藝是否為蒙恬后人所授,已沒有真憑實據。”蒙彪介紹,但在金臺鎮的蒙承宮村、土地埡村,至今約有90%以上的村民姓蒙。60多年前,蒙承宮村建有蒙氏家廟,家廟神龕上和嘉陵區大興鄉蒙家大院的神龕上一樣,寫著“造筆啟文人,輔秦稱大將”的楹聯。蒙氏后裔認為,神龕上供奉的祖先當是秦朝名將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