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凱
(山西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導致對煤炭資源的需求急劇下降,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炭價格大幅度降低,山西煤炭集團經營狀況隨之惡化,經濟效益不斷下降,山西省的經濟也陷入困境。因此,如何推動山西經濟轉型發展,促使全省經濟擺脫困境已成為全省人民關注的首要問題。然而煤炭產業是山西省的支柱產業,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就是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為此,本文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即以財務公司為切入點,研究財務公司對山西煤炭集團轉型發展的作用,以期在推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理論發展的同時,為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從市場需求來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雖然發達經濟體在經歷了深度調整之后,逐步趨于穩定,出現好轉跡象,但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全面放緩、結構調整陷入困境,中國在經歷了四萬億投資拉動的強勁復蘇之后,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時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總體而言,近幾年來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而艱難,導致對煤炭資源的需求萎縮,市場持續低迷,煤炭價格大幅度下降,山西煤炭集團經營狀況隨之惡化,經濟效益不斷下降。
從市場供給來看,進口煤炭資源大量涌入,而且由于國外開采條件好、開采技術水平高、管理精細,即使加上運費也比國內同等級的煤價格水平低,這樣進一步惡化了市場競爭形勢,加大了煤炭銷售的難度,山西煤炭集團積壓庫存規模逐年增長。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新能源產業的投入,預計到2020年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將達到3萬億元,從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的供給無疑將會替代部分煤炭能源,給煤炭集團帶來巨大沖擊。另外,國家近10年新勘探發現山西省的煤炭儲量遠遠低于新疆、內蒙,由于大規模開發導致山西省部分地區出現煤炭資源枯竭,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煤炭集團未來發展的潛力。
從經濟發展模式來看,十二五以來低碳經濟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為特征,以低碳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以及發展觀的改變為核心,促進能源高效、潔凈的開發與使用。然而目前,山西煤炭集團長期以來沿用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采用大規模、高強度的開采模式,單位產量能耗高且排放高,這不但造成了煤炭資源的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因此,山西煤炭集團必須轉變發展模式,實現高碳資源低碳化發展,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
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以及低碳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使得山西省煤炭集團轉型發展成為必然。值得關注的是伴隨著煤炭集團的發展壯大,2007年以來五大煤炭集團相繼組建了非銀行金融機構——財務公司。集團財務公司的建立,實現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直接融合,為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與動力。
產融結合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以股權關系為紐帶,通過參股、控股以及人事參與等方式實現的結合,是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追求多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產融結合過程中,一方面使產業資本獲得了持續、穩定并且成本低廉的資本和資金,從而實現了規模擴張和增加利潤的目的,另一方面使金融資本在兼顧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情況下實現了價值增值以及資本支配權的擴大。因此,產融結合實現了兩類資本的優勢互補,兩者的理性結合是企業和金融機構快速發展的最佳途徑。
煤炭集團財務公司的組建實現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在集團內部的直接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煤炭集團的資本構成,實現了資本結構的轉型,打通了煤炭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通道。一方面通過財務公司專業化、創新型的金融服務手段以及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激活了煤炭集團內部沉淀的資金,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與此同時也降低了集團對外部資金的依賴,另一方面憑借與煤炭集團的天然聯系,減少了財務公司金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金融資本運作的風險。在相互增進的同時實現了信息共享,產生了協同效應,增強了煤炭集團的綜合競爭實力,促使煤炭集團逐步轉型為兼具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屬性的企業聯合體。
