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蓮
(1.湖南商學院經濟與貿易發展研究院,湖南長沙410205;2.中南大學兩型社會改革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成員,湖南長沙410083)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黨和國家啟動一系列旨在扶植和促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及其配套的投融資服務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使各商業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及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09年國務院出臺《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相關政策要求加快發展農村金融組織和地區性中小銀行,支持建立與發展農產品、農資和農村日用品統一配送等物流體系;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暢通“綠色通道”,開展“農超對接”,建立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2013年進一步強調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加快推動農產品綠色物流現代化發展[1];2014年《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要求完善扶持政策,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大力發展綠色物流,農產品物流等12項重點工程;尤其是2015年5月,商務部制定“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促進電商進農村、進城市、進社區,這對資金的需求規模,投融資模式多樣化及融資技術平臺發展要求日益提高[2]。
然而,長期來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各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為了自身的發展,且在貸款過程中均實行“謹慎性原則”,加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流通不暢、成本高、信息不對稱,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生產者(農民或農戶)缺乏可靠的擔保和有價值的抵押品,融資信用等級較低,致使農產品現代流通的貸款額度、期限及金融服務嚴重不足,農產品現代流通產業發展“融資難”是長期制約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嚴重桎梏,針對此,理論界專家和學者對農產品綠色流通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問題進行長期不懈的理論研究與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章從融資困境、融資方式及融資效率三個維度對我國農產品綠色流通產業發展的投融資問題進行梳理與展望,旨在為編制流通發展“十三五”規劃,探討如何創新農產品現代流通融資機制,加大農產品現代流通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大力發展與完善農產品綠色流通、智慧流通服務體系奠定理論研究基礎,以促進農產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及價值流的協調統一發展。
流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四流”的快速集聚與集散能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僅取決于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程度,更取決于現代流通能否發揮先導性作用,帶動和引導農業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產業化經營(陳文玲2007)[3]。農產品流通是農產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轉移過程中的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及其與之相關信息流所組成的運營過程,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隨著我國流通體制改革,農產品綠色流通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長期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一直缺少資金支持,資金缺乏及其“融資難”是困擾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重要瓶頸。
曾建中(2008),趙偉(2009)認為,農產品流通企業、種養殖大戶以及農戶資金缺乏是抑制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瓶頸,農產品流通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流通產品品質低、流通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受銀行信貸體制影響,在貸款過程中均實行“謹慎性原則”,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優勢地區、優勢行業)、大中型企業(優勢企業);另一方面,由于農業自身高風險特性,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及其上下游中小微供應鏈企業除自有資金外,大多只能依靠民間融資以緩解資金壓力。
胡愈,許紅蓮(2008)認為,現代農村物流發展面臨兩大“瓶頸”: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和農村金融供給短缺,加強農產品綠色物流的金融支持,能有效地抑制農產品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實現農產品物流環境的凈化及其物流資源最充分利用,提升農產品綠色物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4]。李澤華(2009)認為,農產品交易方式落后,以即期現貨交易為主,遠程交易與遠期交易比重小,期貨市場尚處在試驗階段,期貨價格等交易信息對農業生產幾無指導性。
