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群
進一步明確相關財產權利的法律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目前,全國各地正在著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有條件的產權交易機構也在積極提升市場化功能,拓展農村產權交易的服務領域。
農村土地是農民的資源性資產,也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必須進一步明確相關財產權利的法律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規定,農村土地依法屬于集體所有,實行承包經營制度。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發包,采取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戶承包經營。農村土地發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是獲取土地承包權利的資格條件。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并取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而集體所有不能與共同共有混為一談。農村土地所有權屬于集體所有,集體成員既不能將其分割為個人所有,也不能由個人按份額直接分享財產權利。共同共有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權利主體對某項財產共同享有所有權,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并有權要求分割共有財產。
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享有的依附于土地并由土地集體所有而派生出來的財產權利。這一財產權利在適用物權法的調整規范中,歸屬于用益物權。農戶或農民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由其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以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用益物權,在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財產權利關系框架下,依法可以多種方式流轉,這是農民行使財產權利并實現經濟收益的自主行為。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應當遵循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不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不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轉中,受讓方須有農業經營能力;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的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要有利于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出租,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自己承包期內承包的土地轉交或租賃給他人耕種,收取轉包費或租金的行為。轉包、出租,并不改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主體,與發包人的承包關系也沒有發生變化。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轉讓,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其擁有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換或轉移給他人,取得互換人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或受讓人的交易價款的行為。
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是農戶以入股形式從事農業合作生產經營,按股份分配收益的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為承包人自愿采取的合作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對原有的土地承包關系及其承包經營權利的行使不會有變動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