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嬪 楊 達
★教育研究★
學前教育中羌文化傳承的 “生態語境”與 “敘事體驗”探究
來 嬪 楊 達
羌文化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支,卻面臨著羌語瀕危,文化主體、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缺失,文化傳承行為嚴重失衡等現實困境。學前兒童是未來文化主體,教育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途徑,學前教育是實施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關鍵期和重要期,學前教育中羌文化傳承 “語境”損毀而導致羌文化傳承教育弱化。因此,塑造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生態語境”,突圍羌文化傳承困境,實施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 “敘事體驗”教育,是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有效建設和重要驅動。
羌文化傳承;學前教育;生態語境;民間敘事;敘事體驗
在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是民族發展與國家振興的重要基礎,民族文化生態建設已成為國家文化戰略發展重心。學前兒童是未來文化主體,正處在語言發展、文化敏感等關鍵期,于此時期進行民族文化熏陶、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十分必要且可行。如果忽略學前階段的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羌族學前兒童也就錯過了重要的民族文化教育階段,可能導致羌民族文化認同和傳承的徹底斷代。
借鑒文化生態學理論,“文化傳承受制于文化主體和生態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相對應,羌文化傳承必須擁有良好的 “生態語境”,沒有 “傳承語境”,文化主體的文化傳承行為就無以承載。因此,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是文化傳承主體、文化傳承語境、文化傳承行為的多元互動:首先是完整文化傳承生態系統 (主體、語境和傳承)的構成,即立足羌文化 “生態語境”實施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教育;同時,未來的羌文化主體是在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中接受文化傳承影響,為未來羌文化傳承進行奠基學習。
因此,學前羌文化傳承教育就必須實現未來文化主體-學前兒童與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的關系建立,即實施學前兒童于羌文化生態語境下的文化 “敘事體驗”,從而落實學前羌文化教育、開啟良好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外化-內化”的教育轉型。
“災后羌族文化的命運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國家也予以了極大的支持,至今,羌歷年、羌笛、羌繡、羊皮鼓舞、瓦爾俄足節、《禹的傳說》《羌戈大戰》等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省、州、縣級的羌族 ‘非遺’傳承人體系基本形成,碉樓、莎朗、羌繡、多聲部民歌 《尼薩》成為羌族文化名片。”[2]國家扶持、政府推進,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教育擁有良好的外在語境,但羌文化族群語境、生活語境缺失,使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缺失、文化傳承乏力,雖有羌文化傳承外力推進,卻缺失民族內在的文化傳承自覺構建。羌文化以口頭傳統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民間語境是其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平臺,羌族長者的老邁、現代文明的 “雙刃性”使羌文化傳承主體后繼無人,羌語瀕危意味著羌文化斷流、文化傳承語境缺失。
(一)客觀語境與主觀語境俱損
羌文化 “生態語境”的客觀語境主要指羌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表現為地域性、客觀性、外在性,是羌文化傳承的客觀外在平臺和條件,自然環境是羌文化依存的物態條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5.12大地震”的損毀,對羌文化傳承的客觀語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它的羌文化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羌族博物館、文化館倒塌,40多位羌文化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民間藝術傳人遇難,覆蓋全縣的近300個公共文化設施幾乎全部被毀。[3]主觀語境則主要指羌民族族群認同、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等,體現為主觀性、內在性和抽象性。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現代文明的影響,學前教育羌文化主、客觀語境正在消失,羌文化民間語境正不斷損毀。
(二)官方語境與民間語境失衡
