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莊
(河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電影片名是文字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有機體,它能提示影片的主要內容,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同時,電影片名好比電影的門楣,往往是編劇精心構思的產物。它除了是內容的濃縮,起著“導看”的作用之外,還具有自身獨特的信息功能與美感功能。外語電影片名翻譯是一項重要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片名翻譯應以影片觀眾的感受為重點,以觀眾是否理解接受乃至喜歡為主要衡量標準。好的片名猶如好的書名,不僅言簡意賅地揭示劇情內涵,而且會激發觀眾的豐富聯想,希望能一睹為快。優美流暢、生動形象的電影片名能引導觀眾去感受藝術的魅力,激發觀眾的審美愉悅,它對消費者產生的影響力是無形的,富有藝術想象力的片名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銷作用。
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是翻譯的問題,而且是美學的問題,片名翻譯的好壞對于電影的傳播有很大的關系。影視片名漢譯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業效應;既要忠實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國觀眾的語言文化習慣和審美情趣,以傳遞信息和喚起美感為目的。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是在美學的視角下進行的翻譯活動,其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活力體現于被觀眾接受的程度。目前我國外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根據原片名翻譯,主要采取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另一類是另起爐灶,重新擬訂片名,可稱為“改譯”。后者擺脫原文詞語束縛,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美學內容,以藝術家的匠心對待原片,進行新的藝術創造。用本族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語言的藝術美,從而將美感經驗傳導于觀眾,是當前外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主流。
中國觀眾對電影片名的審美期待體現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從形式上來說,西方人崇尚語言的簡潔美,而中國人講究語言的對稱和諧,尤其喜歡那些表現力強、勻稱悅耳的四字詞組。受眾的審美傾向和漢語的特點有密切關系,現代漢語的主要特點是由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體現出來的。語音上,漢語韻多聲少、音節勻稱、聲調抑揚,因此對韻律美有很高的追求;詞匯上,漢語造詞靈活、詞義精細、成語豐富,因此常追求含蓄、言簡意賅、意味悠長的美學特征;語法上,漢語結構簡明、句式豐富、虛詞傳神,因此多追求短小精悍、言外之意的美。這些特征的具體體現,就是漢語的修辭美。
1.外語影視劇片名翻譯中的韻律美
所謂韻律美是指電影片名發音響亮、節奏分明、流轉自如、富有音樂感,給人以聽覺美的享受。漢語是一種聲調語,以音調的高低、輕重、長短、快慢構成抑揚頓挫、高昂洪亮的音韻美,準確地表達豐富細膩的感情。這樣的音韻特點決定了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和四字格的表達。因此電影片名以四、五字格為主,而四字格為尤。運用成語和四字格往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譯者在英語電影的漢譯中運用成語或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地道、更容易為漢語觀眾接受。
2.外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含蓄美
西方人喜歡直白,思維方式直來直去,趨于理性。中國人則推崇含蓄,思維表達方式含蓄婉約,趨于感性。文化差異給相互理解和交流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和影響,所以一個好的電影片名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克服文化差異障礙,尋求兩種意識體系的等效交流。
外語電影片名翻譯一方面要忠實反映電影內容,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到其中的文化差異,外語電影片名漢譯就要求這種反映是含蓄的。如“Bathing Beauty”譯為“出水芙蓉”,采用中國傳統的意象以物喻人,象征女主人公的純潔、美麗和高尚,短短四個字卻激發無盡的聯想,這正是含蓄美的特色。“Belle de jouz”譯為“青樓紅杏”,“青樓”其實是對“妓院”的婉曲說法,“紅杏”則是對出軌的婦女的婉曲說法,而含蓄美也正是通過這種婉曲的修辭手法來得以體現的。含蓄美還表現在用普通的詞語表達不普通的意義。
3.外語影視劇片名翻譯中的古典美
