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花,薛平智
(西安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新一輪的全球性科技革命和創新浪潮催生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一國或地區實現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先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美國推出“能源新政”,正推動一場以新能源為主導的產業革命;歐盟強調“綠化”的創新和投資,將低碳產業列為新興產業的重點;日本特別重視對以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的扶持;韓國將低碳與綠色發展作為重要主題,綜合推進新興產業發展。我國在2010年9月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從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確定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明確了重點培育和發展方向;隨后我國各地紛紛出臺有關貫徹落實該《決定》的意見、通知或其他政策文件,確定各地發展重點,出臺發展策略,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11年一些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幅均在20%以上,并形成了一批上千億元規模的產業集群,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智力、技術的密集區域,離不開知識產權的支撐,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布局將決定一國或地區在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中的位置。2012年,為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我國推出《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2013年又推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計劃》,這些政策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能力的提高以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才剛剛起步,自主創新能力還嚴重不足,關鍵領域知識產權發展和保護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面對各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知識產權和產業發展布局的競爭態勢,如何運用知識產權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當前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研究進行了回顧梳理,以為推進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及實踐對策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知識產權能力一詞由原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王景川2002年首先提出,在2008年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里進一步明確了其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意義及其戰略地位,該概念由此為理論界重視并逐步成為研究熱點。目前對知識產權能力的理論研究正從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知識產權能力評價、知識產權能力構建、知識產權能力對策等各角度全面展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研究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研究目前理論界還鮮有涉入,但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研究卻很豐富。雖然知識產權能力目前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對該名詞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準確的界定,但研究普遍認為知識產權能力是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的綜合能力。國外學者對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的研究更多的與核心能力、知識資源等要素緊密相連,并認為這才是企業最終形成競爭優勢的關鍵。Prabuddha Ganguli(2000)[1]從技術創新角度、ErikA.Borg(2001)[2]從市場拓展角度研究了知識產權與企業核心能力的關系,結論是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是企業核心能力評價中非常關鍵的指標。還有學者如Teece(2000)[3]從企業知識資產的管理戰略角度、Rivette、Kline(2000)[4]從專利的戰略管理和有效運用角度、Aoki、Schiff(2008)[5]從專利聯盟的角度研究都認為,知識產權要作為參與競爭的核心資源,必須要與企業知識管理、經營戰略相匹配,具有創造、運用、保護和組織知識產權的能力,這才能贏得創新所得、獲得競爭優勢。而我國學者對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的研究則更注重從構成要素以及資源整合的角度出發,內容更為具體。郭秋海(2007)[6]提出,知識產權能力是指組織對界定為知識產權范疇的智力成果,有效控制、保護、運用并加以整合的能力,為組織所擁有,能為組織帶來利益。姜楠、朱國華(2011)[7]進一步對該概念做了拓展,認為知識產權能力是組織內部對知識、技能、資本的集合,是以知識產品的創造、知識產權的確權為核心,圍繞知識產權轉移、運用過程而形成的,在組織控制下的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等綜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和體現。李偉、謝雪凱(2010)[8]首次系統地討論了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和外延,認為在區分資源和能力的基礎上,對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應界定為依據內外部環境形成的創造知識產權、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和管理知識產權,并將知識產權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整合的一種累積性知識,外延上應重視知識產權能力在企業能力構成中的作用,實際上知識產權能力已經成為企業能力的一種構成要素。由此可見,對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研究國內外學者都正從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四維度出發,由縱橫兩方面做深入的探討,這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必須注意,知識產權的巨大價值源于智力創造,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智力創造能力與知識資源積累又直接決定著其核心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優勢,所以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內涵的研究必須聯系知識產權能力的構成,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從智力創造能力、知識資源整合能力、核心能力等要素出發對其全面、科學的界定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2009年在由我國政府主導確立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會議過程中提出的,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在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rschman)(1991)[9]將處在投入——產出關系中關聯最密切的經濟體系稱為“戰略部門”;劍橋學者赫費南(Heffeman)等(2008)[10]認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而當新興產業上升到國家(或地區)的戰略層面,即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現有的文獻看,2010年以前,我國學者側重研究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2010年后將重點落在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上,正從其內涵、分類、標準、培育模式、產業集群等各個角度進行研究、論證和細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靈魂”是創新,所以自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 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以來,知識產權、智力資源即與創新就緊密聯系起來。