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寧
木質手作這種具有東方神韻的傳統文化,在西方的職場青年中已發展為一種木工文化,且非常成熟。如今,在國內也成為一種潮流。木質手作的回潮,早已不像父輩那時粗糙簡陋,變得小清新、小文藝、小情調,把一種復古的簡約之風融入了生活之美。
做一個驕傲的木匠
出鏡人:高長錢 ?杭州
感悟:手工制作是人類的天性,通過大自然饋贈的木頭,制作出精巧的木作,會給人一種別樣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高長錢2012年才開始玩木頭,逛論壇的時候,他發現杭州有一群跟他同樣愛好的木友。有的愛好者已經用積蓄打造了一個小型的木工房,征集好友們一起玩木工,高長錢得以有機會觀摩實踐學到真正的手藝,更重要的是,認識了一幫熱情的好友。
在他們的熏陶和幫助下,高長錢的木藝突飛猛進。在他租住的房子里,1.8米的雙人床、電腦桌椅、便攜式的衣柜全都是自己動手做的,同時還幫同事好友做過若干家具。
在業余的木工房里學藝終非長久之計,后來高長錢跟著木友“大師兄”在朋友的木工廠里玩過一陣子,用機器做一些小型的個性木質家具,后來這家家具廠生意太忙,他們不想麻煩朋友,只好離開了。
一直寄人籬下,這下是徹底沒地方玩了,“大師兄”有主見,他說:“玩久了就會上癮,手癢了就想搗鼓。既然我們打算長期玩,不如湊錢建個木工坊。”
高長錢非常支持,于是他和“大師兄”在杭州勾莊鎮合伙租下吳王村150平方米的民房,除了上班,兩個人基本就窩在里面,把它裝修成一間簡易的木工作坊。有了新窩點,工作之余,大家便來到這里搗鼓木頭,起初可以用玩來形容,之后不斷有交流木制經驗的朋友,從上海、北京、三亞等地慕名趕來,這里儼然成了木制玩家的交流站。
高長錢和“大師兄”遂給木工作坊起了一個新名字,叫有木友木工俱樂部。
不斷為木工坊添置設備需要錢,兩人都有本職工作,不是每天都能來,工具放久了也會生銹,于是他們冒出一個想法:“是不是可以開一個木友課堂培訓班,讓所有對木工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玩,同時補貼一下房租?”
高長錢和大師兄邀請到了杭州資深木友遲齋師傅作為木友課堂的講師。遲齋師傅年輕時做過專業木工,退休后延續年輕時的職業愛好,精心制作家具兼修復古舊家具。當收到這兩個80后的邀請時,遲齋師傅痛快地答應了,老先生對木工文化的愛好和熱情令高長錢和“大師兄”十分感動。
2014年6月,有木友木工俱樂部通過微信向社會發出培訓木工課程的信息,僅僅28小時,來報名的就有幾十位,全是年輕白領或學生。為保證教學質量,高長錢他們選了前十位,但還是有朋友托關系找到他們,最后硬是多加了三位。報名的全是年輕白領或學生,其中姑娘幾乎占一半。
33歲的楊先生算是杭州互聯網和電商的前輩,曾在多個知名網站任職,開過咖啡館,投資過女裝品牌,閑暇時喜歡關注有創意的產品。看到木友發出的微信后,楊先生很感興趣。“一來自己生來不太安分,喜歡有創意的元素;二來現代人壓力太大,玩這個,可以釋放壓力。”
幾次木工班的成功開辦,讓高長錢打定主意,索性辭去工作,創業做木友課堂。“我想要做一個驕傲的木匠。”僅2014年下半年,他就開辦了五六期木工班,期期爆滿。
在木器里找回初心
出鏡人:海弟 ?廣州
感悟:木器是一種生活態度,自然的紋理可以容納生活的痕跡,平靜、質樸又與世無爭,它讓我們每一天都用心感受生活,感受那些溫馨、柔軟、舒適的小細節。這是我喜歡的一種生活態度。
海弟小時候就經常用木頭做各種玩具。他大學讀的是食物檢驗專業,畢業后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樣,進入了一家檢驗機構,實驗室就像個透明的工作室,都是玻璃墻。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大概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今后的人生軌跡。
在這個“透明得有些蒼白”的單位,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的實驗室,包括玩具、自行車、微生物、動物植物,還有一個木頭實驗室。海弟常常做完實驗,就偷空去那里找點木頭。
當時實驗室里遇到好幾種木頭難以鑒定,需要邀請權威的老專家。朋友知道海弟對木頭著迷,就把他介紹給了老專家。第一次跟專家見面,專家問他:“現在年輕人都不學這個了,你學來干嗎?”海弟就說起自己兒時的故事,一下子打動了這位老人。
此后每個周末,他一早買好菜,坐公交車到老人家。一個教學,一個做飯。從最基礎的知識學起——樹木生長的方式、木的細胞結構、木的性質,一起嗅木頭、看木頭、摸木頭。
當海弟對木頭鑒定初見功夫的時候,他就開始頻繁地跑去家具店、古玩店、木器店,只要是賣木制品的商店,他都想去看看。“我這個人從小臉皮就薄,但是木頭讓我厚起臉皮來了。”收木頭的時候,最大的驚喜莫過于發現珍稀的品種。有一次,他發現一種名貴的古木,古時叫做鐵力木,現在叫格木,現在已歸到紅木類里了,質地又重又硬,連釘子都釘不進去。
木頭多了,他弄了一個工作室。工作室也是家,堆滿了他八年來用單車載回來的古木板、老家具,各種即興靈感蹦出創作的各種成品、半成品,圓形的工作臺四周散落著自制的木工工具,空氣中彌散著木質的香氣,未來得及清理的一地木屑時而隨風而動,平添了一種隨意的滄桑。
工作室也是家,小到家里吃飯的筷子、盛飯的勺子,大到柜子、桌子、器皿,還有家里的裝潢風格,幾乎都充滿了木質元素。很多家具都是他親自設計制作的。隨意,自然而然,是海弟喜歡的生活狀態。木頭創作,就可以很隨意,工作之余,生活之內,在時間的長河里,已幻化成生活節奏里揮之不去的一部分。
2014年8月,海弟還為自己的木頭辦了一個展,名為“初開”,提醒來來往往的參觀者:人人都在追逐利益、深陷各種欲望的今天,我們如何找回自己的初心!
“木工”修煉指南
了解木工文化
《榫卯》APP包含了27款經典的榫卯結構構造,360度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民藝系列”應用,幫助人們在繁亂、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拾手工藝的樂趣。
融入木工DIY圈子
中國木工愛好者網:http://www.zuojiaju.com
木工DIY豆瓣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furniture
去一家原創木工坊練練手
木智工坊:http://www.smartwoodhouse.com
驢木匠工坊:http://www.lvmujiang.com
梵幾客廳:www.fnji.com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