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榮(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
【經貿大觀】
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啟迪
劉建榮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傳統農業的發展及與自然和諧融合起到過一定的指導作用,當今再次溫故而知新,認為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本文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態循環三個方面陳述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思想,并由之認為現代農業應促進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應尊重農業生產客觀規律、應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鑒于當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礙與問題,提出倫理性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主要在于:一是加強生態倫理教育樹立綠色農業觀念;二是堅持有利有節農業倫理原則發展現代農業;三是彰顯高效低碳農業倫理精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倫理性現代農業;綠色農業
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遠遠的山腳下,彎彎的小河邊;良田稻麥飄香,叢林花果爭艷;農民春耕秋收笑聲爽朗,少年放牧牛羊笛歌飛揚。中國傳統農村的傳統農業,就是在這樣一幅美輪美奐的圖畫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繁衍成長,浸染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與理想希望,煉造了中國農民的性格與品德,滋養了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促進了泱泱中華繁榮昌盛與向現代化發展。農業,不只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也不只是人類生存的需要,而是記載了先祖農耕傳奇的故事與農業生態文明發展的足跡,創新了農耕技藝與農業倫理范式,創造了一部溫馨恬靜的人與自然融和的人類文化史與人類社會文明史。照觀現代農業的發展,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仍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農業,實際上是把自然的動植物經過人工培育繁殖而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一個過程,是人類勞動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也是天地人相互依從、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個過程。農業現代化,就是在農耕生產中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等使傳統落后的農業轉變成具有現代先進科技水平的農業,這個轉化過程就叫農業現代化。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思想是立足于傳統農業基礎上,適應天時、地利的環境、為了達到人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而形成的,也是對傳統農業社會的經驗教訓、規范體系的概括總結和探索。它不僅適應了一年四季二十四氣節的天氣變化,也適應了各種地形地貌水土地質結構的需要,同時適應了稻、黍、稷、麥、豆等不同種類五谷雜糧菜蔬果木的生長規律而形成的倫理思想。傳統農業倫理思想,就是自然規律與人類創造有機結合的光輝典范,就是人們在長期的改造世界獲得衣食溫飽等物質生活資料而探索到的生態文化、環境倫理、農耕道德思想,是我們祖祖輩輩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和傳統農業社會生活中的智慧結晶。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倫理的終極追求。天,在這里是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個核心,不僅指宇宙世界中與地和人相對應的一個范疇;也指道,即大自然的規律、規則、運動秩序等。天人合一,簡單講就是天地人遵循一定的規律秩序和諧統一。《易經》強調天地人并立,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開卦就把天象與人德聯系起來認識。《易傳》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指出天地萬物與人類是相衍相生的。孔子也說:“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禮記·哀公問》)把人類的繁衍歸類為天地萬物的運行秩序,認為天時節令如果與土地農耕播種不相適宜,農作物就不會生長,更不會有耕種后的收獲。男女婚姻也是如此,夫婦必須珠聯璧合、和睦相處,才能白頭偕老、家庭興旺。這里都是把人事與天時聯系起來,道出世界萬事萬物天人合一,天與人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的共同性、統一性,其存在與發展具有共通性。
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另一種形態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來自于“天”,人類先祖由天而生,說:“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了“道德之天”范疇,認定上天才是禮義的終極、倫理的范本、道德的淵藪,說:“天出至明……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取之,此大禮之終也。”而且,天與人同類,因而可以相互感應。人的行動依天意而為,并以自己的行為感應上天,就能獲得天的庇佑;反之,如果人的行動背離天道,就會遭致天的懲罰。故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漢書·董仲舒傳》)他把天規定為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了人,人就必須遵循天命的倫理道德綱常,并認為三鋼五常正是“道德之天”的人間表現。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雖然強調人的主體精神,但也認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答聶文蔚》,《王文成公全書》卷六)
