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霞|文
在國家不斷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意識到,任何一個新稅種的開征,都是國家政治、經濟活動中的一件大事。
6月10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環境稅》”),內容包括:企業超標、超總量排放污染物,要加倍征收環保稅;對依照環境保護稅法規定征收環保稅的,不再征收排污費。
環境稅,也有人稱之為生態稅、綠色稅,是20世紀末國際稅收學界才興起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統一定義。它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部分發達國家征收的環境稅主要有二氧化硫稅、水污染稅、噪聲稅、固體廢物稅和垃圾稅等5種。此次出臺的《環境稅》,征稅對象分別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料和噪音污染等四類。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開征環境稅已是大勢所趨。一方面,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將“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引入稅收制度已被更多國家作為政策選擇。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如何以財政稅收政策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成為了財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無論國內國際趨勢,民間官方認識,還是理論及現實需要,都為《環境稅》的出臺和實施奠定基礎。
多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證明,唯有解決中國經濟深層次問題,方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開征環境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稅收杠桿,明確企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的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和生態環境改善。
加拿大對一次性固體飲料容器征費并收取押金。在銷售飲料時,向消費者征收環保費并收取一定的押金。每個瓶子的征稅額度從0.05~0.30加元不等,到歸還空瓶時退還押金,環保費留存,用于對一次性飲料容器的處理。這種措施減少了亂扔飲料包裝現象,保護了自然和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容器的使用和廢物的產生。
愛爾蘭政府為遏制塑料購物袋的瘋狂使用,減少白色污染,對每一個塑料購物袋征收相當于13美分的稅。所收資金全部交由新成立的環保基金用于環境保護項目。實踐表明,這種做法對遏制白色污染非常有效,塑料袋使用量驟降了90%。
美國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環境稅收制度,主要有對損害臭氧的化學品征收的消費稅、汽油稅、與汽車使用相關的稅收和費用(如卡車、拖車消費稅,輪胎稅等)、開采稅、固體廢棄物處理稅(費)、二氧化硫稅、環境收入稅等,還有較多的環境稅收優惠政策。
澳大利亞環境保護主要涉及空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海岸海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土地森林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等,其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主要涉及海岸海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土地森林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
立足于保護環境的《環境稅》,其開征必然對企業帶來影響,而不同性質的企業,其前途和命運也將不同。作為此次征求意見稿中重點監控行業之一的電解鋁行業,開征環境稅雖然會對其企業帶來沖擊,但并不意味著將被“一竿子打死”,新稅制將引導電解鋁企業規范管理和行業自律,創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同時能推動新技術的研發從而化解嚴重過剩的落后產能。環境稅必將加大企業成本,將會對行業、企業產生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將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造,引導企業進行行業內的競爭,從而達到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效果。
在環境稅開征前,污染產業也并非完全無須為排污負責,主要是通過排污費的形式。稅費雖然都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類別,但其嚴肅性、確定性、法治性不可同日而語。現行排污收費制度從2003年開始建立,已經實施12年之久。制度建立之初,考慮到企業承受能力等因素,排污費征收標準按照僅相當于測算成本的一半征收。其中,污水類和廢棄類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分別為每污染當量0.7元~0.6元。

2007年以來,北京、江蘇、安徽、上海、河北等16個省市已陸續調整了部分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提高幅度較大。
2014年9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聯合要求,到2015年6月底前,各省市污水、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污費征收標準將調整,同時實行差別化排污收費政策,為推動企業污染物減排建立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此次調整后,這兩項標準將分別調整為不低于1.4元和1.2元,翻了一倍。
“我們是歡迎排污費變環境稅的。雖然從文件中顯示的變化不大,但是在實踐中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稅收法定可以降低排污費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以及政企之間商談的余地。”相關企業人士認為。
2003年至2013年,中國累計征收排污費1726億元,2013年全國排污費征收216億元,是2004年的2.3倍。這是2014年由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局長鄒首民透露的數字。
這些錢在地方財政人士眼里,并不是很大的一筆收入,“排污費在收入中占比不高,屬于非稅收收入,而非稅收收入在總體財政中占比也不高。”一位地方財政人士表示。
以2015年5月為例,非稅收入2116億元,比上年同月增長42.9%。其中,中央非稅收入增長1.9倍,主要是部分企業集中上繳利潤增加;地方非稅收入增長21%,扣除部分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影響,同口徑只增長了5.9%。
在不少地方,排污費還是一塊不可或缺的收入。特別是經濟下行的時候,地方政府有可能會將排污費作為彌補稅收短缺的臨時性辦法,從而導致過大的裁量權。比如,東部某市2014年全年征繳排污費5700萬元,其中追繳企業的欠繳排污費1700萬元,超額完成了該市排污費征收任務。
“與排污費不同的是《環境稅》的制定不是為了多收稅,開征以后需要有效地發揮環保效果。甚至說應該以稅收越來越少為標準,因為越來越多則說明環境在惡化,環保治理作用有限。”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政文說。雖然治理環境也不是單獨的《環境稅》就能起到決定作用,但是專以環保為宗旨的稅種,需要通過稅收要素的制定來實現開征該稅的目的。
另一位參與稅法起草的財稅專家也認為,《環境稅》僅僅是整個治理政策的一個小環節而已。他表示,中國的環境保護稅法體系可以參考荷蘭的做法,使用污染權配額、污染權交易市場、污染物排放標準、超標準處罰、稅收等一整套體系化做法。
污染稅收的完善必將有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又會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帶來積極的影響;反過來,經濟的發展才能讓企業有能力負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可以說,經濟收入、產業結構、稅收問題這三者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個良性循環的影響。而三者的好處,最終的社會效益必將歸集到環境的改善上。總之,《環境稅》的即將出臺,必將為抑制環境污染帶來更多的益處。
在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期,經濟發展瀕臨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期之際,傳統式的對資源、環境的粗放利用和破壞模式顯然不可持續,也不應持續。如果《環境稅》能推動企業有效減排,在增加舊生產方式的成本之際,相對降低節能技術創新研發的成本和財務門檻,對經濟的長期增長也將起到拉動的作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