目前,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與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建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羌文化名片鑄造不斷提升,羌民族文化傳承的官方語境優良。但官方語境僅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外力。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民間性、口語性和生活性,民族文化傳承必須以民間語境為支撐。而羌族長者的離世或進城、青壯者外出務工等等,造成羌民族文化傳承民間語境的弱化或者缺失,學前兒童缺乏家庭、社區等羌文化傳承教育的 “民間語境”影響。即是說,官方語境的優良與民間語境的缺失,形成學前教育羌民族文化傳承的 “生態語境”失衡。
(三)生活語境與文化語境缺失
與其他民族文化相似,羌文化民間語境包含生活語境與文化語境,優良的民間語境才是羌民族文化傳承的關鍵前提。經濟發展、城鎮化的高速推進,羌民族生活環境不斷優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生活環境改良卻是以民族 “他化”為代價,羌民族文化傳承的民間生活語境原生態性卻在逐漸消亡。羌文化民間生活語境的消亡使其承載的文化語境亦正在消逝,而外來文化、現代文化、主流文化的合力沖擊又加速其文化語境的消逝,因此羌文化生活語境與文化語境的亟待復蘇與重建。
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 “生態語境”主要包括民間語境、生活語境、校園語境、社會語境、外在語境和內在語境、客觀語境和主觀語境等,體現為系統性、互動性、多元性,即 “家-園”“官方-民間”“成人-幼兒”“語境-主體-傳承”“縱向-橫向”“外化-內化”等互動、立體、多向構建。羌文化傳承語境困境典型體現為羌民族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系統嚴重受損,文化生態語境受損直接影響羌文化未來主體對民族文化接受與傳承,因此學前教育如何從羌文化傳承困境中突圍,應首先從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塑造開始。
(一)實施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塑造,啟動羌文化傳承困境突圍。
1.羌文化傳承外在語境構建
此主要指承載羌文化的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如與羌民族神話傳說緊密關聯的自然地域、承載濃郁特色羌文化的幼兒園環境、社區環境和家族環境 (羌寨和碉樓),體現為靜態性、歷史性、物質性、外在性,是學前兒童接受本民族文化熏陶和影響的 “硬環境”。外在語境的打造常常體現為對原生態文化環境的模擬性恢復和再生性改造,“吉娜羌寨”“北川巴拿恰”、片口原生態文化旅游區等是羌文化外在語境塑造的良好示范。對于一個文化瀕危的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傳承首先是文化外在語境的復歸、并由此影響羌民族未來文化主體的文化認同和接受,優良的羌文化外在環境塑造是學前兒童接受民族文化影響、進行文化傳承的必要建設。
而因為生存處境和生活壓力,羌族兒童留守、隔代撫養、長者年邁等現象非常典型,羌族家庭及社區科學的學前教育觀念缺乏、民族認同淡漠,雖然政府大力扶持羌文化傳承,但民間觀念與自覺缺乏趨同,由此而產生羌文化傳承外在語境體系 “斷裂”。為此,幼兒園應進行學前教育文化傳承語境塑造的示范與帶動,主要體現為幼兒園民族文化建設,幼兒園環創整體架構應以羌文化元素為重,重點突出羌文化特色和個性,以環境影響和塑造羌族學前兒童。北川永昌幼兒園 (南園與北園)以羌繡、日常羌語、羊角花、羊皮鼓、羌笛、勞動用具、碉樓、日常用品、羌族特產、重要節慶等羌文化元素作為其環境創設的重要構件,長廊、教室、活動室、午睡室等根據不同的羌文化主題進行不同層次的環境呈現,學前兒童于典型的民族文化環境中認知和體驗。幼兒園環創羌文化呈現是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前提,并為家庭及社區環境羌文化呈現進行示范、引導,是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羌文化外在語境系統塑造的重要基礎。
2.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對話語境”構建
學前兒童具有強烈的個體生命意識,學前教育卻常常忽略其生命特質表現為成人絕對的話語權,實施“由長而幼”的強勢教育。只有實現 “成人-幼兒”的雙向 “對話語境”塑造,才能實現羌文化 “生態語境”的有效構造。
首先是幼兒園 “對話語境”塑造。教師應憑借羌文化傳承的外在語境,充分挖掘與利用羌文化資源,結合學前兒童的年齡及心理特點,以語言、繪畫、音樂、舞蹈等為學前兒童營造羌文化傳承 “成人-兒童”互動對話的 “對話語境”,激發其對民族文化的好奇與探究。并以此為前提,引導家庭和社區的羌文化傳承 “對話語境”塑造,讓成人主動成為羌文化傳承 “對話語境”的塑造者、發展者,“成人-兒童”的對話語境的優質呈現是實現典型的羌文化 “活態傳承”重要前提。
3.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 “立體語境”構建
幼兒園羌文化傳承外在語境、對話語境、教學語境、心理語境等構成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校園 “立體語境”。幼兒園一日活動羌文化元素的主、客觀融合,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等構成濃郁的園所羌文化氛圍;語言教育、藝術教育、綜合教育的羌文化教學語境塑造,為學前兒童提供羌文化 “體驗語境”;民俗活動進入校園、羌族長者進入課堂,親子主題、節慶主題、教育教學主題等專題活動的羌文化 “教育語境”為學前兒童羌文化接受提供了 “活態模擬情境”。
同時,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立體語境”還必須實現園內外的銜接與共建,即政府與民間、家庭與學校、客觀與主觀、自然與社會等多元多層構建,體現為生活化、情境性的多元、多層塑造。如果僅僅止于政府的 “官方”建設和幼兒園單向構建,羌民族認同、民族文化的 “生態構造”將無法有效建立,唯有實現羌文化傳承 “立體語境”的多元、多層的情境塑造,羌民族未來文化主體才擁有文化傳承的真正平臺。
(二)以語言教育為核心,落實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言語交際”建設