總之,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不管是把天看作本體,還是把人看作本體,都強調人與天具有同一性、統一性,因此在構建人際倫理道德時都一致把天人合德作為理論基礎,為人類社會道德設立了一個絕對的根據,指明了人的道德價值本原于天,一切行為規范和道德條令的改變都需要遵循天理運動規律。
(二) 道法自然
天地人中的一切倫理綱常規則都是效法自然的規律秩序,都是依從自然規律而運動變化。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形成、發展,乃至消亡,都是其內在本質和規律運動的結果,一切事物雖然都有其自身運動的方式與法則,但歸根到底都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遵循、延伸與發展。老子還認識到環境對事物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這是說,道生成萬事萬物,德滋養萬事萬物,事物的形成與道和德的環境相依相從。正因為道和德順其自然地促進事物成長,才顯得崇高和珍貴。
對于人類要認識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問題,許多思想家都有論述。宋代的張載在《正蒙·乾稱》指出:“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張載認為儒家倫理道德正是認識到人道本于天道、人性本于天性,故反復強調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的重要性,強調人與自然統一、人的德性應該與天德統一,第一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程顥則提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強調天地萬物為一體,相依相存,和諧共處,人應該尊重和熱愛世界萬物,對世界一切事物懷仁愛之心,與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相一致。孟子結合農業生產更是強調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指出不管是農耕稻,還是養殖魚鱉、栽種樹木,都必須依循時節、遵循生物自然運動規律,否則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不僅認識到自然界與人及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認為人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倫理綱常是受自然規律影響,并按照自然規律所要求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因此,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十分重要,崇道和尚德就是順應自然來促進萬事萬物的生長,尤其是農業生產,如果違背農作物的生態節令等自然法則,是根本不可能獲得豐厚的收獲的。
(三)生態循環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十分重視生態平衡、萬物和諧生長。中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周易·系辭上》簡明扼要指出天道、人道和事道其實就是“一陰一陽之為道。”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陰陽互換、循環往復、永恒發展的,這也就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老子也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是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和諧狀態,事物正是在這種狀態中相互激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繁衍發展。《中庸》也認為天地人和諧,各安其位按準則存在,萬物便自然生長繁育,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這實際上是強調生態平衡,生物才能自然生長。
事物生存之道并不單純顯現在我們簡單所見到的現象中,更是存在于我們所無法顯見的事物內在本質和規律中。我們只有從現象到本質認識世界萬物才可以真正了解和掌握道,也才能順應自然規律促進事物發展。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四十章)指出天下萬事萬物是有形源自無形之中,并指出如果能掌握事物這些無形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掌握道,事物就能順利成長和發展。他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地人物都是在有形的現象中包含著無形的本質規律,人類只有掌握它并遵循它,事物才能良性有序循環和發展。天宇斗轉星移、大地季節變換、生物周期循環、人壽生老病死,乃至河谷充盈枯竭、侯王成敗得失,一切的一切,都是循乎規律而存在,都是具有形而于無形之中。因此,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指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應該勤儉節約愛惜民力,安排百姓農耕也要依據農時節氣播種收割規律進行,不能隨意蠻干瞎指揮。
農業生產應根據天時地利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遵循生態平衡與循環規律。《大雅·生民》提出農耕應“有相之道”;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也說“相地之宜”;《周易》“十二消息卦”,更是具體描述了一年十二月和四季的陰陽寒暑變化與季節循往,認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正當東南西北四方的有機循環系統,客觀地體現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若干特征。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這些陰陽相交、剛柔相濟的宇宙循環、對立統一理論等揭示出的生態循環規律是對宇宙自然生態系統的直接摹本,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在農耕生產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精華,仍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鑒。
