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財政部在其網站公示了各地推薦的第六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備選產業園初步名單。“城市礦產”再次引起大眾關注。
“城市礦產”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東北大學南條道夫教授于1988年提出,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的形象化比喻,指從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城市各個角落的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信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中,提取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與天然礦山相比,“城市礦產”資源品位更高,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西方發達國家,開發“城市礦產”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巨大,但國內礦產資源不足,難以支撐經濟增長,有色金屬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已經成為持續發展的嚴重瓶頸,急需探索破解之策。與此同時,我國每年產生大量廢棄資源,如果有效利用,可替代部分原生資源,減輕環境污染。
開發利用“城市礦產”資源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緩解我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客觀需要,是解決再生資源行業二次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了緩解資源瓶頸對經濟發展的束縛,中央制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方針,國家把“城市礦山”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到戰略高度。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產業化水平”、“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2010年5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標志著我國城市礦產開發成為國家項目。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已確定了5批共45個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這45個示范基地現已成為重要的資源供給地和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抓手,并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
不過,雖然這些“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有大批規模化企業入駐。但垃圾資源化并非易事,在向規模化、產業化的再生資源大企業轉變過程中,我國“城市礦產”開發也遇到許多問題。如產業發展同質化、回收體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激勵政策不到位、技術創新能力弱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為示范基地建設和發展城市礦產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調動企業內生動力、釋放企業發展活力。要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國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外,也需要地方和行業、企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