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 宇
電視調解類節目中主持人的精準定位
□ 竺 宇
電視調解類節目是以老百姓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感、事件為題材,由當事人講述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惑,讓大家來評判是非對錯,找到矛盾的源頭,最終達到化解各方矛盾的節目。近一兩年,電視上出現了許多檔調解類節目或承擔調解任務的情感類節目,如北京衛視《幸福秀》、上海東方衛視《幸福魔方》、山西衛視《和事佬》、江西衛視《金牌調解》、天津衛視《愛情保衛戰》、貴州衛視《家和萬事興》、湖北衛視《精誠所至》等。這些節目在幫助當事人解決家庭糾紛、感情困擾等方面起到了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該類型節目因其親民性大受觀眾歡迎,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節目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和贏得收視率等,在節目內容上刻意渲染、過度夸張而忽略了原本旨在引導、教育等社會功能。筆者認為,電視調解類節目,需要節目主持人具有較強的控場能力、引導事件發展的主導力和提升節目內涵的能力,這也是這類節目主持人所要具備的素質。所以,如何精準地給節目主持人定位,是電視調解類節目要解決的現實命題。
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如果電視調解類節目的內容不加以限制、持續時間過長以及鏡頭尺度過大,都會造成事件內容與當事人隱私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失衡,并造成媒介越位。例如某臺有一期節目涉及到婚外戀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男人有婚外情,包二奶,記者采用偷拍的方式并播放出來。雖然婚外戀屬于不道德的行為,但記者并無權代替審判,而播放通過偷拍偷錄所獲取到的信息在事實上也傷害了當事人。有的當事人在現場,而另一方不愿出鏡,節目就讓當事人打電話給對方,但電話內容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公開,這本身也是侵犯他人隱私。
媒體不具有法律職能,無法判決,最后只能給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即便是在演播廳里大家礙于面子互相釋懷了,但離開公共視線回到了私人環境,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是否真的能夠得到解決顯然值得懷疑。據調查,調解類電視節目真正能即時和解和執行的只占節目總量15%-20%。
電視調解類節目中的當事人在講述經歷時,有的戴上面具,打上“馬賽克”,或者躲在屏風后,這種節目標榜真實的“技術手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視為“作假的包裝”,同時,有些節目按照編劇自己的理解對事件過程進行舞臺化的表演也是對事件真實性的一種弱化甚至扭曲。
就如國家廣電總局在對某節目的通報批評中指出的,其“雇用群眾演員表演,用夸張的手法表演兒子對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倫理道德觀……誤導了廣大受眾,造成嚴重不良影響,也極大地損害了廣播電視媒體的社會形象”。
電視調解類節目內容的實質,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通過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精神”,主要表現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和權益,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人文精神突出的是“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理念,注重以人為本,受傳平等。調解類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始終要表達出真實的存在和傳遞有益的價值觀。
(一)主持人應該是節目的傾聽者
主持人的人文關懷意識,在現場首先要表現在能夠營造出帶動全場傾聽的氣氛,明辨之前要充分地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是主持人基本的素質,也是現場當事人和觀眾對節目內容認知和思考的基本元素。當然,在節目錄制過程中避免不了爭論,但同樣主持人也要將更多的話語權交給被調解人員、觀察員和嘉賓,而不是先入為主,憑空想象。傾聽,是應對的基礎。
(二)主持人應該是節目的引導者
在《人民調解法》當中并沒有對調解員的身份進行嚴格的規定,甚至根據當事人的需要,可以邀請當事人的同事、鄰居等人擔任調解員,因此電視調解節目主持人的引導作用就很重要了。
