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芬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初步建立,到九十年代的改革發展,至今己走過60余年歷程。四川的工傷保險事業在制度建設、覆蓋范圍、權益保障、管理服務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筆者認為,要保持我省工傷保險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總結經驗,找準問題,進一步明確責任,奮發努力,善于踐行。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經歷了勞動保險和工傷保險兩個發展階段,即建國初至上世紀九十年代40 多年里實行的是雇主(用人單位)責任保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實行的是工傷社會保險。四川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廣元等個別市、縣進行工傷保險社會統籌試點,到貫徹實施原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在全省逐步推行工傷保險社會統籌制度。特別是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出臺后,通過全省工傷保險工作戰線10 余年的艱辛努力,在制度建設、擴面征繳、權益保障、經辦管理和提高統籌層次、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四川工傷保險事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覆蓋范圍逐步擴大,擴面征繳成效顯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試點到2003年底,全省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61萬人,基金結存3億元。《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后,工傷保險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截至2014 年底,全省參保人數達到709萬人,基金累計結存約48億元。
二是法規政策逐步完善,制度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我省在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基礎上,還結合四川實際,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康復預防、提高統籌層次、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工傷職工待遇調整、經辦管理服務等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傷保險政策體系和工作制度。
三是發揮社會統籌作用,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工傷保險在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分散用人單位事故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作用日益顯現。全省21個市(州)實行了工傷保險基金市(州)級統籌,并建立了工傷保險省級調劑金制度。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省政府批準籌集省級工傷保險互助金6009萬元,爭取動用了國家社會保險戰略儲備資金6.8 億元,切實保障了綿陽、德陽、廣元和阿壩四個重災市(州)地震傷亡職工的待遇支付。2005年以來,我省連續11次調整提高了工傷人員的相關待遇,切實保障了工傷人員的合法權益。
四是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徹底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四川省人社廳兩次下發文件,召開工作座談會和視頻專題會議,并與市(州)人社局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書。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四川省企業“老工傷”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工作方案》。經過幾年努力,全省18萬余名“老工傷”人員納入了社會統籌管理。
五是服務理念逐步增強,經辦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我省經辦管理服務堅持“人性化、規范化、精細化”的工作理念,切實做好職工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保險待遇支付等工作,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省本級、成都市、攀枝花市、內江市等服務大廳榮獲了全國社會保險系統優質服務窗口稱號,2007 年以來,人社部8 次向省人社廳發來《感謝信》,對四川工傷保險制度建設、擴面征繳、地震工傷保險、提高統籌層次、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
我省工傷保險事業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工作中仍面臨著五個方面矛盾和問題。
一是四川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2012年,全省發生各類傷亡事故1.8萬起,近年來事故發生量雖有所下降,但用人單位職工工傷事故發生率仍然較高。二是工傷農民工權益保障工作仍然艱巨。全省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人數已達1300余萬人,并將進一步增加,因用人單位未參保引發的工傷保險勞動爭議、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呈上升趨勢。三是工傷保險擴面征繳工作發展不平衡。由于一些用人單位依法參保意識不強,人員流動性較大的建筑施工企業和商貿、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企業參保情況仍較差,部分應參保人群還游離在工傷保險制度之外。四是工傷保險方面引發的社會矛盾逐步顯現。一些多年前破產改制的煤礦、非煤礦山企業,原務工者近年來被診斷鑒定患職業病,要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問題不斷反映出來。由于務工者務工時間跨度長、勞動關系主體不明確、工傷待遇費用需求量大等因素,處理難度極大。五是機構隊伍建設和管理服務工作不適應事業發展需要。《工傷保險條例》施行10多年來,全省參保人數增加了4倍多,但機構隊伍建設仍然滯后,工作量大、人手少、任務重的矛盾仍較為突出。工傷保險經辦管理服務工作還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個別地區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支付經辦管理服務中,事實核查不清、適用法規不準、醫學檢查不細,傷殘等級鑒定不當,經辦服務周期較長、工作流程較復雜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客觀存在。