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松
(沛縣公路管理站)
探析水穩冷再生在公路大修養護中的應用
董 松
(沛縣公路管理站)
由于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過于迅速、公路的建設技術還不夠成熟、公路的相關管理能力不夠嚴格,因此我國不少公路壽命較短并且處于超負荷的運載當中,經常會發生公路破損問題。面對公路破損,施工單位在進行公路的修補養護時經常用到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本文就通過分析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的原理,及其施工技術要點和在公路維修中的優勢三個方面詳細闡述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在公路大修養護中的應用,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水泥穩定 就地冷再生 公路 養護 應用
我國現在的公路建設一般是以水泥穩定碎石作為公路基層,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就是以不同大小規格的碎石作為公路基層的骨料,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對碎石的縫隙進行填補,然后通過機械擠壓成型。但是這種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會因為各種原因,尤其是在水的作用下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裂痕和破損,對出現裂痕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我們有多種多樣的修補技術,對于裂痕較小的可以使用灌縫修補技術,對于施工時間有限制的我們可以使用快速修補技術,如對破損嚴重的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我們就可以使用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進行快速修補。
水穩冷再生技術全稱為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在冷環境下對破損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進行再生。再生的方法是將原來破損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進行清洗破碎,按照不同的碎石規格進行分類,根據大小不同的比例要求混入新的水泥和骨料,進行拌和后就成為了混合再生材料,用這種混合再生材料進行路面的修補就可以稱之為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
使用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進行道路維修的施工工藝流程首先是進行維修路段交通道路的封閉,然后進行施工放樣確保施工按照圖紙進行,將原道路進行清洗并準備好需要添加的原材料,準備好冷再生機組進行破碎和拌和,將混合料進行攤鋪碾壓,接縫和掉頭處進行專業處理,在接受檢查監督確認質量合格之后注意養生期間的保養,最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一)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進行施工前,需要許多的準備工作才能進行正式施工。準備工作完成的好壞,決定了之后施工結果的質量好壞,在這些準備工作中,我們主要分為五個方面:首先,我們要對需要進行維修的破損路面進行取樣分析,取樣時要注意均勻取樣,盡量保證取樣點所分析出的數據符合道路的整體情況。在進行破舊路面的分析中應當測量出破損路面的水泥碎石各自含量,以及道路建設成功時所需要的抗壓強度和最佳含水量。其次,根據已經得出的破損路面的原材料比例選擇添加到再生材料中的新材料比例。新材料使用的水泥種類和碎石大小以及改變其性能的添加劑,都要按照前一步的準備工作進行配置,拌和時使用的水可以采取飲用水。然后,我們準備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施工所使用的機械,包括加工原材料的冷再生機、進行碾壓的壓路機、輔助養生的灑水車和其他推土機平地機等等機械設備。要對這些機械設備進行檢查運行狀況,對有問題的設備要進行修理,避免出現已經開始施工,由于機械故障所導致的拖延施工時間的事情發生。同時,對施工質量檢測所需要的設備也準備完全,包括對水泥凝結時間、再生混合物抗壓能力、再生混合物的含水量檢測等等方面的工具。最后,按照公路維修設計圖紙對已經破損的路面恢復路面中線,打好中樁測量好水平距離。
(二)再生材料配置過程
在實際現場施工時,我們會發現破舊路面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強度仍然很高,對于冷拌再生機來說進行一遍的破碎工作所得到的顆粒是達不到標準的,因此我們可以按照兩次破碎進行施工。兩次破碎過程中都要不斷的檢查再生材料的含水量以及原廢料的破碎程度,一定要保證做出的再生材料符合公路路面鋪設的數據標準。制作完成再生材料之后要進行其性能的測試,保證測試結果符合要求之后再進行下一步施工。
3. 混合料的攤鋪和碾壓
進行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公路維修施工過程中,我們不需要租賃使用材料搬運運輸車。因為在生材料是就地取得的,可以直接用來攤鋪,不需要走運輸這一過程,也避免了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離析現象,同時節省了大量資金和人力。在攤鋪時要注意緩慢進行,保持在每分鐘兩到三米的速度,不能急功近利。碾壓設備采用的是我們習慣使用的振動壓路機、膠輪壓路機,碾壓時要注意如果時間過長就會產生分層現象,所以要控制碾壓時間,過短達不到碾壓效果,過長會產生分層影響再生材料修補路面基層的施工質量。
4. 路面養生和監督檢查
路面養生就是指水泥凝結期間不能有重物壓過,在養生期間(一般為一周以上時間)保持路面一定濕度,可以使用塑料薄膜也可以使用淋濕的土工布等材料進行覆蓋以保持路面的潮濕。同時要注意嚴禁車輛在養生期間碾壓路面,只允許灑水車定期噴灑水保持路面潮濕。
對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冷再生監督檢查不僅僅要符合普通公路建設質量評定標準來進行評定,還需要對路面的冷再生材料進行符合公路再生技術規范的質量檢查,確保其施工路段的壓實度、平整度、抗壓強度等都符合相關要求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已經成為如今公路破損修補的一項普遍的施工技術,這是由于它有各種各樣不同于其他公路修補施工技術的優點,以下我們進行詳細分析。
(一)大幅減少公路修補成本