企業一般以盈利為目的,企業的盈利創造過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緊密聯系的價值增值活動構成的,主要包括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銷售、交貨以及支撐性服務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鏈狀結構,即價值鏈。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價值鏈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實力就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價值鏈不斷整合與延伸的過程。企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整合,在改變企業產業鏈的同時推進了企業內部產業結構的改變,實現了企業的轉型發展。
煤炭集團財務公司的組建使煤炭集團在原有的煤炭產業鏈的基礎上延伸出了金融鏈環節,依據價值鏈理論,構成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利潤,財務公司的組建為煤炭集團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務,把分散在各個成員單位內部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內部資金鏈,并且加強對資金鏈的整合,實現資金鏈的集中管理、統一經營,充分發揮內部資金價值鏈的效用,提高集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從而提升煤炭集團的經營績效,同時財務公司的金融業務的發展,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價值鏈的延伸,實現了煤炭集團價值鏈的延伸,帶動了產業鏈的轉型,改變了集團內部的產業結構,推動了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
所謂兼并重組指的是兩個以上企業通過相互參股、公司合并等形式進行的企業改組、整合,以實現企業的變型,從而優化企業的資產結構、負債結構以及內部資源配置結構,整體上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既是集團的子公司,立足于集團公司,又是獨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涉足金融市場。其隸屬于煤炭集團,意味著財務公司更能深入地了解集團的經營狀況,集團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作為專業化的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擁有專業化的金融人才,具有專業金融知識,從而能利用專業化的金融服務為集團公司的重組、并購提供信息,進行可行性調研,設計操作方案,促進煤炭集團內部資源的整合,優化內部資源配置結構,從而推動內部產能結構的轉型、產品結構的轉型,根本上實現集團的變型與轉型。
與全國相比,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建立較晚,起始于2007年,當年8月潞安集團重組了耀華玻璃下屬的財務公司,此后,陽煤集團收購了四通財務公司,晉煤集團重組了東北輸變電財務公司。直到2009年12月山西焦煤集團經銀監會批準成立了自己的財務公司,這是第一家山西煤炭企業集團自己籌建的財務公司。2013年2月大同煤礦集團也合資組建了自己的財務公司。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資金實力較強,本著審慎經營的原則,運行狀況穩健,在煤炭集團轉型發展中的作用逐步顯現出來。
財務公司在山西煤炭集團轉型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是集團內部資金鏈的整合,同時資金集中也是財務公司立足之本。基于此,山西煤炭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自建立之初,就積極探索資金集中的渠道與方式,逐步建立了資金集中管理的平臺,資金歸集率逐步提高,推進了內部資金鏈的整合與集中管理,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11年山西煤炭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資金歸集率
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通過與成員單位及其開戶銀行多層次、多方位的溝通,采用先煤炭后非煤,先本地后異地的方案,初步實現了公司銀行賬戶跨地區、分產業的集中管理,截止2011年末,集團公司所屬的各級單位中,符合上線條件的單位有174個,已在財務公司開立結算賬戶的有161個,實現歸集監管的成員單位有155個,資金歸集率達到85%,資金集中效率較高;為了提高資金集中的速度,潞安集團財務公司出臺了《潞安集團資金集中管理辦法》,又下發了《潞安集團資金歸集度抵押考核辦法》,并積極加強與成員單位的溝通與聯系,年末的資金歸集率為60.8%;自組建以來,焦煤集團的財務公司就積極加強與山西焦化、西山煤電等成員單位關于資金歸集政策的交流,共同向監管部門爭取支持與理解,資金歸集進展順利,2011年年末山西焦煤集團273家成員單位中上線的有172家,在公司開戶有188個,維護直聯商業銀行賬戶的有374個,資金集中率為60.43%;2011年晉煤集團的財務公司在對成員單位的賬戶和資金等情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主動聯系成員單位,穩妥推進資金歸集,截止年末,共有98家成員單位在公司上線,其中85家成員單位實現完全上線運行,資金歸集率為45.79%。以上分析表明,盡管山西煤炭企業集團的財務公司起步較晚,但積極借鑒國內、外財務公司發展的經驗,已初步建立了資金集中管理的平臺,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內部資金鏈,并穩步推進資金鏈的整合與統一經營管理,從而推進了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
