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春梅
電視節目“嘉賓主持”現象探析
□ 畢春梅
近兩年,很多娛樂節目特別是真人秀引入了“嘉賓主持”這一角色,大多由明星、名人、專家來擔任。這其中有多重原因:有的是原版節目模式的要求,例如湖南衛視《我是歌手》,韓國原版節目要求參賽歌手輪流客串主持,以便緩沖比賽氣氛;有的是出于節目的專業性需要,例如廣東衛視的《中國大畫家》,邀請了詩人、書畫家汪國真與廣東臺主持人搭配,一起主持節目,以彌補專業主持人國畫知識不足;還有的出于節目基調的需要,例如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邀請了學者背景的蔣昌建做主持,以提升節目的理性嚴謹色彩。不過總的來說,邀請嘉賓主持還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增加節目看點,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提高收視率。2015年6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通知,要求規范主持人上崗管理,不得設置嘉賓主持。一時間,本已司空見慣的“嘉賓主持”現象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嘉賓,即貴客。在電視節目中,嘉賓通常是具有一定專業背景的、受邀參加節目并擔任特定角色、與主持人進行互動的“客人”。如果來到節目的“客人”承擔了主持人的職責和角色,那么他就成了嘉賓主持。
本次總局禁令要求:廣播電視節目要明確主持人和嘉賓的分工,主持人應承擔節目的串聯、引導、把控等功能,不得設置“嘉賓主持”,嘉賓不能行使主持人職能。由此可見,判斷嘉賓是否“越界”,是否屬于“嘉賓主持”,主要看他是否承擔了節目串聯、引導、把控等職能。
在還未吃透政策之時,某些觀察者擔心一些節目可能會受到波及,例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黃菡老師,東方衛視《金星秀》中的金星,還有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主持群中的韓國人小五以及偶爾露面的俞灝明,他們都“疑似”嘉賓主持。不過相關節目的主創人員很快給出了回應:《金星秀》總導演李建中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金星秀》是脫口秀,算是一種表演,不是主持;《非誠勿擾》的編導回應稱,節目只有一個主持人和兩個點評嘉賓,也就是說,節目雖然有嘉賓,但兩個嘉賓都沒有擔任主持人角色;《天天向上》節目組人員則表示,他們是主持群,沒有主持人和嘉賓之分。①
然而總局的要求還有一條,即嚴格執行主持人持證上崗和執業注冊制度,不得使用無執業資格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播音員主持人證》)和未按規定進行執業注冊的人員擔任主持人。如果參照這一條,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的主持群中,除了小五和俞灝明頗有爭議,來自臺灣的歐弟都有可能失去主持資格。不過,總局加強主持人管理的政策初衷是避免部分“跨界”主持人的言語失當。相信對于某些開辦多年、已積累了好口碑、贏
得了觀眾認可的品牌節目,會網開一面。
總局為何要如此強調主持人的準入資格?這與我國的媒體管理體制有關。我國媒體在建立之初即被定位為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按行政區劃設立,一級政府管一級媒體。各級媒體要積極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得違背主管部門的宣傳紀律,不得傳播低俗內容。播音主持是廣播電視媒體的一個特殊的工種,是廣播電視宣傳的最后一環,是電視臺、電臺的門面,承擔了媒體與公眾之間的中介,是媒體形象的集中體現,因此受到主管部門的特殊重視。
另外,由于播音學科的邊緣性,導致播音主持活動呈現出多質性:播音既是是一項特殊的言語活動,具有言語傳播的性質,又是一項新聞實踐活動,具有新聞性;同時還是一項藝術創作活動,具有某些藝術屬性。不過,在這諸多屬性中,新聞性是主調。②播音主持創作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這使得播音員、主持人的言語表達和情感表達與普通的人際傳播及演員的表演等產生了質的區別。
如果電視節目邀請外界嘉賓來參與節目,如作為訪談對象,或點評嘉賓,甚或嘉賓主持,這些嘉賓在廣播、電視上獨立發聲,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播音”的屬性,體現了一定的媒體立場,雖然在操作中,媒體會表明中立立場,但觀眾往往會以為嘉賓的言論、形象代表了媒體。因此,基于播音主持人在媒體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屬性,電視媒體必須對嘉賓的各方面背景和社會形象嚴格把關,確保其言論符合黨和政府的各項宣傳紀律,確保其形象正面。
