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16)
“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在自愿基礎上,以共同興趣愛好和追求為紐帶,為滿足自我歸屬需要、交往需要、娛樂需要和成就需要而結成的同輩群體中的非正式群體,是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1]。參加學生社團可以培養學術興趣,發展個性,鍛煉社會實踐和交際能力,豐富課余生活等,促進全面發展。可以說,高校學生社團有著“民間、自由、新銳”的獨特文化品格。但是,由于受高校自身教育管理行政化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社團似乎正在發生變異,其獨特的文化品格正在喪失,出現了“官化”的痕跡。克服高校學生社團“官化”傾向對于提高學生素質,改進高校管理工作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社團的“官化”,即學生社團具有官僚化、行政化等官場的特征,使得原本有著獨特文化品格的學生社團逐漸具有了種種官樣特點,具體表現為社團組織機構行政化、活動模式官樣化和形式化、組織文化的“官化”氣息等,有消極影響。
1.組織機構的泛科層化
組織結構的行政化主要表現在學生社團組織結構越來越層級化和復雜化,即內部運行機制的泛科層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于提出科層制理論,他認為科層制是最適當的人類組織,科層制被認為是當今社會“主導性的組織制度”。[2]高校內部的組織結構是典型的科層制管理模式。在科層制管理模式中權力、地位、職務、職稱和位置等等其結構呈金字塔形。[3]
高校學生社團是群眾性團體,但是科層制仍然是各個高校的社團聯合會對社團的主要管理方式。目前,學生社團已基本改變了以往那種由負責人“一人挑大梁”的局面,形成了新型的“金字塔狀”的管理體系。“會長”、“主席”位于這個體系的塔頂,處于核心位置。在會長負責制的基礎上,將工作細分為宣傳、秘書、組織和外聯等方面,指派專人負責,形成各部門的“部長”。部長再將工作細分給下一級“干事”,最后再由干事最終執行會長的指令,將信息傳達給廣大會員。這樣,從會長到會員共有四個層級,再加上副會長、副部長、會長助理、部長助理等眾多“官職”,就形成了學生社團組織結構的新局面——龐大的“行政體系”。稱呼不僅代表著分工不同、職責不同,同時更意味著在學生干部組織中所處的地位不同。當前這樣的“行政體系”仍在不斷走向復雜,諸如“人力資源部”、“公關部”、“形象推廣部”等許多“新興”部門仍然不斷地在學生社團出現。
2.活動模式官樣化、形式化
大學生是最有創造力、最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體,大學生社團也理應奉行“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學術性和欣賞性共舉”,成為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組織,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社團在豐富同學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推動校園文化全面繁榮方面的特有作用。但當前,社團活動的組織更偏向官樣化、形式化。
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學生社團組織僅僅是被動地作為學校團體工作的助手,按照學校的布置與安排組織一些應時應景的活動,趨近于行政組織按部就班的運行方式。[4]另一方面,部分社團活動存在官樣化的特點。活動以主題高深為榮,以場面浩大、形式花哨為榮,以請高級別的領導和嘉賓出席、追求新聞媒體的報道為榮。許多社團活動在策劃之初并非首先考慮活動本身的意義,而是刻意地去迎合社會或學校目前正在提倡的“主題”;活動舉行時,工作的重點也不是放在努力提升活動內容的品位上,而是將制作邀請函、索要喜賀報等當作了主要環節,真正忽略社團成員與其他同學的實際需求。
3.組織文化的“官化”氣息
學生社團作為一個以共同的興趣和意愿為基礎組建而成的群眾組織,在管理上應該具有“非正式組織”所共有的特點,那就是民主、自由和人性。然而,當前社團干部雖不具有事實上的行政職位,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會長”、“部長”等頭銜對于部分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方面,學生社團淪為學生體驗權力的試驗田。不少學生社團干部極力將自己定位在“官”上,扮相成熟,官話連篇,獨斷專行,官僚氣息十分濃厚,有的甚至出現了學生社團干部挪用社團經費的腐敗現象。另一方面,社團干部主要存在著嚴重的功利主義色彩。部分學生社團干部看作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形式,看作權力大小的標志,看作將來在評優、保研、找工作時的資本;而不是把它當作服務普通同學的機會,鍛煉自己工作與生活能力的實踐崗位。近年來,高校內外對于學生社團行政化、學生干部官僚化的批評屢見不鮮。可以說,“官化”氣息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社團的形象。
高校學生社團是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眾性組織。但當前社團存在的“官化”的傾向不利于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甚至會扭曲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也容易削弱學生社團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1.不利于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
首先,部分學生社團熱衷于追求“轟動”效果,不利于可持續發展。開展活動好跟風、盲目攀比,將“高、大、全”作為了自己的追求,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社團的長期發展和規劃上,忽視社團新老成員的銜接和傳統的承襲,包括社團資料、活動檔案的留存,使社團趨于癱瘓狀態,難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缺少為社團會員需求和利益考慮,降低凝聚力。大學生社團的宗旨是“為會員服務”,會員作為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從社團活動中培養興趣,發揮自己的特長愛好。但很多社團不注重會員活動,很多社團不注重會員活動,在活動策劃階段沒有充分考慮會員需求利益,注重做活動的表面文章。這種盲目求大、求影響力的行為,導致會員對社團失去信心,社團凝聚力低,不僅影響社團成員之間的感情,還嚴重制約社團的發展。