在某調解節目中,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有觀眾說∶“我們相愛,但是父親反對,我們該怎么辦?”主持人回答:“你父親是個混蛋,你聽我的,我們國家的法律保護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你結你的婚,你父親能把你怎么樣,沒事。”
這種表達,主持人的立場確實堅定了,是非也鮮明了,但是他既不知道相愛雙方的具體情況,也不知道父親反對的具體理由,就直接做出是非判斷,建議當事人使用法律武器來對待父親。主持人的這種引導不是真正的調解,而是把問題復雜化、尖銳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盲目的、沒有引導性的說法,只是增加了對立,無助于調解本身。這是調解類節目主持人的大忌。
在調解現場,最理想的狀態是,主持人穿針引線,嘉賓調解員畫龍點睛,觀察員旁敲側擊,最后當事人才是一錘定音。據筆者觀察,能夠持續發展的調解類電視節目一定是用故事吸引觀眾,用情感打動觀眾,用調解影響和引導觀眾的。
(三)主持人應該是節目的把控者
盡管電視節目更加注重的是播出效果和收視效果,對糾紛的解決結果往往沒那么重視,但事實上,《人民調解法》中規定了人民調解的合同效力,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沒有按照調解合同中說到的去做則屬于違約行為。所以,調解類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對政府發布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法律制度做到心中有數,這是該類主持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對相關的政策法規不了解,那就沒辦法駕馭節目。有的節目中,觀眾和物業公司發生糾紛,說新買的商品房安裝了采暖分戶計量表,可是兩年多一直不用,現在,他不住在這個小區還要交采暖費,他覺得不合理還很浪費。如果只是從這個角度來想,好像物業真的不對,也不符合國家節能環保的要求。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國家其實對分戶計量的定價標準并沒有明文規定,而這只是一些新的小區的做法,不采用分戶計量,不能把責任推到小區。但是,因為主持人不了解這一信息,一味地指責物業不作為,不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是走形式,這就失去了主持人的公正性。
主持人對內容的把控,從各個方面來說,政策法規,政府部門的職責權限,動態,社會反響,媒體角度,群眾呼聲等等,這方方面面都需要了解和掌握,如果只是就事論事,糾纏和調解在事情本身,很多時候就會影響到調解的效果,同時還會影響到整個領域和社會的影響。
(四)主持人應該是節目的提升者
電視調解類節目作為輿論的引導者,應是社會道德的傳播者、弘揚者,通過主持人和調解嘉賓的調解過程,對社會道德起到整合、引導和提升的作用,抨擊丑惡、弘揚正義,同時,促使并監督社會成員遵守道德。電視調解類節目雖然有著廣大的受眾群體和吸引觀眾的內容題材,但如果場上的主持人對節目內容把握不當,就可能助長那些低俗化、娛樂化的社會風氣,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該類節目自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會受到扭曲。
主持人在節目中,要不失時機地對社會中的正能量進行弘揚,在現場不是動不動就斥責,對當事人進行所謂的教育,盛氣凌人,好像高人一等,唯我獨尊。其實,主持人,包括現場的嘉賓調解員,都要以正面引導和鼓勵為主,使節目充滿人情味和向善的力量。我們在調解類電視節目中,經常看聽主持人說:“我覺得你其實很善良”;“其實,你的家里人是很愛你的”;“我們看到了你調解的誠意”;“你們的婚姻是有堅實的基礎的”……僅僅是這些短短的話語,讓當事人憤怒的情緒得以消解,讓場上流動著溫馨的氣息,讓當事人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讓所有的問題變得微不足道,這是社會正能量的回歸,是人和人之間真情的流露。
好的節目應該讓觀眾從每個矛盾的調解中明白道理,得到借鑒。矛盾調解類節目將親情、友情、愛情、誠信、道義、責任、矛盾、沖突貫穿其中,通過普通百姓的生活,使各種情感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讓觀眾完成內心的自我修正,節目的價值由此得以體現,讓一檔節目成了一次示范,這種示范的效應可以說比調解一個矛盾、解決一個問題意義更大。
調解類電視節目雖然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但伴隨其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問題仍然需要得到重視和反思。在節目發展過程中,主持人和調解嘉賓只有深入到生活與社會的各個層面,把握受眾心理和訴求,從點滴細節入手,實實在在地為百姓解決糾紛,才能真正贏得受眾,獲得持久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