優秀的嘉賓或嘉賓主持,能夠為媒體增色,例如山西本土節目《老梁故事匯》中的梁宏達口才好,知識面廣,表演性也極強,已成為節目的核心,使節目呈現出富有特色的梁氏風格,成就了節目品牌。還有一些嘉賓主持在節目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江蘇衛視的大型科學類真人秀《最強大腦》,“由于集結的都是優秀的腦力高手,這種科學類的真人秀不是普通主持人能拿得下來的,也不是隨便一個明星能擔當,所以該節目最終讓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副教授蔣昌建擔任唯一的主持人。”③
如果嘉賓主持的語言能力過硬,觀點獨到,導向正確,在此基礎上,追求節目收視率本無可厚非,然而,從很多節目主創的初衷來看,邀請明星嘉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其專業背景,而是為了吸引明星背后的龐大粉絲群,或者純粹是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例如《我是歌手》中由歌手客串主持,雖然令觀眾耳目一新,但發音不標準的問題成了主持人的通病,并且這一問題被節目主創人員刻意放大,成為引觀眾發笑的手段。讓電視媒體的“門面”、媒體與觀眾之間的中介——主持人出洋相,這樣的做法確實有待商榷。
目前國內普遍存在的“嘉賓主持”現象有一定合理性,“清理”嘉賓主持,短期內對各大衛視的節目有一定沖擊。電視媒體應及時采取措施,從短期應對到長期謀劃,必須找到問題要害,對癥下藥。
(一)嚴格區分“嘉賓”與“主持”
短期內,電視媒體為了規避政策風險,避免“越界”,應該對所有節目、欄目做一次會診。對于邀請了嘉賓的節目,要研判嘉賓是否參與了主持;如果參與了主持,要對節目進行改版,把嘉賓的職能嚴格限定在“點評”,并安排新的主持人主導節目流程。另外,電視媒體要加強安全播出教育,要對嘉賓在節目中的言行再做規約。節目主創應對嘉賓進行相關的培訓、疏導,確保其言論符合正確輿論導向。
(二)將“嘉賓主持”納入體制內管理
所謂“隔行如隔山”,播音主持人的專業門檻除了“說”的部分,還體現在職業操守的規約,在我國體現為“黨性”。主持人的話語必須符合黨和政府的宣傳口徑,明白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這一點看似容易,在實際操作中,體制外的嘉賓主持不一定能做到,短期內的告知、培訓對嘉賓主持的規范用語作用有限。因此,將嘉賓主持納入體制內管理才是長久之道。一方面,可以鼓勵長期從事嘉賓主持的專家或者明星參加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然后向主管部門報備,取得主持人上崗資格;另一方面,對有志于廣播電視事業的專家、學者,可以爭取與他們簽訂聘用合同,直接成為“廣電人”,如此既能規避政策風險,又能豐富臺內的主持人隊伍構成,實現不同主持風格的碰撞。
(三)培養全能型主持人
何為全能?除了主持人崗位所要求的專業技能,諸如發音吐字的規范、節奏連停得當、肢體語言的協調以及一定的應變能力等,主持人還應該掌握自身專業以外的一些技能和知識,做到“一專多能”。主持人通過不斷學習,對社會各領域甚至各學科都有一定了解,才能在節目中遇到不同嘉賓、不同場景都能夠應對自如。鳳凰衛視《鳳凰大講堂》主持人王魯湘便是典型的全能型主持人。他本科在湘大學中文,研究生考的卻是北大哲學系,最終以美術作為自己的學術方向,成為一名美術教授。④王魯湘從進入大學開始便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這為他后來進入鳳凰衛視做文化類節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世紀大講堂》《文化大觀園》等節目的策劃、主持人,王魯湘必須應對快節奏的節目播出,必須在節目錄制前幾天內熟悉一個文化領域。如果做一個省份,就要能夠和這個省里的專家對話,像“地方通”一樣講出這個省的特點和故事;做中醫,要能和中醫院的院長聊中醫;做風水,要能和風水家談風水,還都要談得像模像樣。王魯湘在每期節目錄制前會把跟節目選題相關的盡可能多的書籍找來閱讀,幾十本,一本一本翻看,直到能夠應付節目需要。⑤如今的主持人不再僅僅是“靠嘴吃飯”的行當,不是聲音好、發音準、會備稿就能勝任的工作,也不是靠外觀長相就能贏得觀眾喜愛。主持人的持續發展,得益于持續學習,觸類旁通,建立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如果廣電系統內的全能型主持人多了,所謂嘉賓主持也就再難有一席之地,當下的主持亂象便迎刃而解。
注釋:
①陳穎.廣電總局七月起禁嘉賓主持 吳秀波金星不受影響?.華西都市報.2015年6月21日
②張頌.中國播音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③“嘉賓主持”的優與劣.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http:// www.sxrb.com/sxxww/xwpd/ylxw/5448748.shtml
④曹輝,林寅.王魯湘“:我是一個讀書的種子”.新聞天地.2008(10)
⑤權靜.王魯湘:讀書,饑腸轆轆后的一場盛宴.中國新時代.2006(8)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電視臺南海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