“一切有可能形成語境的主客觀因素,若失去了和言語交際的聯系,便喪失了充當語境的條件。”[4]因此,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應與承載羌文化的羌語 “言語交際”互動,以語言教育為核心,實施 “園-家”“師-幼”“長-幼”多向互動的羌語教育,于羌語言語交際活動中對未來羌文化主體落實羌語教育,落實羌文化傳承教育根本塑造。
1.必須落實羌語教育師資建設
羌語師資奇缺、會羌語的長者正在老去,因此羌語師資培養困難重重。政府扶持、高校民族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幼兒園教師羌語學習、家庭羌語教育倡導等應同步推進,但最關鍵的是,會羌語的長者是唯一的、極少的、也是最后的羌語資源。因此,幼兒園羌語教育的前提是羌語拯救與教師培訓,聘請民間藝人進行文藝展演、羌族長者進行系統的羌語專題訓練和執教課堂等,以不同方式、不同層次對一線教師進行有效的羌語教育,落實羌語師資的有效、優質培養,為學前兒童羌語教育奠定基礎。同時,高校羌語師資培養、幼兒園羌語師資建設、家族羌語傳遞、社區羌語倡導、社會羌語傳播等合力構建 “羌語語用環境”十分重要。沒有羌語語用環境,羌文化傳承 “語言教育”無從建立;缺乏語用語境,未來羌文化主體文化傳承 “言語交際”就無從實現。
2.整合羌文化資源,落實羌語言教育
羌族神話、傳說代表的羌文學是羌語教育的重要資源;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為學前羌語教育提供了文化認知和語言教育的最生動的平臺;羌傳統節日與慶典是羌語言體驗與對話的優質 “活態環境”;羌文化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是羌語教育最好的日常語用環境,為羌語 “言語交際”提供了最豐富、生動的生活語境。
3.以語言教育課程為核心,實施羌語言教育課程群建設
首先是羌文化對應幼兒園各領域的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建設與羌文化的融合使羌文化傳承擁有課程體系支撐。第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建立漢語、外語、羌語的多元語言課程體系,體現語言教育的時代性和傳統性的融合,為羌語教育尋求現代發展支持。第三,建立規范語言、羌語口語、地域方言的語言對應體系,建設地方語言課程和園本語言課程,對羌族兒童多元語言置換進行有效教育,羌語教育成為學前兒童生活教育的重要構成。
“‘文化自覺’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條件。”[]“文化自覺”是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終極目標,亦是羌族文化主體終身塑造和文化傳承的過程體現,表現為民間敘事自覺 (主動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與行為),而 “生態語境”下的 “敘事體驗”就成為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羌文化 “民間敘事”涵括羌文化的精神產品和民間行為呈現。敘事不僅僅具有文學層面的意義,還具有日常行為意義,“民間敘事既是行為方式,又是精神產品…… ‘它深深植根于人的本能,可以說是人的一種內在素質,而又為人的自然生長、群體生活,特別是社會生活所需要、所培養。沒有起碼的敘事,人與人的交往和溝通就會非常困難,社會生活也就會障礙重重。敘事既是人類維持正常社會生活的必要工具,也在人的生物進化和社會生活中成長發展。’”[6]羌文化的產生與傳播是以典型的 “民間敘事”呈現 (民間行為和精神產品),如果沒有“民間敘事”,羌文化就無從呈現、羌民族未來文化主體的 “文化自覺”就缺乏驅動。其次,羌文化傳承的 “民間敘事”則是以常態化和生活化對羌文化的精神產品和行為方式進行教育和再傳遞,即本民族的每一分子自覺將羌文化傳承作為生活和行為的必要構成而不僅僅是流于表面的、功利的選擇呈現。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實現 “文化自覺”,羌族學前兒童“文化自覺”應首先從羌文化生活化、常態化、活態化的 “民間敘事”體驗開始,終極目標是羌文化傳承的 “敘事自覺”(自覺意識與自覺行為)。學前羌文化傳承的 “敘事體驗”是學前兒童對羌文化的文學敘事、藝術敘事、日常行為敘事等的接受和行為呈現,學前教育應憑借文學、藝術、綜合活動等形式實施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 “敘事”自覺教育。
(一)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文學敘事”
“流傳于人民群眾中的口頭文學在羌族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眾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保存下來。其表現形式有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優秀民間故事,包括傳說、神話、寓言等,有獨具民族特色、優美動人的各種民歌。它們內容豐富、生動,題材廣泛,由于長期在民間流傳,經過不斷的潤色豐富,并附以新的內容,從而成為羌族人民幾千年創造的寶貴的文化遺產。”[7]羌文化的文學敘事是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 “文學敘事體驗”便尤為重要。羌民族大禹傳說、“白石傳說”“阿爸拉比”故事 (釋比祖師故事)等為學前兒童鐘愛和易于接受,既指向羌文化的文學表現方式 (羌民族神話、傳說、宗教故事、史詩、歌謠等)又指向羌文化傳承民間行為方式,因此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文學敘事體驗”則是對承載羌文化的神話、傳說、宗教故事、史詩、歌謠等進行文學接受并以文學形式進行再現和傳播。
