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平
(云南開放大學 云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進入21 世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高職會計專業順應教學改革的大潮,以會計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從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筆者多年從事會計專業稅務類課程的教學,基于教學工作實踐和研究,談談高職會計專業涉稅實訓教材的建設。
近年來,我國稅收制度和會計制度發生了較大變化,稅收方面的改革舉措和法規調整相繼發生,這使經濟主體的涉稅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會計人員處理涉稅業務的工作量日益增大。2006 年11月16 日教育部發布教高第16 號文,提出《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構建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將課程建設與改革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國家規范教材和實訓教材的建設?!彼^“做”,就是要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實訓教材就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當實訓指導教師依據實訓教材有效地組織了實訓教學,才能更好地將“教”與“學”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甚至有所創新。所以,要培養高職會計人才的稅務處理技能,涉稅實訓教材建設顯示出了應有的必要性。
2012 年3 月16 日,教育部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發布教高(2012)4 號文,再次提出《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加強實驗室、實訓基地建設,組織編寫一批優秀實驗教材,新增教學經費優先用于實踐教學”。可以看到,為了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實訓教材建設有著堅實的教學改革政策支持的大背景。
高職會計專業使用的稅務類教材一直以來都以理論教材為主,實訓教材則是鳳毛麟角。
理論教材多以本科教材壓縮而成,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多地引用稅收法規原文,許多專業術語詞句少有解釋,對于缺乏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加上高職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基礎文化素養不高,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教學課時來解釋稅收法條,不僅上課缺乏趣味性,在學習科目增多、教學總課時有所縮減的情況下,盡管已經努力做了調整,但可以用于稅務實訓的課時仍然非常少。在對本校2009 級、2010 級、2011 級會計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中顯示,有62%的學生認為,涉稅實踐教學的課時占理實總課時的比重應該在50%及以上更合理,這反映出學生對參加實訓實踐、在動手中學習的強烈愿望,符合國家高職教育改革的思路,涉稅實訓教學改革及教材建設迫在眉睫。
長久以來,所謂的“稅務實訓”,多以做案例計算題為主,并且非常有限。2010 年以后,才有不同版本的《納稅申報實務》教材陸續出版。這些教材大多沒有擺脫理論教材的模式,整版復制稅收原文條款,安排案例計算,最多增加了各稅種納稅申報表的空白表樣,對申報表中各項目的含義和計算缺少說明和實務演示,學生做起來仍是迷霧重重;另外,每個稅種只提供一個模擬實訓資料,訓練類型單一,缺少重復訓練的空間,不利于技能的熟練;還有就是關于稅收征管法和稅收籌劃方面的實訓根本為零,使技能訓練仍然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程度。在我們對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中,有人鄭重提出,“希望學生認真學習辦稅程序”,這顯示出了實訓教學和教材的不足;最后,是教材編寫只顧讓學生做什么,而不顧學生做成什么,訓練效果如何,缺少評價指標和標準。所以,作為學生專業技能培訓的依據,涉稅實訓教材的建設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作為高職教育的基本辦學條件,各高職會計專業幾乎都建有校內手工模擬實驗室或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會計人才的技能培養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視的是,與近年來不斷增長的對會計人員處理涉稅業務的技能要求相比,稅務實訓條件非常有限。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注重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基本會計核算方法的練習,缺少稅務工作環境模擬,對稅務登記、抄稅報稅、發票管理等稅務技能的訓練都無法開展,只能是紙上談兵;會計電算化專用機房臺機數量有限,一般只配有常用的財務教學軟件,稅務教學軟件的安裝始終無暇顧及,從稅務教學軟件的開發來看,形象的、貼近實作的高質量產品幾乎沒有,最多也就是計算案例的非紙化。
為了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的號召,各學校都為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無論是從已建成的實訓基地的數量上,還是從其可以提供校外實訓的崗位數量、次數上來看,都無法滿足學生實訓實習的需要。就會計專業來說,由于專業的特殊性,普通的企業都不愿意自己的財務信息和商業機密讓局外人知曉,對稅務信息也非常敏感,而財務公司和會計事務所則對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存在疑問,擔心出錯,所以對高職會計的實訓教學并不支持;一些有意向的單位在完成了部分前期建設工作后,也因為缺少規范管理與維護而擱淺,沒有有效地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財政、稅務機關作為國家職能部門,不僅業務繁忙,在代表國家執行征管公務時,也不便于接受學生的實習實訓。
如此,在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不足的情況下,要完成人才培養目標中關于稅務技能的養成,我們要在硬件建設上繼續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徑,且要知道當務之急是要立足學校,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組織人員和經費投入,針對各項技能培養,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更加務實的涉稅實訓教材來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教授與學生學習的媒介,稅務教材承載著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的稅務知識和技能,聯系著教與學,使涉稅教學活動得以展開,也因此具有存在的意義。因為幫助完成的教學活動功能不同,應有理論教材和實訓教材之分,稅務理論教材重在稅務知識積累,而實訓教材則重在稅務技能的養成。雖然實訓作為某項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與相關的理論知識密不可分,但他更具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目標和與理論不同的教學規律,因此不主張將實訓教材和理論教材合為一體。