普遍研究認為,知識產權激勵、保護并加速創新,而創新推動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雖然是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但在我國還是一個新命題,等待學術界破題出新。而且我國已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命題進行了探討,目的是從知識產權角度探索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由CNKI檢索的文獻看,涉及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學術論文還不到10篇。雖然文獻較少,但還是為我國打通知識產權之關、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內容主要體現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管理能力、保護能力和運用能力,目前有些學者已由單一能力為觸角嘗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進行初探。肖延高、李仕明(2008)[11]從知識產權的創造能力和管理能力角度對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其知識產權管理策略進行了分析,得出四點結論:一是在不同的競爭環境下,知識產權在促進技術后來者創新能力提升和企業績效提高方面的價值是不同的;二是技術后來者的知識產權表現為以實用新型專利和技術秘密為核心的知識產權組合;三是在創新的不同階段,技術后來者的知識產權能力各不相同,管理重點也存在較大差異;四是由于知識產權制度特別是專利制度的地域性和時效性特征,后來者有機會掌握核心技術并獲得知識產權保護,從而獲得持續競爭優勢。郭淑娟、常京萍(2012)[12]從知識產權的運用能力角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運作及其政策配置做了研究,指出突破傳統實物抵押模式的知識產權質押是一種創新的適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融資方式,進一步分析論證了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可行性、融資模式選擇及其運作流程,并提出了相關的立法和政策建議。魏國平、黃亦鵬和李華軍(2013)[13]從知識產權管理能力的角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戰略進行了研究,提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為軸線、以技術創新為導向和以知識產權運作為目標的“技術、市場和知識產權”三位一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戰略要得到充分實施,必須要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法律和政策體系、運行機制和外部的市場環境。
除上述知識產權四大能力外,有些學者還從服務能力出發探索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建設。毛金生、程文婷(2011)[14]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政策進行了探索,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知識產權布局將決定一國未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中的位置,正確的知識產權政策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挑戰和壓力并存,要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技術路線的預測和專利分析工作,嘗試對相關產業的專利申請采取特別審查措施,制定有產業針對性的知識產權政策,大力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提升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從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吳賢德、陳集春(2011)[15]以“泉州模式”為例,通過分析當前泉州市知識產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對政府與企業如何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出建議。昝東海(2012)[16]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金融支持的角度,指出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科技金融支持,以期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產權化、市場化和產業化進程。金江軍(2012)[17]探索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的建設策略,指出構建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迫切需要,分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然后從政策、技術、人才、市場四個方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知識產權競爭力的高低直接體現著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的好壞,所以提到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必然會涉及到對知識產權競爭力的測度、評價及其方法的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評價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不同學者對此問題涉入的角度不同,選擇的方法也各異。蕭延高、翁治林和唐麗娜(2010)[18]基于對75個四川IT企業調查問卷數據的挖掘,運用多元統計和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IT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力與績效的相關關系及其影響因素,認為IT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力對績效具有顯著的貢獻,同時,企業規模和競爭力的來源對兩者的相關關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陳燕娟、方紅(2012)[19]從育種角度,運用層次分析法,從知識產權創新、管理、運營和保護4個層面構建了“4層面-17指標-48子指標”的種子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對14家雜交水稻種子出口企業知識產權創新、管理、運營和保護的單項能力以及綜合能力進行測評排序,結果認為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強,但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參差不齊,運營能力普遍不足。趙喜倉、楊星(2013)[20]運用單項指標從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4個方面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總體水平進行評價,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可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評價方面,我國學者還正在起步探索中。需要注意的是,對知識產權能力的評價研究成果已比較豐富,這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評價提供很好的借鑒。如施學哲、楊晨(2010)[21]運用耦合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評分法,從知識產權競爭基礎、競爭潛力、競爭實力三個層次出發設置了“3層面-17主因素-47子因素”的區域知識產權競爭力指標體系;李偉、陳青藍(2011)[22]依據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理論,確立了影響企業專利能力的專利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四個主要因素,運用Delphi法和層次分析法,提出一套基于知識產權能力的“4要素-9層面-29指標”企業專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常林朝、戶海瀟(2011)[23]運用層次分析法,從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及落實、知識產權培訓及信息利用、知識產權存量和增量、知識產權運營與效益四層次出發,設計構建了“4準則層-23主指標-42子指標”的企業知識產權優勢評價指標體系等等。這些知識產權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及方法的選擇運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決策提供了依據,也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評價拓展了研究思路。