我國農產品流通面臨金融困境,其主要表現為:融資渠道狹窄、結算手段單一、資金風險大。在融資渠道方面,農產品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問題,尤其是農產品中小企業與農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普遍開發不足;在資金結算方面,大部分地區仍然采取現金結算,電子化結算手段基本沒有采用,農產品交易結算措施落后;在風險分散方面,保險業務涉及面狹窄,農產品期貨市場品種較少,功能落后,覆蓋面也較少,農產品流通供應鏈上的風險分散措施缺乏(李丹丹,2009)。[5]洪濤(2010)認為,農產品流通各個環節中,如采購、儲存、運輸、銷售等都遇到資金困難,特別是提前預購和在旺季賒銷農產品時,農產品流通企業、種養殖大戶以及農戶普遍感到資金缺口壓力大,加大農產品流通融資是其突破口。[6]
隨著現代化網絡運用及其發展,農產品流通日益呈現網絡化、信息化與規模化等現代流通一體化特點,因此,農產品流通產業融資方式必須打破傳統的“融資信貸”模式格局,為其提供“融資信貸、支付結算、分散風險”全方位的業務運營操作方式或組織模式,以實現“快捷、方便、靈活”的農產品現代流通。
徐柏園,李蓉(1995)認為,農產品流通組織先進的結算功能具有比較優勢,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效率。孫文君(2000)認為日本農業政策性金融是稻米流通資金制度能夠適應并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發展農業政策性金融是一個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7]。徐瑜青,張云靜(2004)認為,日本農協作為農民的合作組織,承擔著農產品流通資金融通的重任。日本農協集指導、經濟、金融、保險、醫療等功能為一體,其維持正常運轉的財源主要來自金融及保險。我國應借鑒日本農協成功經驗,加大農產品流通產業鏈上產前、產中與產后各環節,如生產、加工、運輸與銷售等環節的金融支持,為農民提供購買、共濟、技術經營指導等融資服務。
何國平(2007)認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村流通中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銜接的制度安排,政府通過采取措施彌補制度性缺陷和降低制度變遷成本,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戶參與合作組織的積極性。[8]胡愈(2008)認為,我國農村物流金融組織形式嚴重缺失:獨立性的農村物流金融組織空缺,專業化的農村物流金融組織相當缺乏,農村金融機構難以開展物流金融業務。隨著我國農村物流業的日益發展壯大,客觀上要求建立農村物流金融中心,為農村物流建設提供獨立性專業化的金融支持,這不僅是客觀的、現實的,也是科學的。[9]
劉茂松(2009)認為,通過資本的進入,拓展農產品價值鏈的分工,使農業實行現代化、工廠化生產,將“從田間到餐桌”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產前、產中、產后整合為一系列“農產品產業鏈”,形成一體化的“鏈狀經濟”,以縮短農業生產持續的時間,并提高農業生產可調控性[10]。舒歆(2010)認為,我國應發揮農信社在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架構以農信社為中介組織的農產品現代綠色流通體系。農信社應設計適合農產品流通特點的金融產品,充分利用農信社在資金、網點、信息及客戶等方面的優勢,協助政府做好農產品流通體系信息交流平臺建設,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做好客戶信用評價;農產品協議流通模式以全國統一的信息平臺為支撐,將逐步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扁平化、增值服務的多樣化、信息共享的透明化以及資金移動的實時化。[11]
(1) “公司(企業)+農戶”模式。“公司+農戶”模式貿易信貸融資是出于企業與農戶雙方的需求,綠色農業企業與農戶簽約,雙方通過合作,企業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和其他種子、技術、擔保支持,滿足農戶對資金的需求,同時也能滿足企業對原料的需求。
劉軍彥等(2004)提出發展產業投資基金,促進龍頭企業上市、建立“公司+農戶+銀行”模式等方法擴大農戶融資渠道,從而促進“公司+農戶”模式的健康發展;李貞(2006)認為,“公司+農戶”融資模式有:農戶從企業賒購農業生產資料、現金貸款、銷售農產品的預付款等,以解決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難困境[12]。張美珍(2010)認為,龍頭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一方面吸收農業協會或其會員入股,另一方面可建立農業股份合作制產業化經營,減少運行成本。
(2) “訂單十期貨(期權、遠期交易)”模式。以“龍頭企業+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訂單農業在實踐中已顯示出一定的生命力,但其履約率不高。何嗣江(2005)認為,提升訂單農業履約率的關鍵在于訂單農業與衍生品市場的有效連結,即“公司+農戶”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發展在于金融工具創新,以利用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品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風險分散與配置等內在運行機制。[13]孟菲,傅賢治(2007)認為,拓展“龍頭企業+農戶”交易模式,創建新型金融工具,使眾多農戶通過參與衍生品市場交易來規避市場風險。[14]
粱麗娟(2006)認為,通過在期權市場交易期權合約可規避農產品經營者價格風險,實現主銷區農產品市場價格穩定,提高合約的履約率。因此,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讓合作社作為中介組織代表農民利益進入農產品期權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幫助農民利用期權市場規避風險,為農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操作指導。一方面,與農產品購方簽訂期權合約,鎖定農產品價格風險,使農產品生產者安心安排生產;另一方面,在期權市場買賣期權。[15]何蒲明(2009) 認為,“訂單十期貨”模式可以通過期貨市場信息引導農民種地賣糧,而簽約的企業則可以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16]
(3)“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基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從供應鏈角度考量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具有變革性意義(陳曉紅,張建中,2009)[17]。許紅蓮(2009)認為,農產品綠色物流金融運作方式,是由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形成多元化復合式的“1+N”利益主體的“農產品綠色物流合作銀行”模式,它能高效融合綠色資金流、綠色物流、綠色信息流。因此,設計高效、安全、穩定的多元化復合式的農產品物流銀行,發展農產品綠色物流金融,無疑對提高農產品綠色流通業的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18]