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工傷保險事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和機遇。一是黨和政府的重視給工傷保險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制度建設、財力投入、依法行政、管理服務等方面,更加關注、重視和支持社會保險工作。二是法律法規給工傷保險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2010 年10 月通過的《社會保險法》,2010 年12 月修改的《工傷保險條例》,表明國家對社會保險制度在解決國計民生、防范社會風險方面的高度重視。2011 年修訂的《建筑法》和《煤炭法》,2012 年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取消了原來強制用人單位參加人身意外傷害商業保險的規定,明確了用人單位必須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社會統籌。三是社會氛圍給工傷保險事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條件。當前,全社會對工傷保險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進一步認識,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參保意愿和維權意識日益增長。四是推進工傷保險工作的物質基礎不斷增強。近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為推進全省工傷保險制度建設、擴面征繳工作、提高統籌層次、解決“老工傷”歷史遺留問題、保障工傷職工權益等,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四川工傷保險工作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認真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貫徹實施《工傷保險條例》為主線,結合四川的工作實際,總結成效和經驗,正視矛盾和困難,堅定信念和決心,創新思路和舉措,規范管理服務,狠抓工作落實,以不斷推進四川工傷保險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科學謀劃工傷保險工作,繼續抓好《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從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潔政府的高度,總結十余年來的工作情況,找準存在問題,分析工作形勢,注重輕重緩急,區別當前長遠,科學謀劃工傷保險事業發展思路。應進一步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和宣傳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支付經辦三支工作隊伍,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及處理復雜問題能力,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工傷保險工作社會氛圍。以貫徹實施《工傷保險條例》為主線,有序扎實地推進各項工作,以確保全省工傷保險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以實現全覆蓋為目標,努力推進各類用人單位參保工作。應針對部分用人單位及職工游離在制度之外的客觀實際,在鞏固全省工傷保險參保擴面工作成果基礎上,力求消除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煙花爆竹等高風險行業參保“死角”,切實做到企業及職工應保盡保。要以非參公事業單位和商貿、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企業參保為工作重點,深入調查摸清底數,針對特點細化舉措,加大力度推進擴面征繳工作。總之,要依照《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采取有效工作措施,爭取用幾年時間的艱辛努力,實現全省用人單位工傷保險的全覆蓋。
三是以鞏固解決“老工傷”問題和市級統籌工作成果為基礎,不斷完善業務工作流程,規范管理服務。要按照國務院部署和人社部的工作要求,進一步消除“老工傷”問題“死角”,將“老工傷”人員全部納入社會統籌管理,并嚴格依照規定支付“老工傷”人員的相關工傷待遇,切實做好管理服務工作。要進一步做好市(州)級統籌工作,完善制度管理辦法,明確市縣兩級工作責任,細化業務工作流程,規范管理服務,努力實現以工傷保險基金統一核算為核心的市(州)級“統收統支”,為工傷保險實行省級統籌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是狠抓建章立制這一重要環節,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規定標準,促進工傷保險工作依法有序進行。要進一步制定完善職工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調整、輔助器具配置、工傷康復預防等具體辦法。積極做好《四川省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工作,爭取早日出臺地方法規,以解決當前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些政策性、程序性矛盾和問題,促進全省工傷保險工作依法有序進行。
五是以建立便民快捷經辦體系為目標,切實做好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支付等工作,進一步提升經辦管理服務水平。要進一步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以適應全省工傷保險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簡化工作流程,縮短經辦周期,以便民快捷服務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同時,工傷保險工作人員要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切實確保工作質量,認真做好職工的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支付等工作,進一步提升經辦的規范管理和精細化服務能力,努力減少工傷保險方面引發的社會矛盾,樹立良好的政府部門形象和公信力。
在抓好以上主要工作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工傷康復、工傷預防試點工作,做好工傷人員待遇調整、工傷保險基金監管、工傷職工來信來訪等工作,以切實保障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不斷推進全省工傷保險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