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先樸黃雙令
(1.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 廣西 南寧 530021:2.中共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委黨校 廣西 隆林 533400)
領導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開展左右江根據地建設是鄧小平“在中國革命及其漫長的連續劇中扮演的第一個獨立角色”。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鄧小平思想理論形成的發祥地,自然也是鄧小平廉政建設思想的“發軔”期。鄧小平在組建和整頓紅七軍、紅八軍隊伍、領導左右江蘇維埃政權建設、開展工農運動中,聯系左右江少數民族地區雖然經濟文化落后但人民群眾反抗意識強烈的實際,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反腐斗爭,促使黨員、干部等自覺抵制腐化、官僚化現象。由此,開始了鄧小平廉政建設思想的最初探索。鄧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廉政建設實踐與思想萌芽,在鄧小平廉政建設思想發展史中“有極偉大的意義”,對于我們今天進行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鄧小平認為,要想遏制腐敗必須著眼防范,在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變的堅固長堤,這必然要依靠教育。對于怎樣開展廉政教育,鄧小平強調,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對一部分干部和群眾中流行的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思想問題,要經過充分調查研究,由適當的人進行周到細致、有充分說服力的教育,避免簡單片面武斷。
左右江地區是一個生產力低下、經濟文化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區域內聚居著壯、漢、瑤、苗等民族,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語言、風俗習慣又各不相同,但歷史文化悠久,民風淳樸,人民群眾反抗意識強烈卻是共同的。鄧小平注意到這一實際狀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廉政建設宣傳。
1.結合知識文化教育開展廉政教育。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絕大多數工農群眾缺乏知識文化教育,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任務、紀律等認識膚淺,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和執行能力較弱。為此,鄧小平在根據地內創設了各級勞動學校和學習場館,如勞動人民夜校、勞動人民文化講習所、勞動人民通俗閱報室和圖書室,在知識文化教育中融入黨、紅軍、蘇區黨員干部的紀律要求與行動準則,注意使用軍事活動和根據地建設中的一些直觀、生動、典型事例進行廉政知識教育、政治理論教育、黨的方針政策教育和紀律教育。同時,還編寫了《工農兵小叢書》、《工農兵識字課本》等教材,各類勞動學校、工農夜校、識字班等都采用這種教材[3],有力地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廉潔奉公的道德品質。
2.創辦革命刊物進行反腐倡廉宣傳。為了給左右江“工農武裝割據”大造輿論,鄧小平等利用當地的印刷條件創辦了《右江日報》、《左江日報》、《紅旗周報》、《紅旗報》等刊物,開辦社論、評論、專電、工農兵俱樂部等欄目,揭露國民黨、資本家、豪紳地主的反動罪行,陳述中國共產黨、左右江蘇維埃政府、紅軍清正廉潔的良好風尚和為工農群眾服務的宗旨,配合黨的中心任務報道地方消息、宣傳解釋黨的政策和方針和好人好事。《右江日報》和《工農兵報》被稱為革命的“螺號”。
3.組織宣傳隊進入山區、農村、街道開展廉政動員。鄧小平指出:“我們紅軍每一個戰士都要使用兩桿槍,除你手上的武器外,還要掌握宣傳武器,要做到既是一個戰斗員,又是一個宣傳員。”左右江蘇維埃政府組織了宣傳演唱隊,除了傳統的報紙、演說、討論等方式以外,還運用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山歌、戲劇、曲藝、民族舞蹈等形式開展文化娛樂活動,闡解“紅七軍真是工農群眾革命之先鋒隊”,組織工農群眾唱革命歌曲,《紅軍紀律歌》在根據地被反復傳唱。1929年底,韋拔群組織了一支由東蘭武篆到奉議百育圩的青年歌隊開展長途“歌會”活動,參加“歌會”的群眾達萬人。這種廉政活動方式既配合了蘇維埃政府的中心工作,又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