現有的文獻研究表明,知識產權能力的研究逐漸成為知識產權研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研究奠定了豐厚的理論基礎。我國學者也認識到知識產權能力全面發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并將知識產權發展作為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在此基礎上已嘗試探討并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但總的來說研究還很弱,表現在:第一,研究角度散,大部分研究選擇開發、保護、運用、管理或服務一個角度單獨展開,涉入層面分割,還遠未形成完整系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研究體系。第二,描述性研究的多,缺乏從定量和實證角度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剖析。第三,研究文獻少,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內涵、內容構建、能力評價、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知識產權能力互動機理、發展對策等系統研究較少,也缺少在知識產權能力對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方面的研究。
盡管目前對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理論研究非常有限,但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等的推進,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將會成為又一個研究熱點,而且研究的重點將落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進行完整的、系統的理論研究。我國學者對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力問題的研究現在已經相當的重視,并已探索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思路和觀點,但缺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專門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知識產權能力如何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何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能力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如何構建、有哪些措施和策略等等,這都需要進一步做探索性研究。
第二,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量化測度研究。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定量分析研究還很弱。從實際應用的角度看,只有系統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進行量化研究,才能確定知識產權能力對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和途徑,進而才能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對知識產權能力的相關理論如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從國際創新趨向和產業發展方向看,如何運用知識產權能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應該成為今后的研究重點方向,應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的規劃研究,以及如何通過知識產權能力建設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實踐問題的對策研究。
[1]PrabuddhaGangul,I“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MotheringInnovations to Market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0(22):43-52.
[2]ErikA.Borg,Knowledge,InformationandIntellectualProperty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1(21):515-524.
[3]David Teece.Strategies for Managing KnowledgeAssets:the Role of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ntext[J].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35-54.
[4]Rivette,Kevin G.,Kline,David.Discovering New Valu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J].HarvardBusiness Review,2000(12):54-66.
[5]Aoki R.,Schiff A.Promoting Acces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 Pools,Copyright Collectives,and Clearinghouses.R&D Management,2008,38(2):189-204.
[6]郭秋海.我國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J].科技法律,2007(5):85-88.
[7]姜楠,朱國華.加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10):48-50.
[8]李偉,謝雪凱.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的內涵和外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155-158.
[9]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10]Hef feman p.,R.Phaal.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R].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8.
[11]肖延高,李仕明.面向自主創新的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知識產權能力發展策略[J].技術經濟,2008(1):63-68.
[12]郭淑娟,常京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運作及其政策配置[J].中國科技論壇,2012(1):120-125.
[13]魏國平,黃亦鵬,李華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64-167.
[14]毛金生,程文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政策初探[J].知識產權,2011(9):63-69.
[15]吳賢德,陳集春.泉州知識產權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J].海峽科學,2011(12):47-49.
[16]昝東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的金融支持[J].重慶社會科學,2012(8):73-78.
[17]金江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30):198-215.
[18]蕭延高,翁治林,唐麗娜.企業知識產權能力與績效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四川IT企業的經驗數據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0(3):6-9.
[19]陳燕娟,方紅.種子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1):118-123.
[20]趙喜倉,楊星.基于單項指標的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能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51-154.
[21]施學哲,楊晨.區域知識產權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的探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0(12):80-86.
[22]李偉,陳青藍.基于知識產權能力的企業專利綜合評價指標體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146-154.
[23]常林朝,戶海瀟.基于AHP的企業知識產權優勢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4):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