回望歷史,中華民族創造了一部輝煌燦爛、厚重磅礴、如詩如畫的農耕歷史,今天的我們,不得不驚嘆先民的智慧、睿思、創新、勤勞和偉大。農業是基礎,永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永遠是社會思考并為之奮斗努力的重要主題。現代社會的發展仍然離不開民生的衣食溫飽需要,仍然離不開農業生產為社會提供物質生活需要的基本資料。不同的只是,先秦時期《擊壤歌》所言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傳統農業正在向科技發展、機器操控的現代農業轉型;北周的“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和隋唐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讀書、習武、務農、治國一體的傳統社會正在向讀書謀科技、務農思致富、鄉村城鎮化、政務專業化的現代社會轉型。但不可否認,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思想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仍有著以下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應促進農業與自然和諧發展
農業不僅是對自然的改造,其本身就是自然的發展過程。農業生產的動植物從種子到成果都是自然的遺傳變異、馴化發展過程,都是自然物的人工培育生長過程。農業是自然產業,離不開自然條件,土壤、氣候、溫度、光照、雨水……一切自然現象都構成了農業生產的一個部分。淮南種橘則生橘,淮北種橘則生枳;南方稻谷飄香,北方黍稷盈彩;等等,這都說明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需要和諧統一。人類總是懼怕冰雪,可農諺卻是“瑞雪兆豐年”,認為冰雪有利于水土涵養、根除病蟲,而且還有利于冬季作物的保溫,防止適宜冬季生長的農作物凍害。農業是人化的自然,自然是農業的基礎。然而,人類高舉人的主體性,強調“人定勝天”的能力,盲目蠻干,違背自然規律,濫墾濫伐,大片毀林開荒、開山挖石、圍湖造田,造成水土流失、河湖淤塞,破壞生態平衡;拋棄傳統優秀農業技術方法,一味濫施化肥農藥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結果導致土壤肥力退化板結、農作物病蟲害增多,更加重化肥農藥濫施的惡性循環。種種破壞農業自然生態的行為,使農業走上了一條脫離自然生態、越來越依賴農業科技推陳出新來提高農業產量的不歸路。
本來依靠農業科技發展農業是歷史的進步,但違背農業與自然生態和諧,強力改變農業生產的內在機制,給農業帶來的不只是外傷而是深遠的內傷,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困擾,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國民談虎色變、驚心動魄、不敢下咽的頭等民生大問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農業倫理思想,指導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業與自然和諧融合,才是真正利國利民的農業發展前途。
(二)應尊重農業生產客觀規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農業生產也不例外。唐代李紳《憫農》詩所描寫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就是對農業生產規律的真實寫照。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農業的自然性發展,從育種到農耕培育都是遵循種養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的。如《通緯·孝經援神契》指出:“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農民從而從“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知識中得出“谷雨前后,種瓜點豆”;“谷雨時節種谷天,南坡北洼忙種棉”;“閑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淺栽煙”;“林木果園早噴藥,花兒過密酌情剪”;“葦藕蒲草繼續栽,親魚育肥多產卵”的農耕經驗。這里不僅指出了宇宙季節與農作物種植的關系,也指出了土壤狀況與農作物的關系,而且還指出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與周期等等,這些看似只是農諺與農技,實際上就是豐富的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傳統農業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些知識與農業技術對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發展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而《豳風·七月》描寫的“仰觀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王安石《詩義鉤沉》)是告訴人們根據日月的出沒、時令的變化和鳥蟲草木的活動生長情況進行農耕;“當耕而耕,當蠶而蠶,當作而作,當息而息。”(黃木熏《毛詩集解》)《呂氏春秋·任地》也說:“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就是要按時進行鋤草。這些農耕思想與經驗完全把自己的生命節奏納入了整個大自然的生命節律,都反映了傳統農業文化十分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和自然規律,也是“道法自然”等倫理思想在農業生產中的反映。雖然我們可以依靠新技術改變農作物的種子培育、生長發育傳統與周期、水土狀況與時令光合狀況,但無法改變各類農作物固有基因的自然遺傳與變異。現在盡管轉基因技術在各種各類農作物上實驗培育以證明人類超自然的能力,但人類終究必須把各種各類種養農作物的基因轉變與自然相和諧作為底線,否則將遭受自然對人類的懲罰。所幸的是,人類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并熱烈討論這一問題,從而可以有效防止轉基因狂人與自然對抗,摧毀自然固有存在的秩序,而使宇宙生命體陷入自我毀滅的境地。
尊重農業生產的客觀規律,這是人們對待農業生產的一種態度、價值觀、倫理道德思想,違背農業生產規律,任意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歷程,雖然提高了農業的投入產出比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效能,但如果因此給人類帶來潛在的嚴重危害,并且隱藏其負面影響和危害性,不僅遲早會喪失其公信力,更可怕的是將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根本性的摧毀。當前在關乎農業生產方面人們正徘徊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十字路口,有必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吸取其科學精華,指導人們遵循農業生產規律來發展農業產業。
