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楊
地方媒體如何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
□ 曾 楊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影響范圍廣且影響持續時間較長,事發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從而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如今,全媒體時代實現了各種傳播介質的交互傳播,信息傳播迅捷,早已改變了以往幾家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傳播格局。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如果政府部門沒有和媒體通力合作,向公眾有效及時地傳播事件信息,滿足受眾的信息“饑渴”,那么錯誤和負面的輿論就有可能形成巨大的“輿論螺旋”,社會上的流言甚至謠言可能就會通過各種渠道漫天散布,從而混淆視聽,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甚至還會引發盲動、騷亂、暴亂等社會負面行為。
因而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在突發事件不斷推進時,政府、傳媒、公眾,這三個大眾傳播系統的重要角色,應該構建起暢通的信息交流平臺,在這當中媒體應該成為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橋梁。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應該在第一時間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在吸引受眾注意力的同時掌握報道的主動權,從而在接下來的新聞傳播流程中,能夠通過設置輿論焦點,引導輿論走向。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既能實現公共事件傳播中的信息對稱,保持社會正常運轉,還能在報道過程中塑造政府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的良好形象,并在凝聚人心、激勵斗志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增進團結和諧。
突發事件是一塊“試金石”,它不僅檢驗著媒體對新聞的掌控能力和報道能力,同樣也考驗著地方政府部門對于信息發布的應急協調能力。然而,筆者在多年的媒體從業中發現,約束過多、反應滯后、專業限制等等,成為了地方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三大難點:
(一)不確定因素過多,報道的第一時間不好把握
突發事件往往包涵著負面信息,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媒體特別是地方媒體在進行采編報道時所受的約束較多。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初期,事件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有多大?報道所產生的傳播效果難以把握,往往使新聞管理部門和大眾傳媒陷入兩難境地。報還是不報,什么時候報?報多少?如何報?報道后會否影響事件的走向?報道的效果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些往往需要政府部門和媒體主管部門反復斟酌。因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媒體環境更多地強調要慎重對待突發事件報道,在突發事件的初期,對待報道的態度往往是能捂就捂,能壓就壓,能不報道就不報道。但是這樣一來就錯過了最佳報道時間,社會傳播學強調“時效是新聞的生命”,對于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輿論導向更是如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如果失語缺位,或者缺乏足夠的輿論引導,反而會給其它謠言和流言讓出了傳播的空間,給了他們發酵的機會,從而錯失了對事件的話語主導權。
(二)媒體人受專業限制,輿論引導難度加大
突發事件具有突然性,而參與報道的記者受專業限制,往往無法明確判斷事件的性質和走向。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就會存在一定“風險”,要么無法在前期進行明確的輿論引導,要么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三)媒體的應急機制缺失,反應滯后
在現有的新聞環境及采訪制度下,地方媒體在掌握信息來源上缺乏主動性,與政府部門的良性互動較少,溝通機制的搭建不夠靈活。目前很多地方媒體,信息來源有幾種:一是建立跑線記者制度,由記者與跑線單位建立聯系,有事件發生時由跑線單位通知跑線記者;二是新聞報料制度,由市民或固定的通訊員提供采訪線索;三是從其它媒介上獲取信息,如政府部門的官網、官微,當地的網絡論壇,其它的媒體等。這樣的信息來源,導致了地方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有著很大局限性。如果政府部門不主動聯系媒體,那媒體即便從其它途徑了解到相關信息,也得經過逐級匯報、信息核對、對方答復等流程,在這過程中只能被動等待,媒體難以介入突發事件現場,難以獲取權威真實信息,往往錯失報道的最佳時機。但如果本地媒體無法滿足本地受眾需求,受眾就會轉向省級、中央級媒體。當國內媒體不能及時全面地滿足受眾需要,受眾就會轉而求之于國外媒體。如果我們不主動,就會導致輿論的失控和本地媒體的失信,甚至導致當地政府的信任危機的產生。
以廣東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疑似病例的新聞報道為例,根據筆者的查閱,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是在2015年5月28日17點36分在官網發布了《我省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疑似病例》的通知,隨后被多家國內媒體進行轉載。其中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當晚17點47分的《新聞直播間》欄目便以主持人口播的形式播發了《廣東:出現首例疑似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的報道。南方衛視的《衛視新聞坊》欄目也在當晚18點左右以主持人口播形式播發了《我省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疑似病例》的報道。人民網是在5月28日的18點09分發出了《廣東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疑似病例》的報道,《南方日報》則是當晚18點20分發出了《惠州現首例輸入性MERS疑似病例 為1名韓國人》的報道,新華網則是18點57分發布了《廣東出現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疑似病例》報道(以上時間為事后查證所得,或與實際發布時間有所出入)。幾乎所有的媒體報道都是全文轉載了廣東省衛生計生委發布的消息。但是,當筆者在對境外媒體的報道進行查閱時卻發現,大部分的境外媒體對此事的報道時間要早出許多。如香港的TVB無線新聞早在當天上午的10點多,就以《南韓再多兩人確診新沙