就稅務理論教材而言,講究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現已開發出來的國家規劃教材和省級規劃教材都已經做得很好,如能在闡述中多加入些專業詞句解釋、注意事項提示和相關知識拓展,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更有幫助。高職會計的涉稅教育可以根據“理論夠用為度”的原則,結合學生特點在深度上擇其所需,削枝強干,重在建立學生對我國稅收制度的整體框架認識,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法規檢索和思維理解習慣等自學經驗。
涉稅實訓教材應符合高職教育特點,既要與理論教材協調配合,更要突出其實踐性。教材中應該有精辟的理論知識要點復習,實訓資料設計應兼顧理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既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實體身份設計多個實訓資料,又要考慮實體規模體現循序漸進的技能訓練過程,更要有示范、訓練、檢測。只有這樣大量的、有計劃的、有要求的訓練,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訓教材在技能培養中的作用,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職會計專業涉稅實訓教學的主要從事者,應是各校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這些教師更善于將知識和技能融入教學過程中。在缺乏實用的涉稅實訓教材的情況下,筆者主張以“雙師型”教師作為主力軍,積極支持開發符合學校和學生特點的涉稅實訓校本教材,來滿足高職實踐教學的需要。
涉稅實訓校本教材的開發,以本校“雙師型”教師為主,并不意味著這只是某幾個教師的事,或是學校關起門能做的事。對外,學校應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組織教師積極參加財稅機構組織的繼續教育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或財稅部門掛職鍛煉或兼職,及時了解實際工作動態;熱情邀請企業或財稅部門相關專職人員到校交流與共建,努力聽取來自實際工作的經驗和建議;重視畢業生的信息反饋。對內,應努力更新觀念,達成重視和尊重實踐教學的共識,建立支持實踐教學的教務管理環境和教師團隊,加強溝通交流,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實訓教材的建設,并結合財稅政策的調整,自覺自律更新知識、改進教材。所以,這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工作過程。
高職會計專業的涉稅實訓教材建設應克服過去只做案例計算題、訓練類型單一的不足,立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原有的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系統性的傳統編排體系,從會計崗位完成涉稅工作任務的技能要求出發,按分解細化的項目來安排實訓任務;同時,并不只重視納稅申報表的填寫,而偏廢對稅務工作程序的訓練,既不能忽略報交稅與會計核算的關系,也不必人為神話納稅籌劃而不加練習,應建成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使學生處理涉稅業務的技能更全面,如下表所示。

崗位能力要求實訓任務 建議完成方法一級能力 二級能力我國稅收制度和稅法體系認識熟悉稅收基本法、實體法、程序法的基本框架和進一步的詳細分類填圖游戲比賽分清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種與稅目、典型稅種的稅目稅率表分析判斷模擬案例分析稅務知識的整體框架認識稅法構成要素的認識熟悉比例稅率、定額稅率與累進稅率的特點和作用 模擬案例測算熟悉稅基式減免、稅率式減免和稅額式減免的具體方法模擬案例測算認識稅額核定與稅收調整征納雙方的權利義務認識典型案例模擬了解稅務檢查、行政復議與訴訟認識分稅制 實體案例分析熟悉開業稅務登記、納稅人身份認定與稅款征收方式確定實體案例模擬辦理稅務登記熟悉稅務登記證的使用、保管與驗換 思考練習納稅工作流程處理技能了解停業、復業登記,變更登記與注銷登記 實體案例模擬熟悉發票領購與管理發票管理實體案例模擬熟悉發票的填開納稅申報 簡易稅種的納稅申報表填制 模擬案例申報稅款繳納 稅收繳款憑證認知與填制 模擬案例交稅一般納稅人抄報稅與抵扣聯認證單項稅種的計算申報與核算技能增值稅計算申報與核算一般納稅人增值稅業務會計憑證出具與申報表填制實體案例模擬其他稅種計算申報與核算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業務會計憑證出具與申報表填制略略

續表
教材中的稅務實訓資料是學生完成實訓任務、實現稅務技能培養的載體,其編排除了考慮到對理論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的訓練外,應更多地體現現實工作的真實任務需求。所以,應盡量提高實訓資料的仿真性,盡可能在各行業現實工作中取材。所以筆者主張稅務實訓也應該堅持用原始憑證說話,工商許可證、稅務登記證、銀行開戶證明、購銷租賃等交易合同及交易發票、企業固定資產臺賬、相關法規節選等,盡可能以實物形象資料示之,少用文字描述,能在這樣的仿真條件下訓練,從實用性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實際工作中的嚴肅與務實,可以大大提升實訓教學的效果。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實訓教材建設要求,如前所述的開放的工作過程必不可少。
高職實訓教學改革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途徑,而實訓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與教材改革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在為讓學生能多做實訓而付出努力,為建設實訓教材而付出努力時,應充分考慮到實訓教學課時緊張的現實狀況,注重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為實訓教材提供更多的輔助工具,如教學指導書、電子掛圖、多媒體課件、Flash 動畫等,以便更好地提高實訓課的利用效率,加快提升實訓教學的效果。
[1]程淮中.關于高職院校會計教材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
[2]程淮中.對高職院校校本會計教材開發的理性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6(12).
[3]李寅杰.高職實訓教材編寫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8,(05).
[4]陸曉艷.基于工作過程談高職會計教材改革[J].考試周刊,2011(69).
[5]孫曉寧.關于稅務會計崗位工學結合課程開發的探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