2.削弱學生社團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學生社團的生命力主要從社團活動過程、活動形式、活動影響力及活動成功性中體現出來,沒有高質量的社團活動,社團的活力便無從體現。
一方面,當前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約削弱了學生社團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學校對于學生社團的管理和限制較多,使很多社團活動只限于執行各部門命令,會員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缺少自己鮮明的特色,活動內容干癟、缺乏個性與創造性,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極大地阻礙了社團活動向著它本該有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社團活動開展受到來自學校相關部門的限制和約束,而社團活動的參加沒有強制性,感興趣、有時間的學生可以去參加,學生也沒有把社團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遇到其它事都把其它事情放在首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吸引力大大降低,嚴重削弱了大學生社團活動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受數千年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響,社會上存在著“官本位”的觀念,加上建國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嚴重滯后,使得傳統“官本位”觀念不僅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遺存反而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及高校擴招,高校這座“象牙塔”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也同樣有著“官化”、“行政化”的傾向。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當高校整體上出現行政化傾向時,大學中的學生組織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一些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后,出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滿足,主動尋求得以實現的載體。可以說,高校學生社團中不良“官念”,從本質上來說是中國傳統官本位思想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延伸。
受高校“行政化”的驅使,學校和學生、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還是基本處于一個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被教育的境地。大學生社團作為學生組織的一部分,難免會受到學校行政部門和高校管理體制的控制。當前,學校行政部門從社團成立、機構設置、規章制定、經費管理、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宣傳方式等許多方面,都進行著管制,受到學校相關部門的影響、制約和控制,其基本上實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學生社團在行政化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受到影響,衍生出“官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官化”的學校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大學生社團的自主權受到限制,迫使學生社團“官化”,以求得生存和發展。
當學生社團組織不能很好的承擔自治的職責時,主管部門直接干預就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替代性機制,“保姆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逼的結果。[4]
從當前情況看,學生在學生社團中自治的能力十分欠缺,一方面表現為自治意識的淡薄。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課堂學習成為主要目標和任務,學生較少參與課外活動與課外組織,多數學生并沒有開展社團工作的經驗,進入大學階段,在社團中也難以產生強烈的自治意識。另一方面表現為自治素質的缺乏。當前高校學生基本為“95后”,多數是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環境,加上社會經驗欠缺,不少學生缺乏與他人相處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在社團組織運行中缺乏平等相處、協商共治等方面的能力。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的高等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等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慢慢凸顯出來。在社會大環境下,功利主義的思潮已經或多或少地在高校中得以蔓延。此外,很多學生家長存在著功利主義傾向,學生在社會、家庭環境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難免存在功利主義的思想。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高校學生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為了鍛煉自身綜合素質,為今后就業發展打基礎,學生投身學生社團,積極鍛煉,這也無可厚非,但那些為了在求職中贏得更高的認可而到學生社團中“走個過場”,撈個名分、政治榮譽或者官銜的行為則無疑要被打上功利主義的烙印。功利主義的產生和生長有著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不能對大學生做過多的指責,但是它加速了學生社團的“官化”進程。