士 增至七宗感染個案》為題,報道了一名南韓新沙士密切接觸者周二經香港進入中國的新聞。鳳凰衛視資訊臺也在當天即5月28日上午10點22分播出了《韓國中東呼吸綜合癥患者接觸者出境前往中國》的資訊。再來反觀出現中東呼吸綜合征疑性病例的所在地媒體,發布的新聞報道最為滯后,如《惠州日報》是在5月29日才出現相關報道,惠州電視臺則是在次日晚間18點15分的節目才給予報道的。
早在200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就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新聞輿論的重要作用,善于通過新聞宣傳推動實際工作,熱情支持新聞媒體采訪報道,正確對待輿論監督,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對于如何打好突發事件的新聞戰役,政府和媒體應共同應對,提高技巧。
(一)第一時間關注跟進 及時發布新聞信息
重大突發事件的瞬間性和強烈性,要求地方媒體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地方媒體要建立與政府部門的有效溝通渠道。政府要為新聞媒體采訪提供應有的方便。建議政府部門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聞發言人制度,而不僅僅是個擺設的花架子工程。在有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聞發言人應該第一時間對外做出回應。因為時效性不僅是新聞的價值所在,還在社會預警、減少以致避免重大危機的發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應在第一時間向媒體公開和發布信息。政府部門要有搶發新聞的意識,以免記者搶發了不是來自政府部門發布的新聞。只有快速反應,才能掌握穩定輿情的主動性,只有公眾知道得越多,政府獲得的支持度才能越大。地方媒體應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布準確、權威信息,穩定公眾情緒,避免公眾猜測,牢牢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政府做了什么并正在做什么。
比如在對“東方之星”客輪遭遇風暴沉沒長江一事的報道中,就充分印證了第一時間發布、主動掌握輿論的正面效果。2015年6月1日21時30分許,載有456人從南京開往重慶的客輪“東方之星”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大馬洲水域突遇龍卷風翻沉,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當晚10點多,央視新聞頻道便發出了相關報道,新浪網則在6月2日的2點52分轉載了央視的新聞報道《載447客輪在長江湖北段突遇龍卷風傾覆》,其后網易、騰訊、搜狐等各家新媒體也陸續發聲。在爭分奪秒進行的生死營救中,媒體也在以分、秒為單位,不斷傳遞著救援的最新進展。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都以全天滾動播報的方式,直播現場救援情況。6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在重要版面對事件給予了充分關注。李克強總理在救援現場即要求相關部門及時組織新聞發布會,每小時向媒體通報救援最新進展等重大信息。 救援現場同時也向境外媒體開放,并為外國記者準備了船只,從而打破了“中國政府封鎖消息”的謠傳。開放式的采訪環境,保障了媒體對翻沉事件的直觀還原,對救援進展的及時全面報道,也讓中國政府把握了對事件報道的主動權。在此次事件中,不僅是韓國,從東亞的日本到歐美等西方媒體,都用大量時間直播了這場救援。與此前對中國官方信息持懷疑態度不同,西方媒體這次對事故和救援信息基本上轉述了新華社、人民網和央視等官媒的報道內容。
(二)提高科學的研判能力 優化團隊作戰能力
在突發事件發生初期,要對事物的發展態勢進行認真的研究,找出可能導致突發事件的可預見因素和難預見因素中的可預見成分,積極有效地采取措施。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地方媒體記者首先要深入現場,取得第一手材料,在采訪中可以遵循“分類報道,相互印證;動態報道,澄清事實;疏導情緒,平息事態”的報道原則,采取前方記者傳回情況——后方編輯部研判——指揮前方采訪——傳回采訪素材——編輯部最終成稿的特殊采編流程。發揮集體的力量,準確研判形勢,加強輿論引導。早期報道以事實說話,慎講原因,多采訪描述性語言報道事件;不要匆忙地、斷然地分析事件原因,加大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力度,讓政府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發聲,要成為危機事件的“第一定義者”,配合甚至輔助政府對事件通過講事實的方式進行“定義”、“定調”。
(三)采用滾動刷新方式 引導輿情
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盡量不用“結案式發布”,而要“滾動式發布”,不要等事情水落石出后,才進行總結報道,而要在事件進展過程中不停地滾動式地發布消息,分階段、分步驟地滾動發布,做好每個階段的核對和審核工作。在報道時要對事件進行跟蹤式的全程報道,采取人員接力的方式,讓報道達到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全局,對事件的性質、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事態的發展,關注事件中人物的命運,也監督危機處理的進展,從而促成事件朝著有利的方向轉化,通過全面平衡的新聞報道協助政府恢復社會秩序。
要盡量多挖掘突發事件的正面價值,不炒作和渲染新聞,杜絕可能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的報道。在新聞報道時要謹慎用詞,要避免出現一些有可能會激化矛盾的詞匯,即便是政府部門提供的,如躲貓貓、俯臥撐等。一些言論經網友整理放大,就會成為他們對政府公共事件解釋和處理不滿的反諷。
(四)在采訪中注意安全 做好保障
很多突發事件往往伴隨著自然災害,如臺風、暴雨、地震、泥石流、各種傳染病以及社會安全問題等。有調查稱,記者已經成為僅次于警察和礦工的第三大危險職業。面對突發事件,新聞記者應當如何采訪?采訪前應具備怎樣的知識素養?目前學校、單位對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培養多局限于專業知識及專業素養。古人言:“胸無全局,難謀一域”。不管是新聞單位還是新聞記者,都應加強“應急知識”的學習和儲備,如學習相關的應急法律知識、“災變”專業知識、自救互救知識、心理危機干預知識等等,從而更好地適應突發事件常態化、復雜化的客觀現狀。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