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很適合用來描述當前中國裝備“走出去”的積極姿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機遇和挑戰并存、收益和風險同在。要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除了企業自身過得硬,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也要跟得上,讓企業能夠放開手腳闖世界。
從企業“走出去”的實際情況看,取得了很大成績,也有許多以企業“單槍匹馬”之力不可能解決的困難。比如本土政策法規能否與國際接軌、國際貿易磋商與化解貿易爭端、政治外交氣候變化等。在這條“航線”上行進,需要企業全力以赴,亦需政府鼎力相助。
一是清“路障”、疏“堵點”。不少企業反映,“走出去”的審批繁瑣、流程過細、“婆婆”太多,影響企業對海外市場的反應能力,甚至競爭力也被削弱。包括境外投資管理制度在內的許多現行管理體制,亟須配套調整。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繼續簡政放權,取消對企業不合理的限制和負擔,讓企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二是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有國家政策支持,企業才有敢闖敢干的主心骨。國務院近日發文部署推動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點行業“走出去”,就是為企業明方向、增底氣、強信心。此外,財稅、金融、保險等諸多方面都需加大政策投入,調整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政策便利和政策紅利。
三是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應更多關注企業力所不能及的難點,如提高中國標準國際化水平;鼓勵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提供國際化服務;及時警示有關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重大風險;綜合運用外交、經濟、法律等手段,切實維護我國企業境外合法權益等……這些細致呵護,都將為中國裝備和產能“出海”送去勁風。
企業進行商業化運作,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政府則統籌協調、制定規劃、完善政策、營造環境,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兩者通力配合、分工協作,裝備“出海”的故事就會更加精彩!
(節選自2015年5月20日《經濟日報》, 作者:本報評論員)

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有今生,有來世”的產業發展模式,用完的廢物,不是一扔了事,而是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發掘出來。這是對資源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
長期以來,我們的工業生產中所用到的資源,大多只有“一次壽命”,原材料也好,能源也好,用過一次以后,就被當作垃圾扔掉、排掉了,而其中很多是不可再生資源。30年工業高速的,同時又是粗放式的發展,使得我們過早遇到了資源匱乏的瓶頸。更加嚴重的是,很多被廢棄的工業垃圾、排放出去的污水,成了生態環境的第一大“殺手”。
而在德國人眼中,資源有今生,也有來世。在筆者看來,這是其工業文明中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德國歐綠保集團所開發的第三代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使得垃圾中不僅有熱值被利用,同時還在處理過程中將所有有價值的物質再回收利用,在對垃圾進行能源化利用的同時也實現了資源化利用;其次,通過多級的機械與各種分選技術,將垃圾中有害的物質提前分離出來,從源頭上遏制了對環境的損害。通過這種工藝,普通的生活垃圾能夠達到95%再循環利用。這就是德國企業給予物質的二次、三次生命,讓資源在循環利用中生生不息,從而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的理念和實踐。
事實上,中國人并不缺乏創新的頭腦和技術研發的能力,恰恰是首先要樹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才能把我們的創新智慧“導航”到這個方向,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投身這個事業。
正視過往,學習先進者,我們也需要建立一種“有今生,有來世”的產業發展模式,用完的廢物,不是一扔了事,而是將其中有價值的部分發掘出來,裝扮一新,使其繼續服役。這是對資源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
好在,現在無論是我國政府、企業,還是民眾,意識觀念上都比改革開放最初的那30年有了本質的飛躍。在政策的支持和價值的引導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片段到齊整。
(節選自2015年6月9日《人民日報 》,作者:天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