公路修補所需要的資金很多,主要是原材料的購買需要大量的投入,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就大大減少了購買原材料的資金。將已經破損的水泥穩定石料基層重新投入到新的施工材料中去,最直觀的優勢就是原材料的使用得到了減少,可以大幅度的減少公路修補成本。在310國道養護大中修工程的施工過程當中,通過使用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實際修補成本結果結算,每立方便可以節約資金六十元,全長5公里在資金上節省上百萬元。使用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降低成本20%以上,并且隨著公路厚度的增加節約的百分比也隨之增加。由于施工成本的這一優勢,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已經成為公路破損修補的一項發展最為快速的技術。
(二)施工速度快,對公路交通影響較小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使用的機械可以在施工時同時完成將破損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挖出、添加新的原材料拌和、攤鋪到需要修理的公路上這三個重要步驟,這極大減少了公路修補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在進行公路修補的施工當中,可以無視小雨天氣,即使在暴雨結束后存在少量積水也可以進行施工,極大避免了公路修補時間過長這一問題。公路修補時間過長一方面影響公路交通,另一方面增加了施工成本,對公路修補工作來說十分致命。
(三)廢料回收,綠色環保
如今我們都提倡綠色環保、節約資源的理念,再生無疑是最符合這一理念的方法。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存在兩個方面的環保優勢,第一方面是使用再生材料,就可以大幅度的減少新材料的使用,施工單位所使用的石油資源、石料資源等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再生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對于原材料的節省是對于環保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使用的再生材料是廢棄的垃圾,例如舊水穩塊等廢料垃圾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造成污染,垃圾的堆放也是一項很嚴重的污染問題。而再生技術可以將本是垃圾的廢料重新利用起來,不僅節約資源,更加重要的是綠色環保,不需要額外的對廢料進行處理,這對地球的資源和環境更好地進行了保護。
(四)道路施工質量高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是根據原本道路的鋪設材料進行深度設計,通過分析其出現的損壞的原因,添加不同的添加劑對公路材料進行性能上的強化。這樣既可以保證公路材料的相同性,保持公路厚度均勻,還可以保證公路的質量達標,確保公路在之后的使用中不會因為相同的問題而再次出現損壞。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在公路修補中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優點,但是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其就地取材的施工方法也存在著相應的缺點。
(一)難以全面確定原路面施工的材料
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原公路破損材料的識別和再生材料的混合比例。由于原破損公路的材料比例難以識別,進行抽樣取點的材料識別工作存在誤差,得出來的結果可能代表不了整個公路的材料比例情況。而且對破損公路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進行粉碎時,可能會打破已經識別的原材料混合比例。因此,各種各樣的誤差就有可能導致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材料出現預期的結構比例發生偏離的情況。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加大對破損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的取樣,選用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按照規定標準進行反復的實驗調查,加大再生材料混合比例的可信程度。
(二)就地冷再生質量不如廠拌冷再生質量
為了加快公路維修進度,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施工中一般就地對已經破損的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進行破碎。但是,由于機械限制,不能保證所進行修補的公路材料符合該破碎機械,可能出現離析現象。在310國道養護大中修工程的施工中既有就地冷再生也有廠拌冷再生,在施工中就發現,就地冷再生的質量不如廠拌冷再生的質量。
相比于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在修補公路中的缺點來說,其節約成本、加快速度的優勢在資源缺乏、講究效率的時代發展的今天更加明顯。我們相信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會給公路修補帶來新的生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關注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的研究,希望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技術可以帶領公路修補走向一條科學、環保的綠色之路。
[1]陳斌. 探析公路路面養護中熱再生瀝青混合料的應用[J]. 企業技術開發,2014,11:160+162.
[2]武鶴,楊光,李雷,張輝. 水穩瀝青路面冷再生基層材料路用性能研究[J]. 交通科技與經濟,2014,03:93-96.
[3]梁博軍. 水穩冷再生在G216公路改造中的應用[J]. 山東交通科技,2014,04:31-32.
[4]郭鵬飛,錢璞. 舊瀝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術在公路大修中的應用探析[J]. 交通標準化,2012,14:58-62.
[5]賈鵬. 普通干線公路再生路面結構及材料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6]武國平. 水穩冷再生在高速公路改造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2007,21:309-310.
U45
B
1007-6344(2015)11-02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