學前兒童文學主要體現為韻文、散文、故事和戲劇等文學敘事,因此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首先是實施對羌文化的韻文 (史詩與歌謠)、故事 (神話、傳說等)、戲劇 (羌族民間戲劇)的文學接受,英雄史詩、神話傳說、宗教故事等是羌族學前兒童了解民族起源和歷史的認知材料,同時也是其以文學敘事承繼民族文化重要資源;其次,在當前文化語境下以韻文、散文、故事、圖畫書、戲劇等形式對羌文化進行現代呈現,對學前兒童實施現代語境下文學敘事影響;第三,讓承載羌文化的歌謠、幼兒詩、故事等文學敘事伴隨學前兒童成長和發展,構成其生活體驗的重要部分。第四,以幼兒園文學敘事為主體影響家庭、社會的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敘事,形成全民族的文學敘事氛圍和意識,使學前教育文學敘事成為羌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和方式。總之,文學敘事是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行為,是未來羌文化主體文化傳承的 “敘事體驗”良好途徑。
(二)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藝術敘事”
“……羌族是一個原始文化痕跡留存相對完整并且依靠口傳身授的民族。羌族的民間歌舞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原生 ‘體態符號’的形態,就因其口傳身教的傳承方式。”[8]羌文化藝術敘事典型的 “口傳身教”,使古聲部唱法、薩朗舞、羊皮鼓舞、羌笛、羌歌、羌繡、羌碉等構成其藝術敘事的經典和標志,為學前藝術教育提供了可貴的民族文化資源。藝術教育是羌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藝術敘事體驗”將行之有效、事半功倍。
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首先要落實羌文化藝術接受,即以 “五大領域”課程群為依托,實施學前兒童羌民族音樂、美術、舞蹈等專題教育和領域滲透教育,讓藝術敘事成為體驗羌民族文化、復蘇羌文化藝術敘事的有效形式和行為。同時,藝術敘事 (羌族歌舞、羌繡藝術、 “釋比戲”等)為學前兒童喜聞樂見,充分利用校園羌文化傳承藝術語境 (藝術教育、“六一”、文化情境體驗等),借助社會節慶儀式語境 (羌歷年、祭山會等),以藝術敘事進行羌文化的現代承載和演繹,亦是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最有效途徑和方式。當藝術敘事成為幼兒園、家庭、社會語境下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的主體行為,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敘事體驗”將更深入推進。
(三)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日常敘事”
學前教育羌文傳承 “日常敘事”是指以民間生活語境 (日常生活語境和節慶儀式語境)為前提,將羌文化傳承文學敘事、藝術敘事等生活化、綜合化、常態化。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不僅僅體現為集體的文學與藝術教育,也不僅僅是體現為學校一日活動的文學與藝術呈現,而應是學前兒童生活主要構成,是于幼兒園、家庭、社區等羌文化傳承語境下學前兒童文學敘事、藝術敘事、生活敘事的綜合構建。首先成人應主動成為學前教育文學與藝術敘事的重要帶引者,啟動學前兒童羌文化生活敘事 “對話”。其次,成人應主動成為學前兒童文學與藝術敘事的重要對話者和陪伴者,實現與學前兒童羌文化文學與藝術敘事的有效 “對話”,啟動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生活全程 “敘事體驗”。第三,成人應主動成為學前兒童 “文學與藝術敘事”的促進者,幫助幼兒擁有 “對話”的主動權和獨立話語權、維持幼兒 “對話”心理、維護 “對話”語境,實現文學與藝術敘事 “互動對話”發展,推動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敘事體驗”的深化。
為此,立足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實施未來羌文化主體的文化傳承 “敘事自覺-文化自覺”教育,應注意未來文化主體 “敘事體驗”的維護與發展。
1.實施未來羌文主體 “生活-學習”的銜接與互動
為實現羌文化傳承困境突圍,學前羌文化傳承教育是主渠道,幼兒園是羌文化傳承教育的主要平臺。學前兒童的民族認同、文化接受教育主要以幼兒園 “集體教育”形式呈現,具體表現為幼兒園環創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認知、“五大領域”教育中的民族文化滲透教育、專題民族文化教育等等。但是,生活壓力和現實選擇等使學前兒童離開幼兒園的羌文化傳承環境便缺少文化“對話”與 “延展”,也就可能導致幼兒園成為羌文化傳承教育 “自說自話”的 “孤島”。而羌民族文化典型的民間性、民俗性、口語性,使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必須實現校內外教育的銜接與互動。如果缺少 “校園-家庭-社會”的羌文化 “生活語境”全程敘事體驗,幼兒園的羌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后將事倍功半乃至功虧一簣。所以,羌民族文化建設、地方經濟建設的深入推進,民族的健康質量提升、民族認同意識增強,有益于羌民族家庭長者對兒童的語言文化傳遞、社區文化的民族內涵深化、幼兒園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質量提升,從而實現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生活-學習”的銜接和互動、“家-園”的互動和影響。
2.實施未來羌文化主體自主 “對話”與 “體驗”
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塑造,使羌民族未來文化主體-學前兒童擁有了基于本民族文化環境自由 “體驗”與 “對話”平臺。唯有基于文化 “生態語境”體驗與對話,羌民族文化對學前兒童的影響才更為有效和深入,學前羌文化傳承教育才真正有效實施。因此幼兒園活動 (區角活動、游戲、集體教學、專題文化教育活動等)、家族活動 (婚喪嫁娶、生日聚會等)、社會活動 (民俗、節慶、宗教儀式等)是學前兒童優質的羌語語用環境和羌文化傳承 “體驗”平臺,是民族文化認同與接受的良好 “活態語境”。在羌民族文化 “活態呈現”語境中,學前兒童可以自主進行 “師-幼”“長-幼”“幼-幼”對話,認知、詢問、質疑,在體驗與對話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羌民族文化傳承由此開啟未來文化主體 “被動-主動”的轉型塑造,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 “外化-內化”塑造就真正開始。