學生社團的“官化”傾向與高校德育工作弱化相關,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在建構時期,思維、情感、意志、興趣等方面處在發展時期,可塑性大,在這一關鍵時期,針對學生干部的思想特點,給予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導,對于抑制學生社團的“官化”傾向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加強德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需要在“兩課”為主體的基礎上,將理想信念教育滲透到學生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寓教于知,寓教于樂,提高教育實效性;第二,加強學生的民主法治觀念教育,引導學生社團干部要樹立正確的奉獻與服務意識,堅決消除“官本位”意識,端正為同學服務的態度,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摒棄不良的工作作風;第三,加強與社會、家庭的聯動,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要建立家庭、學校、社區、媒體、政府等多方面構成的通力合作體系,共同支持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杜絕“官本位”的觀念。
高校需要從學生社團的各個方面加強建設,科學引導學生社團脫離行政化的組織結構和官樣化的活動模式的束縛,全面、穩定、健康發展。
首先是建立、健全社團管理制度,加強規范化建設。這是學生社團穩步發展的基礎。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規范社團的行為,保證社團在健康的軌道上成長。其次,加強信息化建設,這是學生社團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新媒體發展迅速,高校必須要把握這一機遇,搭建新媒體的綜合平臺,建設符合學生需求的社團服務體系。再次,分類指導,多元化建設,是學生社團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學生社團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其組織形式、宣傳手段、活動方式都各不相同。高校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余地,鼓勵學生社團擺脫官樣化的活動模式,勇于創新和實踐,建設各具特色的學生社團文化。最后,持續化建設是學生社團不斷提高的保障。學生社團發展要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和提高,就需要克服學生社團骨干官員化的發展傾向,不斷加強黨團建設、不斷加強后備人員梯隊的培養,以充分的潛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規范、完善的內部運行機制是大學生社團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抑制大學生社團“官化”傾向的重要舉措。高校需要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一是可以嘗試“活動項目化”。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引導學生社團改變活動部門化的形式,通過“活動項目化”的形式,采用招標的方式,將每學年的活動由不同的社團、部門共同承擔,改變以往僵化的部門設置。二是“輪流制”代替“終身制”。可以設立彈性的部門結構和職位,去除以往的社團干部任命“終身制”,實行社團干部的輪換制度,讓更多的有熱情、渴望鍛煉的同學也能夠參與,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鍛煉與展示才華的機會,不斷地培養出更多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學生干部,從而更好地更激發學生社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防止和避免社團干部因長期在崗而產生惰性和特權心理。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和考核監督機制。建立多維度的激勵機制;開展日常考評、定期考評、針對性考評及分類多樣性考評等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樹立先進典型,優秀的社團干部予以獎勵,及時撤換不合格的社團干部。
社團文化是社團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也是維系社團發展的根本所在。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引導學生社團文化建設,重視社團共同價值觀的凝練。首先,重點扶植有較大影響的優秀學生社團,發揮他們的導向作用,帶動其他社團加強自身建設,探索自身特色活動,精品活動,從而逐漸形成社團品牌文化。其次,學生社團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準確社團定位,明確社團發展方向和目標,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淀社團文化。最后,社團成員需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造性,以新媒體為平臺,以特色活動為載體,逐步建立廣大會員認同社團文化,增強社團凝聚力,產生歸屬感、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1]胡元林,王濤.高校學生社團社會化功能透析[J].教育與職業,2005(9):32-34.
[2]彼得·布勞,馬歇爾·梅耶著.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1:8.
[3]徐曉蕾.高校學生干部“官僚化”傾向的剖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4]施技文.大學生社團組織行政化傾向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