(三)應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是長效經濟、生態經濟。三皇五帝開天辟地,尤其是農醫鼻祖神農嘗百草、察酸苦、教人食五谷和養家畜,中國開始有了農耕文明的不斷發展,先民的生存生態有了根本的改變。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可以說是伴隨著農耕文明而發展的歷史。從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中國的支柱產業是農業,中華民族生生繁衍的物質基礎是農業,即使在現代工業社會,人民的衣食農業仍然是頭等民生大事,農業將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也不只是自然生態文明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業倫理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農業科技日新月異,農民逐漸從農耕土地上解放出來而成為城市的農民工,農村土地也在日益強化18億畝(1畝≈667平方米)耕地紅線的概念,農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拔地而起一棟棟樓堂館所、一座座城鎮。良田沃土不斷地被擠占、被荒土顛覆,還有就是被城市需要的移栽樹木所侵占;草地被濫墾濫挖、過度放牧導致草地退化、沙化,蔥郁的山林也被挖得杯盤狼藉。良田沃土、漫天草場是農牧民千百年來精耕細作的結晶,是農業持續發展的成果,并不是單純依靠化肥等化學技術就能達到的;高山流水人家不僅是人們向往的樂園,也是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的寫照。青山在,綠水長,就是自然生態發展的規律。中國水資源缺乏越來越嚴重,與涵養水土的森林植被被破壞息息相關。再者,先不講18億畝耕地紅線的依據何在以及是否科學,糧食安全是否能真正確保,而且中國受概數文化的影響,民眾歷來對數字就是虛與實的統一,是否真正能做到可靠保障數字精準不得而知,但行政性推動農村城市化發展是與歷史的城市發展規律不相符合。
總而言之,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農業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后代人的發展,應成為農業倫理的底線原則;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樣需納入全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運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全國一盤棋”的科學發展戰略框架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奠定根本基業。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現代農業是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數學、管理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能的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的農業;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利益機制為紐帶,以企業發展為龍頭的農業。由于現代農業注重集約化、規模化、農場化、市場化、企業化等的生產經營發展,具有追求效能最大化的特點,因此,現代農業發展的倫理性考量不可或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倫理性現代農業發展。
(一)加強生態倫理教育樹立綠色農業觀念
生態倫理是人們在進行與自然有關的活動中形成的人類處理自身及其周圍環境和大自然等生態環境關系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生態倫理在強調人際平等、代際公平的同時,強調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應遵循和諧共處、共生繁榮的倫理原則與規范,強調人對自然的關愛。其核心就是要保護自然資源,實現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也正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與特點。
綠色農業是指一切從事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食品安全衛生的農業生產。綠色農業包括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產后農業等,它是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總稱。發展綠色農業要求逐步采用高新農業技術,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目標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這也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因此,應在農民中加強生態倫理的宣傳教育,培育農民綠色農業觀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環保農業等,促使過分依賴化肥、農藥的化學農業向主要依靠生物內在機制的生態農業轉變,保障農產品無毒無害無污染,使農產品朝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綠色農業方向發展,形成人與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機制。
