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濱 宋文英
(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 510405)
玫瑰糠疹是一種紅斑丘疹鱗屑性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皮損以被覆糠秕狀鱗屑的玫瑰色斑丘疹為特征。多見于青少年及青年人,病程呈自限性。西醫西藥治療本病療效尚可,但病程較長,且部分患者瘙癢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013-04—2013-11,我們在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紫龍膏的基礎上,采用內服四物消風飲治療風熱血燥型玫瑰糠疹40例,并與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療4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80例均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17~45歲,平均(29.4±3.64)歲;病程3~12 d,平均(6.98±3.25)d。對照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齡18~45歲,平均(30.2±2.56)歲;病程3~12 d,平均(7.12±2.24)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中玫瑰糠疹診斷標準,皮疹分布在軀干及四肢近心端,為淡紅色斑片,上覆糠樣鱗屑,部分皮疹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可先有母斑后有子斑,病程呈自限性,不易復發。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風熱瘡診斷標準及辨證分型。診斷依據:①皮損大多先在軀干或四肢局部出現一個較大的圓形或橢圓形紅色或黃紅色鱗屑斑,稱為母斑。母斑出現數日后,在軀干及四肢出現多數同樣大小的紅斑,呈橫列橢圓形,長軸與皮紋走行一致,中心有細微皺紋,界清,邊緣不整,表面有少量細糠狀鱗屑,多數孤立存在。自覺癢甚,一般無全身不適。②好發于胸背(尤其胸部兩側)、腹部、四肢近端。顏面及小腿一般不發生。③皮損成批出現,顏色常不一致,色鮮紅、褐黃或灰色不等。④好發于青壯年,春秋常見。⑤風熱血燥型: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較劇,伴有抓痕血痂,舌紅,苔少,脈弦數。
1.2.3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屬風熱血燥型玫瑰糠疹者;皮疹面積均超過體表面積的30%;年齡16~50歲,發病時間<2周且無用藥史;經實驗室檢查排除體癬、Ⅱ期梅毒疹(玫瑰糠疹樣皮疹);非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能積極配合治療及按時復診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每日予糠酸莫米松乳膏(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418)聯合紫龍膏(藥物組成:紫草、當歸、地龍、冰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制劑,粵藥制字Z20071238)外搽。將2種藥膏按1∶1的比例均勻混合后,用棉簽將藥膏均勻涂抹患處,每日2次。第2次用藥前需用棉簽蘸取植物油將上一次所涂藥膏擦去,然后再涂抹。
1.3.2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予四物消風飲治療。藥物組成:生地黃15 g,當歸10 g,赤芍藥 10 g,荊芥 10 g,薄荷 6 g,蟬蛻10 g,柴胡10 g,川芎10 g,黃芩10 g,生甘草6 g。熱盛便秘加大黃;瘙癢劇烈加防風、白鮮皮;風熱較甚加金銀花、連翹;血分熱甚加紫草、牡丹皮。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3 對照組 在基礎治療基礎上予氯雷他定片(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410)10 mg,每日1次口服。
1.3.4 療程及其他 2組均14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注意觀察患者皮損消退時間。治療期間均忌食辛辣、煙酒、海鮮等刺激性食物,治療期間不得使用其他藥物,避免熱水燙洗局部及用肥皂過度擦洗患處。
1.4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判定。治愈:皮損完全消退;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未愈:皮損消退不足30%。治愈率=[治愈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2組皮損消退時間比較 治療組皮損消退時間(8.79±1.38)d,對照組(12.36±1.52)d,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皮損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玫瑰糠疹的病因復雜,目前有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變態反應、遺傳性過敏等各種學說,其中以病毒感染學說的研究最為廣泛。組織病理學特征類似于淺表性血管周圍性皮炎改變,表現為表皮輕度增生、局灶性海綿樣變和局灶性角化不全,棘層輕度肥厚;真皮乳頭水腫、血管擴張充血,有程度不等的紅細胞外滲,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偶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3]。治療上西醫常采用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硫代硫酸鈉等治療,主要目的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
在臨床上,玫瑰糠疹以風熱蘊膚型為多見,且對其研究較多,其主要表現為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少量細糠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干,尿微黃,舌質紅,苔白或薄黃,脈微浮數。然而在臨床實際觀察中,風熱血燥型亦不少見,主要表現為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較劇,舌紅,苔少,脈弦數。對于風熱血燥型玫瑰糠疹,單純運用疏風清熱止癢等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中醫學講求辨證論治,故在臨床上,根據患者皮損的臨床表現,結合舌脈,辨證屬風熱血燥型者,運用養血潤燥、祛風清熱止癢治療,療效顯著。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過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郁化火,血分蘊熱,熱傷陰液而化燥生風,或復感風熱外邪,兩邪合而致病。由于血熱內盛,易耗傷陰液,化燥生風,但多夾風熱之邪,因此,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的同時,當配伍疏風清熱之品。治療當以養血潤燥、祛風清熱止癢為法,方以四物消風飲加減。方中生地黃清熱生津,養陰潤燥;川芎行氣活血;當歸養血活血;赤芍藥清熱涼血祛瘀;荊芥、蟬蛻疏風止癢;柴胡疏風清熱;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血潤燥、祛風清熱止癢之功。因入組患者皮損面積較大,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糖皮質激素)雖可減輕皮損和瘙癢,但并不能縮短病程,在部分患者中甚至可使病情加重,故聯合外用本院制劑紫龍膏,紫龍膏功能解毒消腫、斂瘡,二藥聯合外用,既可以加速皮損的好轉,又能減少外用大量糖皮質激素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四物消風飲中生地黃可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含量,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4];蟬蛻有抗驚厥、鎮靜、解熱的作用,對非特異性免疫、Ⅳ型變態反應及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有明顯抑制作用[5];紫草可抑制白三烯B4的生成,抑制補體的活性,抑制遲發型超敏反應[6]。
本研究結果表明,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四物消風飲治療風熱血燥型玫瑰糠疹較口服西藥治療療效顯著,可縮短病程,副作用小。四物消風飲正切合該病之病因病機,故治以養血潤燥、祛風清熱止癢為法,加之聯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紫龍膏以抗炎、解毒消腫、斂瘡,證實其臨床療效確切,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其應用。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75-776.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4.
[3] 顧有守.玫瑰糠疹[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35(7):479-480.
[4] 趙潤生,張一昕,苗冬雪,等.生地黃對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6,22(3):123.
[5] 瞿融,馬世平,徐向偉,等.升降散的抗炎作用[J].中成藥,1996,18(4):28-30.
[6] 駱和生,羅鼎輝.免疫中藥學:中藥免疫藥理與臨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