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青|文
當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國企改革既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又要做好頂層設計,還要“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持續創新完善。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動力、結構調整的全方位轉換,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突出的表現是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換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以規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長拉動的市場需求出現持續下降,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
從國際經驗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會有一個拐點性變化,拐點出現以后,鋼鐵、電力和汽車等制造業部門產能逐漸接近極限規模。據統計,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7.4%,是1990年來的最低水平;物價指數同比上漲0.2%,處于五年來的最低水平;進入2015年,我國經濟繼續降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8%,在27個月后再度跌破50%的榮枯警戒線,從行業來看,回落明顯的行業主要是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同時,1月出口同比增速從2014年12月的9.7%降至-3.3%,同樣不及預期,經濟“寒冬”或將更加寒。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制造業產能迅猛擴張,市場容量和資源環境承載達到頂峰。當我國在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后,經濟增幅放緩,市場需求變化,部分行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發展“鋪攤子”階段基本結束。
問題在于當前的增速是滿足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按照購買力評價折算,我國人均GDP達到9000多美元,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中等收入國家,按7%的增長率,到2020年完全能夠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增速的轉換對財政和企業效益形成挑戰,出現了增速與效益“雙降”的局面。2000年到2013年,經濟高速增長時財政收入呈兩位數增長,國有企業利潤年均增長在10%以上。到2014年財政收入下降到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速下降到3.3%。有色金屬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4%,企業虧損面達到40%以上,其中鋁冶煉行業虧損約80億元。說明財政和企業的增長模式難以適應我國經濟增速的轉換,必須找到解決矛盾的突破口。
嚴峻的市場倒逼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轉換。規模粗放型必須轉變為質量效益型,這是新常態下的大戰略。從政府宏觀層面上看,需要用質量效益指標倒推出經濟增長目標,主要體現在就業充分、企業盈利、環保到位、物價穩定、財政增收、風險可控,這些指標的穩定優化,將使經濟增長保持可持續發展態勢。從企業微觀層面上看,在充分市場化的競爭格局中,一個企業的逆市盈利能力,是檢驗企業競爭力的標尺。成本控制考驗著國有企業的基本功,成為市場下行時能否賺錢的關鍵。
質量與效益是競爭的法寶。美國經濟在2%的增速時,大多數企業盈利豐厚,如2014年美鋁盈利達11億美元。日本經濟在1%的增速時,大多數企業仍保持盈利。我國經濟增速轉換后,合理區間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成為常態,企業只有轉變盈利模式,從做大轉變為做強做優。在產能過剩條件下,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在外部需要推進產業組織方式的優化升級,大型企業實現規模經濟,中小型企業實現專業化;在內部要通過企業的成本控制,實現低成本運營,使一個企業能夠在市場蕭條時賺錢,實現逆市盈利。國有企業只有走質量效益發展的道路,才能達到轉型升級的目標要求,才能形成穩定的盈利能力,才能適應發展的新常態。
在經濟新常態下,支撐產業發展的要素條件深刻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經開始下降,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逐步形成,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趨于減弱。產業升級和創新正在成為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這要看能否形成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特別是要有一批處在創新前沿的龍頭企業,有一批能夠有效整合產業模式創造新業態的企業。
提高質量與效益,只能從要素中挖掘,從要素創新中尋找支撐。創新的本質是突破,核心是“新”。工業時代,技術創新是發展的內生動力,支撐了人類現代文明。信息時代,互聯網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創新對象和內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已經從技術創新發展到信息源與網絡資源的整合,從單一的技術創新發展到系統組合式創新。一是產業鏈式整合,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如蘋果的縱向整合,三星的橫向整合。二是平臺式的整合,借助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平臺,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如阿里巴巴借助旗下在線商品銷售平臺,創造了網絡購物狂歡節“雙十一”和驚人的交易量,有色金屬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金屬貿易方式,提供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開放式創新,整合供給方、需求方及市場環境,改變運營環境和手段,延伸出新的業務模式,如力拓公司借助日本小松公司的機車技術研發優勢、悉尼大學遠程控制技術,在專業分工突破的基礎上,實現技術資源的整合,研發出無人駕駛礦車等,形成了網絡化細胞有機組合的技術創新模式。

可見,在新的技術和信息條件下,整合與分工是企業創新盈利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驅動力,也成為當前創新的主要路徑和手段。整合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被別人整合說明你有價值。不斷整合,不斷細化分工,就會形成產業發展的最優模式。面對著新商業競爭環境的要求,國有企業一方面要通過分工提高效率,通過細分找到商業機會,找到生產要素整合的切入點。另一方面,要從產業領域出發,實施整合重組,實現規模化經營。最終實現價值增值、服務增值,在行業、區域乃至全球增長中實現企業盈利的同步增長。
如果說創新是路徑,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動力。改革創新是企業的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源泉,尤其是對國有企業意義重大。
國企改革涉及宏觀層面上的國資改革,微觀層面上的國企改革,二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國資改革要從所有權出發,解決出資人定位問題。在國家層面,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國資機構,制定國資管理政策,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制定國資運營規則,監督評價運營效果。在微觀層面,國企改革要從產權委托代理出發,解決市場主體問題。重塑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機構,履行出資人責任,實體企業按照公司法運作,法人治理,落實經營權,自我經營、自負盈虧。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分類改革、分類運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運營管理水平。
國企改革必須結合中國特色、企業實際,從國企在國家戰略和當地國民經濟的需要出發,明確自身定位。如中央企業要更好地承擔國家戰略、履行國家使命,增強資源整合配置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實施“走出去”,落實國家“產業輸出”戰略,提升國際競爭力。
把股東增值、企業增效、員工增收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股東增值就是國資和社會資本保值增值,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行業引領能力;企業增效就是增強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業務創新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員工增收就是員工收入實現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的同步增長,員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
國企改革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摸著石頭過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持續創新完善。只有通過全面深化國企改革,解決好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微觀基礎問題,才能使國企主動應對嚴峻形勢,在創新中發展,在質量效益中提升,形成新常態下的新機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