中國有悠久的傳統文化,無數的經典流傳于世。無論是成語、俗語還是歷史典故,在國人心中都具有古典美。電影片名的翻譯也往往追求這種古典美,或直接使用典故,或運用仿擬等修辭方法靠近經典。如“And Life Goes on…”譯為“春風吹又生”,直接引用白居易的詩句,風格典雅又和原片名意義神似,堪稱佳譯。又如“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則是取“藍橋相會”的民間傳說,再輔以“魂斷”二字更加傳神,直接在受眾的心里留下了悲傷的烙印。又如“Promises”譯為“山盟海誓”,“Always”譯為“天長地久”,“Boogie Nights”譯為“一舉成名”,“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譯為“秋水伊人”都是直接引用成語,“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譯為“踏破鐵鞋無覓處”則是引用俗語,”Lolilta”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則是引用詩詞,“Revenge”譯為“蝶戀花”則是引用詞牌。這些都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詞句,顯然比簡單地譯為“誓言”“永遠”等普通詞語要傳神得多。
當然,以上均是按照當下流行的美學分類標準和分類方法粗略劃分的,另外還可以分為對稱美、色彩美、聯系美等。
1.中國傳統語言文化元素在片名審美中的沉淀
引進的西方電影作為西方文化“90分鐘的濃縮”必然攜帶大量異域文化信息進入到我國一個全新的文化中。由于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會造成直譯的電影片名很難讓我國觀眾理解和接受,因此,成功的電影名翻譯既要將片名中體現的外國文化轉換為中國觀眾熟悉的文化又要富有藝術魅力和商業價值。要將西方文化轉化成我國觀眾接受認同的文化,實現東西方文化創造性的融合,必須要考慮電影名的語言文化特點。中國傳統語言文化是人們長期社會文化生活的積累,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因而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外國電影片名漢譯更容易得到中國觀眾的認同。許多經典的片名翻譯都是如此。如:Lolita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愛上了12歲的養女的故事。音譯為《洛麗塔》,又譯為《一只梨花壓海棠》,取自詩人蘇東坡取笑80歲的老友納了18歲小妾的詩句。老友年老發白喻為“梨花”;18歲的新娘正當紅顏喻為“海棠”,意在諷刺老友老牛吃嫩草的行為。其意境恰恰符合Lolita故事的內容,同時采用了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詩句,這個譯作內容豐富,盡管語言委婉,但字字到位,是符合中國文化背景并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佳作。
2.西方文化元素在影視劇片名審美上的顯現
相當數量的影片名中使用了帶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它們是體現英美文化主要表現形式一英語語言的精華所在。電影的主要作用是反映現實,再現大多數人密切關注的事件。所有好的電影都是特定時代文化和思想潮流相結合的產物。影片名中較好地體現了影片文化性,其主要表現在影片名中使用了帶有英美文化烙印的成語習語、典故以及俚語。
眾所周知,英美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這對英文影片名影響極大。大量的英語典故來自圣經,基督教和神話傳說,它們對英文片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如:電影American Beauty《美國薔薇》。American beauty指的是產于美國的四季開花的紅薔薇。薔薇花美麗、圣潔,代表崇高神圣的愛情;尤其是紅薔薇,更是初戀者贈送的佳品。據神話傳說,有一位愛神親手采摘薔薇花送給自己的戀人,由于心情過于急切。動作有些慌亂,一不小心手指被花枝刺破,鮮血灑在了薔薇花的花瓣上,把本來雪白的花瓣染成了紅色。愛神拿著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薔薇花去會見戀人,戀人見到后十分激動,以百倍的感激之情回報了愛神的忠貞。以后紅色的薔薇花就表示愛情的純真和堅定,尤為戀人們所鐘愛。電影以花喻人,以花傳情,名花和美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
除了典故及神話傳說在英文片名使用外,帶有大量文化信息的習語、成語及俚語也經常出現在片名中。比如:First Wives Club《發妻俱樂部》這部妙趣橫生的喜劇片,講述的是一群糟糠之妻怎樣報復另娶新歡的陳世美老公們:片名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與中國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關。再如: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的The Third Man《黑獄亡魂》起初譯為《第三者》,結果被中國觀眾誤認為是婚姻倫理片:其實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車禍事件的第三個目擊證人。
電影片名的翻譯歸根到底是文藝語體的翻譯,因此要追求語言的藝術美,而這又和翻譯本人的文化修養及中西學基礎緊密相關。在譯制過程中既要考慮西學色彩,更要考慮中學審美的向度,還要兼顧民家文化訴求,只有這樣,才能貫通中西,做到“三貼近”,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換句話說,影片在市場上能否風行開來,提高票房的量,片名的雅俗皆宜、老少咸知、朗朗上口是關鍵。如何從如此豐富的表達系統中選擇或說創造優秀的譯名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而修辭美是翻譯應遵循原則之一。譯者總是有意無意地遵循著美的原則,譯出的片名才會迎合受眾的審美傾向,才能為受眾所接受。
[1]郭玉香.電影片名翻譯與跨文化交際淺析[J].才智,2013(30).
[2]鄧莉.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的美學特征[J].電影文學,2013(23).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4]林秋云.外國電影片名翻譯簡論[J].上海科技翻譯,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