總之,自然環境演變、現代文化不斷沖撞,羌文化處于羌語告急、羌文化瀕危、羌文化傳承后繼乏人等危境,使學前羌文化傳承教育迫面臨挑戰。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塑造是突破羌文化傳承困境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羌文化傳承 “敘事體驗”是決定未來羌文化主體文化傳承 “敘事自覺”的建立,并為未來的 “文化自覺”進行良好奠基。為此,學前兒童羌文化傳承 “生態語境”與 “敘事自覺”關乎羌文化傳承與發展,學前教育羌文化傳承任重而道遠。
[1]魏美仙.文化生態: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一個視角[J].學術探索,2002年第4期,p106-107
[2]楊杰宏.羌族口頭傳統的災后境遇及思考 [J].民族問題研究 (人大復印資料),2014年第3期,p33
[3]劉裕國.文苑:從悲壯走向輝煌,北川羌文化重建紀實.人民網- 《人民日報》,2011年5月12日
[4]胡霞.略論認知語境的基本特征[J].語言文字運用,2004年第3期,p95
[5]鄭瑞濤.羌族文化的傳承與嬗變 [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p126
[6]柯玲.民間敘事界定[J].上海文化,2007年第2期
[7]高曼.文化生態環境及其建設研究——以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為例 [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p19
[8]用活人的傳承保護羌文化,摘引中國網ch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責任編輯:王鶴艷]
Study on the"Ecological Context"and"Narrative Experience"of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Lai Pin Yang Da
As one important culture in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Qiang culture is facing some realistic dilemmas:the endangering of the Qiang language,the missing of the"ecological context"both in cultural subject and in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serious imbalance in culture inheritance behavior,etc.Preschool children are the subjects in future culture and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inherit human culture,thus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key stage to implement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education.However,the damage of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context in preschool education directly leads in the weakening of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education.Therefore,to construct the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ecological context"in preschool education,to break the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dilemmas and to implement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narrative experience"educ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is an effective construction and important drive for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preschool education;ecological context;folk narrative;narrative experience
G612
A
1674-8824(2015)02-0102-06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項目—— “民族文化在幼兒園課程開發中的應用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學前教育為例”,項目編號:DYWH1320。)
來 嬪,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四川江油,郵編:621709)
楊 達,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主任,碩士,教授。(四川江油,郵編:6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