盡管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資金歸集程度較高,但是集中起來的資金使用效率很低。通常用來衡量資金使用狀況,反映資金效率的存貸比率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情況。存貸比率就是貸款總額與存款總額之比,該指標反映籌集到的存款有多大比重用于發放貸款,截止2011年末,晉煤集團財務公司存款余額為594 434萬元、貸款余額為415 500萬元,存貸比率為69.9%,潞安集團財務公司存款余額906 974萬元、貸款余額408 930萬元,存貸比率為45.09%;山西焦煤集團財務公司存款余額751 748萬元、貸款余額232 500萬元,存貸比率為32.96%;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存款余額854 284萬元、貸款余額208 100萬元,存貸比率為24.36%。以上數據說明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效率都很低,資金利用率偏低,同時也表明集團內部資金鏈的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低,金融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鏈的轉型與發展,影響了財務公司對煤炭集團轉型發展的作用。
財務公司作為煤炭集團金融價值鏈環節立足于集團,憑借集團公司強大的資金實力,除了陽泉煤業集團的財務公司注冊資本為5億元以外,其他3家財務公司的注冊資本均為10億元,在全國同行業中屬于規模較大的。
強大的資本實力為財務公司的業務開展提供了有利的資金支持,如前所說集團財務公司與集團成員公司的天然聯系,降低了財務公司的運行成本,因此,財務公司經營狀況良好,金融價值鏈在煤炭集團轉型中的作用不斷延伸。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2011年潞安集團財務公司、晉煤集團財務公司、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以及山西焦煤集團財務公司分別實現利潤17 910萬元、13 667萬元、7 693萬元以及6 691萬元。與此同時,高利潤帶來公司的高收益,2011年潞安集團財務公司、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晉煤集團財務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是15.45%、10.34%、9.75%,在同行業中也排在前50%。只有山西焦煤集團財務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僅為6.37%。但是,總體而言,平穩的運行狀態,良好的經營狀況,表明財務公司逐步成為山西煤炭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價值鏈的延伸推進了集團產業鏈的轉型,改變了內部的產業結構,推動了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與發展。

表2 2011年山西煤炭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經營狀況
盡管強大的資金實力為業務開展提供了支撐,但是,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開展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結算業務、票據業務以及存貸款業務,至于申請發行財務公司債券、承銷成員單位的企業債券、對金融機構進行股權投資、投資有價證券、為成員單位產品提供買方信貸及融資租賃等資本運作業務均未開展。由此可見,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業務范圍狹窄,業務種類單一,這不但縮減了財務公司的獲利能力,妨礙了金融價值鏈的作用,而且限制了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
財務公司屬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然而金融行業本質上就是高風險行業,再加上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資金主要來源于集團內部,資金的集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風險的集中,因此,金融風險的防范與穩健經營,是財務公司推動煤炭集團轉型發展的前提條件。基于此,山西煤炭企業集團的財務公司自成立以來就遵循穩健經營的原則,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2011年山西煤炭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風險控制狀況
截止2011年底,潞安集團財務公司、山西焦煤集團財務公司、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以及晉煤集團財務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分別是28.15%、36.52%、26.54%和24.95%,均高于銀監會的要求,表明這些財務公司資本金充足,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強。為了保證財務公司有足夠的資金滿足集團成員的流動性需求,銀監會要求財務公司的流動比率不得低于25%。潞安集團財務公司、山西焦煤集團財務公司、陽泉煤業集團財務公司以及晉煤集團財務公司的流動性比率分別是83.36%、35.46%、70.09%和37.63%,遠遠高于監管要求,意味著這些財務公司都能夠有效地防范流動性風險。由于起步較晚,山西省煤炭集團財務公司的大部分業務都是傳統業務,除了潞安集團財務公司開展了投資業務外,其余三家均未開展投資業務。就潞安集團財務公司的業務而言,投資業務的規模僅為14 742萬元,占資本總額的比重不足15%,低于監管要求,投資風險也在可控的范圍內。由于財務公司是依附于煤炭企業集團建立的,憑借財務公司與借款企業之間密切的人際關系和資本紐帶,財務公司能夠比較容易地了解借款企業的經營狀況并及時掌握企業的發展變化狀況,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少了貸款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提高了貸款的質量。截止2011年末,上述四家財務公司的貸款未發生逾期和欠息現象,不良貸款率為0,信貸風險得以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山西煤炭集團的四家財務公司本著“依托集團、服務集團、規范管理、審慎經營”的原則,從戰略層面、業務層面和操作層面采取措施,從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進而為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奠定基礎。
