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計
好劍需要千錘百煉,好玉需要精雕細琢,一節好課當然也離不開我們反復地推敲,不斷地修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磨課”。然而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很多教師在磨課中還存在諸多認識上的不足。如教師一味考慮自己,忘記了學生;一味的服從于“名師”,卻失去了自我等,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磨課的預期效果,甚至失敗。因此,筆者以為教師磨課還需做到“三勿”:
一、勿忘“生”
問題:在許多教師看來,上課只要能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并不斷地在本校班級試上、磨課,對各個環節進行預設,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然而現實中的賽課、評優課,一般都不在本校上課,所面對的學生基本情況會存在很大區別,所以在執教中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如上課的學生缺乏基礎,一下子無法完成教師要求的動作,或者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生學習沒有興趣……都會使課堂陷入尷尬,給很多年輕教師帶來諸多困惑。
策略:分析上述問題,導致教學失敗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師忽略了對上課學生的研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這一點,就很容易導致磨課的失敗。因為磨課最終并不是要體現自己的設計有多好,環節有多妙,老師上得有多好,而是最終要看學生學得怎么樣,是否樂意參與到活動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經驗等,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引導,展開教學。如在教學“后滾翻”一課時,教師就要摸清學生對“前滾翻”掌握情況,如果學生連“前滾翻”都沒有掌握,你還以“前滾翻”教學為基礎設計教學,明擺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需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同時也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基礎,這樣課堂中教師才能根據需要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創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再根據臨場情況,適時引導,及時評價,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不斷去享受快樂運動的獨特體驗。
二、勿忘“我”
問題:在公開課、評優課等來臨之前,很多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課堂更趨于完美,喜歡請“名師”來聽課,對課堂各個環節進行打磨。通過一輪又一輪的磨課,上課者把名師獨到的見解都堆砌到課堂環節中。磨課結束后,自己的教案已經脫胎換骨,找不到一丁點屬于自己的東西,教師完全成為了一名演員。結果是邯鄲學步,丟失了自己的個性,教學適得其反。
策略:磨課需要追求卓越,但也要尊重個性。磨課活動中教師一般都喜好追求課堂的亮點與出彩,于是各種教法輪番呈現,各種教學手段齊上陣,課的設計看似完美,實際上卻會讓人感覺缺少靈魂,常常變成“大雜燴”,導致“亮點”不亮。記得2003年筆者參加市優課評選,當時比賽內容是“民族體育”,我準備的是“武術操”。備好課后,學校特意請了一些本縣有名氣的教師來聽課。起初在設計中是沒有“素質”這一環節,但是在評課中幾個老師提出需要增加,聽說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時尚,于是我如獲至寶把它收入課中,結果在游戲結束后,學生根本就不愿意再做素質練習,一個個像打過“除草劑”似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課后我進行了反思,作為教師我們自己最了解自己,別人的想法再好,不一定合適你的特質,適合你的課堂,自己一定要有一個主心骨,課堂要有一條線,不要在各種建議聲音中丟失自我。因此,磨課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目標,以自身素質為基礎,充分尊重自己已有教學設計的合理成分,在與名師進行對話與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把自身的教案進行優化,把名師的智慧和其他參與者的智慧有機整合、取舍,最終形成最優化的課堂設計。
三、勿忘“思”
問題:目前的磨課活動經常與“考核課、評優課、參賽課、公開課”相伴相生。很多教師都是“有賽則磨,無賽不磨”。獲獎之后缺乏自主反思,一切依賴于團隊、寄托于“名師”,教師個人的專業化成長收效甚微。
策略:對教師來說,磨課的過程既是一個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合作交流、反思和創新的過程,更是一個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做為教師應該是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就是自主成長型的教師。光靠別人幫助總是比較被動的,也勢必難以成為實踐新課標的稱職教師。每一次的磨課結束后,我們需要及時對磨課的資料加以整理,包括一次次的教學預案,教研組老師的評議記錄,自己的反思軌跡,整理精彩的課堂教學案例或片段等。還可以把名師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進行對比性反思。反思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區別;反思教學方法的異同。不斷完善自己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對課堂設計的策劃能力。同時堅持對某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在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較快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長此以往必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江蘇省泗洪縣健康路小學 2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