1931年4月29日,鄧小平在《七軍工作報告》中指出:“對于干部訓練我們是注意了的,除了實際工作的指導也不斷的辦訓練班”,“講的課目均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鄧小平于1930年4——8月在東蘭武篆舊州屯、平馬開辦黨員訓練班,編寫了《蘇維埃的組織和任務》、《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號》、《 黨員須知》、《 革命常識問答》、《 經濟教授提綱》等教材,講解共產黨的性質、宗旨、綱領、紀律,中共“六大”決議,蘇維埃政權,中國革命的起因,政治經濟學常識等,以無產階級意識克服和戰勝農民意識、小資產階級意識等各種非無產階級意識,講課“照顧到學員的不同文化程度”,“密切聯系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收效甚好。
蘇維埃政權是軍政一體的革命政權,“右江的農民,差不多都當過赤衛軍,軍隊和農民是結合一致,血肉相連的”。因而,蘇維埃政權廉政建設很大一部分就是軍隊廉潔自律教育和農民革命精神教育。鄧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廉政建設,重點是在軍隊中加強政治工作,開展廉潔自律教育,維護軍紀黨紀。
1.整頓、改造舊軍隊,并使其革命化。鄧小平在南寧開展兵運工作時,及時整頓、改造了俞、李的警備第四大隊,加強部隊的風紀教育,開展民主運動, 建立士兵委員會,發動士兵與舊軍官中的軍閥作風和貪污腐化行為做斗爭;對那些屢教不改的舊軍官予以撤換、“調訓”和“禮送出境”,懲辦了一向為士兵所深惡痛絕的第三營長梁祝南。為了掃除百色起義的障礙,對一些頑固不化的反動軍隊和土匪采取堅決消滅的政策,如消滅了第三大隊,槍斃其隊長熊鎬。同時,逐步增加部隊中工農成分的比重,選派一些優秀學員擔任營、連、排領導干部。通過系列整頓和改造工作,肅清了軍隊中的官僚主義、軍閥主義作風,清除兵痞流氓,把舊軍隊改造成為具有無產階級性質的軍隊,為百色起義奠定了基礎。
2.鍛造一支政治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紅軍隊伍。國民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組織一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重要性。為此,鄧小平在整頓和改造舊軍隊的同時,加強了由農民和青年學生組成的新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鄧小平在紅軍中成立了政治委員會,作為部隊最高政治指導機關,各營設立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會每天給士兵上政治課1—2小時,講階級關系,講政治形勢,講民主生活,講官兵平等和群眾觀點,通過個別談話、上課學習、早晚點名等活動啟發士兵政治覺悟、階級意識,在部隊中形成優良作風,解決紅軍戰士為誰打仗這一根本問題,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只有犧牲,沒有叛變,“前后發展的同志(黨員)雖不少,但每次作戰死傷的大半是同志。”正是有了這樣一支不怕犧牲、勇于奉獻、作風嚴謹的紅軍隊伍保衛著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其成為當時全國為數不多、令人矚目的根據地之一。
鄧小平一向強調,加強制度建設,實行嚴格紀律,是確保黨政干部廉潔、奉公、守法的重要途徑。百色起義時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貪污腐化得到有效治理,軍民上下一心,奉公守法,與鄧小平重視根據地廉政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密不可分。
百色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時期,鄧小平把反對黨員干部隊伍豪紳化、官僚化作為廉政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他注重從思想源頭上解決右江革命根據地黨員干部、軍隊的豪紳化和官僚化問題,提倡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革命道德品質。1929年12月頒布的《右江蘇維埃各級政府組織職能》中明確提出“絕對禁止侵犯群眾利益”、“肅清內部一切動搖腐化及剝削人的分子”的規定。在《關于建立蘇維埃》的油印宣傳品中也指出:“蘇維埃是最革命的政府,絕對與反革命國民黨政府、團局不同,所以要反對腐化,官僚化”。1930年8月東蘭縣蘇維埃政府印發的《目前宣傳標語》中也強調要“肅清蘇維埃委員豪紳化官僚化”問題。