胡愈(2009)研究設計農村物流金融的“契約型”、“集成型”、“虛擬型”各運作模式。在此基礎上,科學地借鑒美索布達米的“谷物倉單”(公元前2400年)、沙俄的“谷物抵押”貸款模式(20世紀初),以及朱道立的“融通倉”模式(2000年),提出并構建“地融倉”模式。他指出,農村物流金融“地融倉”模式是農村物流供應鏈金融新范式,它將促進農地、農村金融及物流的有序運營[19]。
洪濤(2010)認為,發展農產品流通供應鏈融資,疏通農產品生產者、供應商、配送中心、零售商及消費者等眾多環節,從而迅速提高流通的效率。這項業務對銀行來說,開辟了新的投資渠道,對廣大的批發市場而言獲得了大量的所需資金,對促進流通的活躍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能夠起到搞活流通,促進消費作用。2010年,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市分行首創“直貸+擔?!钡暮献髂J?,與深圳市農產品擔保公司共同合作,推出“農產品供應鏈融資服務”。[6]
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與建設應充分發揮多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單純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投資建設農產品市場的局面,建立起多元化投資主體的投融資機制,并以股份制的現代企業制度明確各投資主體的權利和責任。胡春曉(2007)認為,構建農業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機制,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和農村社會服務信息化。何嗣江(2005)認為,打造訂單農業與衍生品市場的有效聯結通道,利用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品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風險分散與配置等內在運行機制,從而構建訂單農業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風險分散與配置機制[19]。胡愈,周敏(2008)研究建立農村物流金融多元利益主體的激勵相容機制,使其利益的選擇空間和收益函數趨于一致,這對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建設的金融支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20]張美珍(2010) 認為,龍頭企業與農業協會對接是解決農業產業化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探索,但兩者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依然受到多重風險因素困擾,需引入期權理論,實行組織體制創新,以優化龍頭企業與農業協會的有效對接。
徐瑜青,張云靜(2004) 等研究借鑒日本農協在資金融通中的經驗,發揮我國農協中介的作用,集中農家的大量閑散資金,在組織農業生產資金方面,為農家提供主要資金來源。日本農協常以優惠利率吸引農家存款和發放貸款,相互以低息融資,以促進發展。何蒲明(2009)認為,發展與規范農產品期貨市場,通過“訂單十期貨”模式,引導農民種地賣糧。①培育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中介服務組織。通過“合作組織+農戶”或“公司十合作組織十農戶”的形式,帶領分散的農民進入期貨市場。②鼓勵和支持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經紀人十農戶”的形式,由經紀人代表農戶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16]許紅蓮(2012)為促進農產品綠色物流業發展,創新性地引入農產品物流(動產)質押,研究發展物流銀行業務,以解決物流企業融資難及銀行貸款難等問題。物流銀行是一項將銀行資金與企業物流有機結合的金融創新產品或業務,它能有效地實現物流業與銀行業的“雙贏”[21]。姚長存(2015)研究設計商業銀行為農產品電商服務的模式,包括政府主導型、實體企業主導型、電商企業主導型及微型個體主導農產品電商的金融服務方案。[22]
劉巖(2006)認為,面對激烈的國際化大市場的競爭,需要不斷完善農產品流通融資市場環境。以農產品期貨市場為例:①增加大宗農產品交易品種,擴大期貨市場規模;②培育中介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業;③完善期貨市場,促進農民增收的金融政策;④加大政府對農民市場知識的培訓力度。李良宏(2007)認為,金融機構樹立金融反哺農村的市場經營理念,支持農產品現代化流通業發展,從而全面繁榮和發展農村物流業,帶動農民增收。[23]
謝平,徐忠(2006)[24]、許紅蓮(2007)、胡愈,柳思維(2008)[25]等認為,政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努力構建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政府在財政、信貸、土地、稅收、外貿等方面給予新興的農業產業化企業以政策的傾斜和支持。①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和資金補貼政策,引導大型龍頭企業到農村投資,發展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儲藏、運輸與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②以農戶入股企業的方式,引導企業與農戶合作,使種養殖成為企業的“第一車間”,使農民成為企業的“工人”;③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使政策性銀行設置與貸款投向向中部地區傾斜,建立中部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農民增收機制,提高農業產業化。吳守榮等(2010) 認為,努力營造法律環境,嚴厲打擊游資炒作農產品,提升農產品流通融資效率。①建立與完善農產品流通經紀人買賣行為等中介組織的相關法律,嚴懲農產品經紀人利用大型物流中心囤貨居奇,散布虛假信息行為;②嚴防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經紀人隊伍由掌控實體物流的中間經銷商角色向金融資本操手角色演變,逐步形成實體物流和虛擬金融資本的一體化運作,通過金融資本控制供應量和供應時間,進而掌握農產品定價權的行為。[26]
