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
近期,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年度礦業報告稱,隨著商品價格下跌,世界最大的40家礦業公司投資回報率降至至少是2013年以來最低水平。嘉能可、英美資源等世界大型礦業公司為了應對商品價格下跌關閉項目或者出售資產。而近期五礦資源、紫金礦業等中國企業頻繁海外收購大型礦業,是礦業“抄底”的機會來了么?

2012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礦業發展進入“寒冬期”,大宗礦產品價格低迷,全球礦業格局持續深度調整。而中國作為有色金屬剛性需求的大國,礦產品的重要性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國近年來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緩解經濟發展中資源瓶頸制約。而且,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機遇和政策保障。
近兩年,中國的礦業資本輸出有了一些新變化。一是傳統地為了提升自身資源儲備;二是印尼“禁礦令”的出臺使得國內冶煉企業被迫“走出去”獲取資源。但是,不管是主動抑或被動的“走出去”,當前仍然是資源估值較低的有利時機,中國礦業企業加快海外資源收購步伐,實現優質資源的儲備與升級,正當其時。
另一方面,國外礦業企業也有了一些新變化。目前海外礦業公司更愿意以合資或者戰略合作的方式出售礦山,這表明國外企業現今更愿意在并購交易的股權架構上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來獲取收益,而不是簡單的100%出售。
當前,全球礦業正面臨新一輪洗牌,全球礦業的互聯互通,與中國礦業公司的合作將更為密切。中國所倡導的“一路一帶”的國際合作,將會給全球礦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中國現在已擁有約4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大外匯儲備,現階段中國利用外資更多應著眼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國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如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拓寬外匯儲備運用渠道等,都是為了讓中國企業走得出、走得穩,在國際競爭中強筋健骨、發展壯大。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寫道:“城里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今國際礦業投資的進與出也有幾分神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