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大軍

隨著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的提高,癌癥已成為威脅人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人們對癌癥恐懼已經到了“談癌色變”的程度。但是,對人類而言,癌癥的發生總是不可避免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最后一節內容是“關注癌癥”,了解癌細胞的特點與診斷、治療方法,是教學內容的重點。基于以上分析,筆者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多感官參與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教學,教學后反思如下。
1 重構教學目標
1.1 依據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關于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
《江蘇省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教學要求》關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是:簡述癌細胞的概念含義;簡述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搜集并討論惡性腫瘤防治方面的資料,認同健康的生活方式。
1.2 重構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江蘇省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說出癌細胞的特征和常見的致癌因子;解釋細胞癌變的機理,說出預防癌癥的方法和措施,確立積極的生活的態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教學反思
從課堂實施效果看,專家與聽課老師一致認為:本節課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關鍵是本節課的目標制定準確、具體。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因此,根據課程標準來進行教學是正確的做法。但由于課程標準過于概括、簡練,一節課要教多少內容,要教多深,課程標準不能解答,因此,必須對課程標準進行分解,依據本省的教學要求以及自己對課程的理解來分解課程標準。課程分解的步驟為:第一步:分析陳述方式、句型結構和關鍵詞;第二步:拓展核心概念;第三步:擴展或剖析行為動詞;第四步:確定行為條件;第五步:確定行為表現程度;第六步:綜合上述思考,寫出學習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從知識的角度看,本節內容屬于了解水平層次,且知識點不多;從能力的角度看,本節課要求搜集材料,屬于獨立操作水平,但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都忽略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而本節標題是“關注癌癥”,“關注”這個詞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性目標動詞,屬于反應水平,即在經歷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掌握癌細胞的知識更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從預防的角度看如何避免癌癥的發生,預防和治療的前提條件是弄清細胞癌變的機理。
2 構建教學策略
2.1 合作探究策略
2.1.1 策略基礎
由于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較為簡單,或不具有趣味性,很難讓學生去合作和探究。因此,教師通過提供內容翔實、形式多樣、數量豐富的資料,同時注意材料的趣味性和思維梯度,讓學生合作和探究成為可能。
2.1.2 構建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中,由于個體的責任不明確,有的學生大包大攬,不由自主地掌控小組活動;有的學生則置身度外,坐享其成,當“南郭先生”。為了實現盡可能的合作,在新課之前,教師首先界定小組角色的分配和職責的界定,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爭取人人參與合作(表1)。
另外,為了讓每個角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教師通過對觀察小組參與度來進行評價,對不參與的進行鼓勵、引導,并使組長積極發揮帶領作用,來實現每個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確保學生的參與和承擔相應的責任,調動積極性,評價方式采取整體評價。
2.1.3 教學反思
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對教學材料的改造方面比較成功。對癌細胞的特征的探究,采用圖像結合數據材料。在說明性材料很少和教師不進行指導的情況下,學生要想總結癌細胞的特征,就必須借助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為了進一步合作,要求組長組織學生輪流說,然后確定本組的結論,進行匯報。對于癌癥的內因,教師則給出“一個正常細胞的癌變之旅”的故事,故事真實、生動、有趣,但學生要從故事中提取出細胞癌變的內因還是有難度的,但可以集思廣益,合作完成。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教授者,而且還是課程的開放者。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采取了明確個體責任,確保人人參與,以及小組整體的評價和個別監督機制,但由于分組過大(9人每組),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小,合作不夠深入。教師要及時分組打分,若有漏評和錯評的現象,會導致小組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參與度降低。
2.2 多感官教學策略
2.2.1 策略依據
瑪麗亞·蒙臺梭利的感官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通過所看、所聽、所學、所嗅、所觸、所做來完成的。學生們動眼看、動手做、動耳聽、用鼻聞、用膚觸、用口說、動腦想等,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對科學知識用身心去體驗、去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提出的學習金字塔顯示,不同的感知方式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學習效果可以達到75%;“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2.2.2 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策略,在探究細胞癌變的機理時,教師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剪成卡片,然后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相應的箭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故事,借助小組的力量,建立一個細胞癌變機理的概念模型,并要求學生根據模型來解釋細胞癌變的機理。
2.2.3 教學反思
利用不同的顏色卡紙合作構建概念模型,學生可以用多感官去收集、整理信息,并進行交流,最后用于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多感官教學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學生創設“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調動多感官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用身心體驗、理解知識和現象。因此,教師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變化與交替使用,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能力、情感得到更大化發展,有利于獲得更好的教學效益。
3 課堂預設或落空
用死于癌癥的明星導入新課,是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可以快速進入課題,但筆者選擇的明星是喬布斯、梅艷芳和李曉旭,從結果來看學生對李曉旭比較陌生,因此,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意圖。所以對于教學材料的選擇應具有鮮活性和貼近性。
由于這節課是去另一所學校借班上課,筆者以本校某個班的整體水平來預設教學,結果導致上課時間與之前的預估出現了明顯偏差。如何避免這一問題?
現在反思有兩種解決辦法:
① 提前去實地了解學生狀況;
② 若不能直接去,則根據本學校同一層次的學生作為參照來進行備課,在上課時要及時觀察學生的表現,根據之前的預估來調整教學的速度,另外還必須做好預案,根據班級整體反應來調整教學。
4 課堂生成更精彩
在完成預設的最后一個環節——課堂反饋后,時間還剩下好幾分鐘,筆者靈機一動換為“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以及根據所學知識來談如何預防癌癥”,讓每一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來講述,雖然無意為之,但意外的生成恰好完成了這節課的情感目標,而且結束時間剛好下課鈴聲響起。
看來,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預設之外的生成會讓課堂更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