目前我國對農產品流通的研究較多,尤其對我國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形式創新、模式整合等相關理論較為成熟,但對農產品綠色流通的融資問題研究尚未深入,且大多研究是從單一企業視角研究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的融資問題與對策,尚缺乏農產品綠色流通的線上線下供應鏈融資模式及其績效評價體系,以及農產品綠色流通的融資組織模式創新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事實上,農產品綠色流通的各個環節中都遇到融資困境,尤其是農產品綠色流通企業、農產品的種、養、加工大戶以及廣大農民都普遍感到資金緊缺,金融供給短缺一直都是困擾我國農產品綠色流通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大力發展農產品綠色流通業線上線下O T O“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破解流通產業融資困境,是促進解決農產品綠色流通現代化的突破口,以及打開農村流通經濟發展的“金鑰匙”。
一方面,農產品流通融資模式的創新,是實現農產品現代流通技術的支撐。農產品流通的物流損耗,資金流結算技術與支付方式,信息流準確、有效的信息供給和透明快捷的信息共享,這些已成為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模式轉變中亟須重點解決的難題。農產品現代流通資金支付技術與支付方式的進步創新,將加快農產品流通資金周轉速度并提升其效率。
另一方面,建立現代農產品綠色流通業融資組織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加強農產品綠色流通的網絡供應鏈融資組織管理,是提升農產品現代流通組織增值服務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農產品綠色流通的資金流管理難以與快速發展的農產品現代流通技術、流通快速發展水平相匹配,尤其是農產品現代電子商務領域。農產品綠色流通的融資組織及其模式運行所提供增值服務的多樣化、區域功能的差異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建立線上線下O T O農產品綠色流通融資模式,推進農產品綠色流通產業快速高效運轉,無疑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綠色流通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價值流的協調統一發展。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E B/O L].w w w.g o v.c n,2013.
[2]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通知[E B/O L].w w w.m o f c o m.g o v.c n,2015.
[3]陳文玲.現代流通與農業競爭力[J].中國流通經濟,2007(7):10-12.
[4]胡愈,許紅蓮.現代農產品綠色物流金融的發展及其方向選擇[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5):116-119.
[5]李丹丹.農產品供應鏈需破金融“桎梏”[J].市場周刊(新物流),2009(3):44-45.
[6]柴鳳偉.農產品供應鏈融資的創新之舉[E B/O L].2010/3/25/15:22現代物流報i n f o.s e r v i c e.h c 360.c o m/2010/03/2515221508,2011-2-17.
[7]孫文君.日本的稻米流通資金制度[J].金融研究,2000(6):125-129.
[8]何國平.走向市場:農業流通領域合作組織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9]胡愈,柳思維.現代農村物流金融中心組織形式創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33-37.
[10]劉茂松.論新型工業化的中國特色——農業小部門化時期的中國農業工業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5):97-101.
[11]舒歆.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農信社金融中介組織的構想[J].征信,2010(1):87-88.
[12]李貞.基于貿易信貸的訂單農業發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S 1).
[13]何嗣江.訂單農業發展與金融工具創新[J].金融研究,2005(4):114-121.
[14]孟菲,傅賢治.美日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比較及對中國的借鑒[J].中國農村經濟,2007(S 1):141-146.
[15]粱麗娟.期權交易機制在我國農產品生產與流通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物資學院,2006.
[16]何蒲明.基于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糧食安全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9.
[17]陳曉紅,陳建中.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18]許紅蓮.現代農產品綠色物流金融運作模式設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1):82-86.
[19]胡愈.農村物流金融模式的選擇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2) :37-41.
[20]胡愈,周敏.現代農村物流金融利益主體激勵相容機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3):22-25.
[21]許紅蓮.農產品綠色物流銀行模式的創建與發展——以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11):50-55.
[22]姚長存.商業銀行金融服務農產品電商的方案設計與策略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5(8):13-18.
[23]李良宏.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的金融對策研究[J].經濟師,2007(4):252.
[24]謝平,徐忠.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J].經濟研究,2006(4):106-114.
[25]胡愈,柳思維.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生態環境營造[J].湖南社會科學,2008(1):117-122.
[26]吳守榮,王兢,李東方,等.游資炒作農產品的未來趨勢及對策展望——大蒜價格上漲引發的思考[J].農業展望,2010(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