盡管財務公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充分發揮財務公司對煤炭集團轉型發展的作用,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應立足資金管理業務,逐步完善傳統金融業務,謹慎推進投資銀行業務,從而全面推進山西煤炭集團的轉型發展。
就目前而言,由于山西煤炭集團的財務公司普遍存在內部資金鏈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導致資金利用率低的問題,一定程度束縛了金融業務的開展,阻礙了金融價值鏈的延伸,產業鏈的轉型。因此,短期內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應繼續采用司庫型的發展模式,在現有的網絡結算和票據服務系統的基礎上,依據集團公司結算業務和票據業務的特點,繼續完善系統功能。一方面繼續加強與商業銀行的合作,擴建網上結算系統,實現財務公司的網上金融與銀行匯劃系統的對接;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展網絡結算系統的功能,以現有的信息和結算功能為依托,增強網絡預算管理功能,開發網上委托存款、貸款的功能,進而實現集團融資實時監控的功能。這樣首先完善了財務公司資金集中管理平臺,促進集團內資金的有效歸集和監控,從而形成內部穩定的資金鏈,并按照集團的發展戰略,集中統一管理和配置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有效地調劑資金余缺,合理引導資金的流向、流量及流速,從根本上改善煤炭集團的資金結構、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進而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與此同時,使財務公司的網絡結算系統成為煤炭集團現金流管理、預算管理、以及授信集中管理等其他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從而為煤炭集團提供全方位的資金管理服務,促進資金鏈的整合優化,推進集團價值鏈的延伸,產業鏈的轉型。
從中期來看,伴隨著山西煤炭企業集團不斷的發展壯大,集團內部成員單位的發展模式以及成員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方式將產生深刻的變化,金融需求也將全面提升,變得更加復雜化、多元化。為此,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應在做好現有的結算業務和存貸款業務的基礎上,拓展業務范圍,開發創新型的資本運作業務,從而為集團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首先,拓展外匯資產管理業務、債券承銷業務、有價證券投資等諸多業務,從而全面提升財務公司為集團服務的能力,拓展集團的投融資渠道,優化集團資金的運作。其次,開展全方位中介咨詢服務。在企業資產重組、并購、項目融資等等資本運作項目中,為企業集團提供多方面的信息,進行可行性研究并設計操作方案,以支持集團戰略轉型發展。最后,加強與銀行、證券以及保險的合作,增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聯系,提高市場駕馭能力,在提高財務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同時,有效整合集團的外部金融資源,從而為集團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從長期來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作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的產物,雖然立足于企業集團,但又是獨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這種兼具產業和金融的屬性,必然推動財務公司從集團內部延伸到外部金融市場中去。因此,山西煤炭集團財務公司未來終將憑借現有的市場和客戶優勢,以資本和業務為紐帶,以專業化服務為核心,逐步構建金融控股體系,廣泛深入地參與金融市場的競爭,日趨發展成為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主體之一,從而使山西煤炭集團轉型為兼具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屬性的企業聯合體。
[1]賀湘,楊雪.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產融結合的有效路徑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3):67-70.
[2]楊棉之,孫健,盧闖.企業集團內部資本市場的存在性和效率性[J].會計研究,2011(4):50-56.
[3]郭東方.對拓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功能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4):220-221.
[4]馮麗霞,肖一婷.內部資本市場超額價值創造研究——基于資源基礎理論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8(4):41-46.
[5]張保龍.財務公司發展模式的中外比較與借鑒[J].會計之友,2009(4):74-76.
[6]李宋紅.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的發展對策[J].西部財會,2013(3):41-43.
[7]聶俊.財務公司在企業集團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金融,2009(11):36-38.
[8]Karen E.Dynan,Kathleen W.Johnson,Survey of Finance Company.Federal Reserve Bulletin,20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