加強組織紀律建設,維護黨和軍隊的團結統一,是左右江根據地黨建中的頭等任務。1929年12月紅七軍前委第二號通告——《關于黨的組織工作》對黨的組織紀律、民主化等十二個問題做了具體規定,《通告》要求嚴格執行以下三條紀律:“(一)下級機關必須服從上級機關的命令。(二)黨的一切決定任何同志均須遵從,不能隨便以個人意見而更動之。(三)同志怠工或表現不好,經警告后仍不該,即驅逐出黨,有貪污、破壞黨在群眾中信義者,毫無疑義地開除出去,必要時可向群眾宣布”。同時,《通告》還提出“開辦中堅同志訓練班,在短期內施以基本理論之訓練”,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和組織生活會,采取個別談話、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等方式提高黨員干部和紅軍執行紀律的自覺性。為使紅軍紀律進入軍隊的日常生活,根據地編寫了《紅軍紀律歌》,簡要概括了軍隊的紀律要求和廉潔規范,歌詞六段二十四行,強調了紀律是紅軍的生命,紅軍不得損害工農一草一木、不得貪污歸私所沒收的豪紳地主財物,紅軍的一切行動要聽指揮,無論戰時、平時與行軍都要愛護群眾保衛工農,損害群眾利益要嚴重處分。歌謠通俗易懂,便于記憶和傳唱。1931年2月,東蘭縣蘇維埃政府在武篆召開各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會議,制定了懲處變節分子12條法令。由于制定了嚴格的紀律并堅決地貫徹執行,有效地遏制了根據地貪污腐化現象的蔓延。
發揚蘇維埃民主,是調動各族群眾參加廉政建設自覺性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徑。左右江各級蘇維埃政府是各族群眾自己的政府,他們共同參加蘇維埃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擴大紅軍和組織地方赤衛軍、反對貪污腐敗與整肅反革命等活動。鄧小平按照中共中央要求“站在整個階級觀點上,注意他們的痛苦,宣傳漢瑤平等待遇”的指示,堅持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教育、工資上一律平等。紅七軍在其《施政綱領》中提出反對侵犯少數民族利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規定,形成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局面,“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得到有效地貫徹和落實。各族群眾參加蘇維埃政府建設、管理、監督工作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促進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廉政建設的深入發展。
在反腐倡廉斗爭中,鄧小平一向極其重視法制建設,主張用法律的手段懲治腐敗。他認為首先必須加快立法,完善法律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必須嚴格執法,決不能手軟。
該委員會與中央蘇區工農檢察處的功能大致相同,由一些正直、肯干、革命性強的工農分子組成,負責根據地的貪污、腐敗、肅反工作,該委員會在紅軍前委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正如《關于建立蘇維埃》的油印宣傳品所指出的那樣,“要舉出很革命的貧苦工農分子來當蘇維埃委員,幫助大家辦事。”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治貪肅反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教育和提高黨員覺悟為目的。鄧小平在平馬整訓中的《黨員須知》教材中指出:“黨的處罰不是懲辦主義。無論何人決免不了一時錯誤,若無教訓的精神,徒呆板的懲辦,是堵革命同志的道路,是減少革命的力量……若是對革命絕望的人,當然要開除他。”鄧小平在給中央的報告中也指出,前委“防止無目的的燒殺主義,一切工作向著群眾”。這是鄧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廉政建設的經驗總結,爭取了革命力量,減少了冤假錯案。
懲處貪污腐敗分子、肅清反革命分子是廉政建設的重要工作,這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尤為必要和迫切。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當中,對貪污腐敗、反革命分子絕不姑息養奸,如開除了有貪污行為的左江特委書記兼左江革命委員會主席王逸和挪用公款的紅八軍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史書元的黨籍,處決了果德縣果化區侵吞紅七軍軍糧、軍餉的蘇維埃政府主席和糧食委員兩兄弟;槍斃了離隊搶群眾東西的恩隆赤衛隊戰士譚某和貪污紅軍繳獲滇軍戰利品的赤衛軍戰士黃某某、黃某。與之相反,根據地涌現出許多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優秀黨員干部,如不留紅軍一分錢軍餉的奉議縣蘇維埃主席、右江赤衛軍總指揮黃治峰,帶頭焚燒了自家田地契約、說服家人將田地交給共耕社的思林縣蘇維埃主席阮殿煊;從具有愛國民主主義思想的舊的軍事將領成長為具有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革命戰士李明瑞;不計私利、服從大局、分地散金與貧苦群眾、勇于自我犧牲的韋拔群等。