(二)堅持有利有節農業倫理原則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現在卻也是中國農民的痛。農業邊緣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脫農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三農”的現實問題;農田肥力退化、江河清流不再、山林斷壁殘垣、草原沙土裸露、農舍寂靜凋敝……糧食危機、食品安全等正在阻礙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在蘭州大學講座時指出:“空氣污染、水資源缺乏、土壤污染、糧食不安全……我國的農業已經走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究其原因,不是科學技術落后,也不是缺錢或勞動力,而是缺少正確的農業倫理。”指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許多全球性農業問題,主要是缺乏正確的農業倫理的指導,科學技術用錯了地方而把好事辦成了壞事造成的。究其原因,在農業生產中缺乏系統的倫理關懷,搞育種的不管耕作、管耕作的不管收獲,各自為政,急功近利,化肥、農藥、農膜無節制使用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破壞,轉基因等高科技的發展導致人類線性正在發生改變,食品安全問題正困擾著人們的生活。
為此,現代農業發展仍然應該繼承中國傳統農業倫理文化的精髓,在農村開發和農業經濟發展中堅持有利有節的農業倫理原則。有利原則,就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應堅持不僅有利于農民增產豐收,也應有利于土地肥力保養;不僅有利于農業新品種的發育,也應有利于糧食安全;不僅有利于農業高效發展,也應有利于生態平衡;不僅有利于農村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也應有利于農業自然資源保護;不僅有利于新農村建設,也應有利于傳統農業倫理文化的傳承。有節原則,就是農業生產加工中的新技術應用要有節制,防止拔苗助長,應懂得欲速則不達;轉基因乃至農產品雜交育種等要有節制,防止把科學極端化,造成人類繁衍生存的災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有節制,防止經濟產值掛帥,破壞生態平衡;化肥、農藥、農膜使用要有節制,防止水土自我凈化、自我循環及再生能力的破壞;農村城鎮化發展要有節制,防止農村社會發展本末倒置、過度破壞土地資源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命脈。
(三)彰顯高效低碳農業倫理精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在農業市場化、信息化發展的條件下,根據農產品市場供
需狀況而對農產品生產布局進行結構性調整,從而使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相協調發展。隨著中國城鄉居民從生活的溫飽狀態邁進小康社會,居民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出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為主發展到現在開始注重量的增加和質的精細化并重,而且呈現多樣化農產品需求的特點,這就必然要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滿足農產品市場的需求。
然而,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過度開發、配置不合理、重復建設小而全基地、嚴重浪費農業資源,甚至破壞農業資源等的問題。為此,應彰顯高效低碳的農業倫理精神,全國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擴大農業區域分工、形成農業優勢互補格局,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特點發揮區域優勢農業、特色農業,降低資源能耗,減少污染排放,發展綠色農業,構建優質高效低耗的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多樣化和優質化的要求,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及社會可持續發展。
[1]任繼周院士蘭大講農業倫理[N].光明日報,2014-09-17.
[2]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3]余謀昌.生態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羅蕾)
On the Implications from Ethnic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iu Jian-rong
(School ofPublic Management and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China’s traditional profound and long-standing ethnic cultural ha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natural harmony,and will extend its effect to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ethnic cultur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rom syncretism between nature and man,imitation of nature,and ecological cycle,and believes that modern agriculture should emphas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ature,obey the basic laws of nature,and ai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light of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ome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th,that is,to cultivate a sense of green agriculture,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ones advantage as well as with some restraints,and to prefect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thnic culture;modern ethnic agriculture;green agriculture
B32:B82
A
1008-2107(2015)06-0005-07
2015-08-15
劉建榮(1963—),女,漢族,湖南省寧鄉縣人,博士,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哲學倫理學、農村道德文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