鄧小平認為,在廉政建設中,加強群眾監督是關鍵,只有進行有效地監督,中國共產黨才不會脫離群眾,才不會犯大錯誤,才能更好地堅持黨的領導。為保證革命順利進行,發揚民主,發動群眾,激濁揚清,治理腐敗,清除反革命分子勢在必然。左右江根據地的反腐倡廉工作在各族群眾的支持、監督下順利開展起來。
密切聯系群眾,激濁揚清,發揮工農群眾反腐倡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斗爭中創造廉政建設新局面,這是右江革命根據地廉政建設的政治優勢。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各級干部,除雷經天、徐逖、張震球、歐定貴等人是外地人以外,絕大多數是本地人,盡管他們的文化水平、政治水平不高,但階級立場分明、反抗意識強烈、與群眾聯系密切、富于革命精神,紅七軍就是根植于右江各族人民之中的革命武裝。1929年9月10——14日召開的中共廣西省“一大”指出,要“加緊發動與領導群眾日常的斗爭,從斗爭中提高群眾的階級覺悟與深入黨的政治宣傳”。左右江蘇維埃政權的《實施政綱》和《告民眾書》也指出,蘇維埃政權是革命群眾自謀解放與鎮壓一切反革命勢力的政治組織,是革命群眾保障自己與對付反動派的有力武器。左右江各級蘇維埃政府建立以后,廢除了舊政府所有惡規例、惡制度,取消了苛捐雜稅,處理了反革命的財產,保衛地方治安,發展農村教育,保護交通及商人貿易,并創造紅軍,擴大民眾組織,訓練人民的意識,以增加革命的力量。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后,主要任務還是軍事斗爭,“幾乎沒有一天停止武裝行動”。因而,蘇維埃政府黨員干部一面參加軍事斗爭,一面開展政權建設,群眾也配合蘇區政府一方面開展軍事活動,一面參與政府管理,監督蘇維埃方針、政策的貫徹和實施。黨員干部在斗爭環境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減少了黨員干部以權謀私的機會和可能性。
總之,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廉政建設,是當時包括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在內一直思考,而且還沒有很好解決的重要問題。鄧小平在百色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廉政建設對此做出了開創性的探索。當然,由于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存在的時間短,軍事活動頻繁,許多廉政建設方針、政策還來不及貫徹就被迫停頓或終止;而鄧小平的廉政建設“發軔”期的思想此時尚處于零碎、分散階段,沒有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觀點。但百色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廉政建設實踐充分表明,如果沒有密切聯系實際的廉政教育;如果沒有扎實的制度建設;如果沒有有力的法制建設;如果沒有廣泛的群眾監督,就不可能有克己奉公、服務群眾的干部隊伍,就不可能有廉潔奉公、勤于政事的政府,也就不可能有百色起義的勝利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鄧小平作為我們黨第二代領導人,他在百色起義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廉政建設“發軔”期的實踐和彌足珍貴的思想萌芽,為我們今天深入開展廉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1]巴拉奇·代內什.鄧小平闞思靜,季葉譯.[M].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中國共產黨廣西黨史(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4]曹英,胡利國.百年小平[M].京華出版社,2004.
[5]陳豪人.七軍工作總報告[R].1931—3—9.
[6]唐力.在紅七軍軍部教導隊里[A].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下)[C].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7]紅七軍前委通告(第二號)——關于黨的組織工作[R].1929—12—20.
[8]李時新.鄧小平在 1929[M].漓江出版社,1997.
[9]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0]雷經天.廣西的蘇維埃運動[A].右江風雷[C].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鄧小平.七軍工作報告[R].1931—4—29.
[12]中共中央給廣東省委轉七軍前委的指示[R].1930—3—2.
[13]凌紹崇.百色起義·革命傳統記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