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 宇
現代新聞主播的自我突破
□ 梁 宇
當今媒體發展呈現多元化格局,網絡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迅速、海量、可互動信息,讓人們從傳統的電視、廣播、紙媒等媒介的被動接受形式中釋放出來,受眾自主選擇的主體意識越發突顯。以往由少數精英控制的信息壟斷和傳播方式被打破,傳統媒介的權威在減弱,特別是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對傳統媒體構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網絡不僅讓觀眾知識面更加豐富,也讓在某一領域具有突出專長的人具有了充分表達和表現的舞臺,這無疑對傳統廣電媒體中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耀眼地位形成沖擊,主持人的神秘感正在消失,業務方面也必然受到更嚴格的審視。以往很多僅憑外形條件、聲音條件和語言技巧來把控節目的主持人,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如何才能夠在全媒體發展潮流中站穩腳跟,如何讓越發“苛刻”的觀眾接受你的主持風格,是我們每位處在一線的主持人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者一直從事新聞播音工作,對于新時代中新聞主播的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切身體會和思考,現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在我國電視新聞主播的發展歷程中,以央視《新聞聯播》為代表的播音員,如趙忠祥、羅京、邢質斌等,憑借優美的聲線、莊重大方的新聞播出形象備受廣大電視觀眾喜愛。可以說,新聞播音員是在我國當時電視事業發展初期,尚未形成自我傳播學理論時的一個歷史產物,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他們代表了新聞主播業界的最高水準。但在當今,時代發展迅速,多元媒體格局沖擊著電視媒體的主流地位,機頂盒里上百個頻道的競爭,無疑對新一代新聞主播有著更高要求。除了自身形象、聲線、表達能力外,具備專業性背景更能體現主持人本身的競爭力,而有了這種核心競爭力,新一代新聞主播才有可能在千人一面的電視新聞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在電視媒體業發展最早、最蓬勃,被稱為主持人故鄉的美國,大學里并沒有播音主持專業,在美國電視人眼中,主持人是隸屬于傳播學專業中的傳播者,只要學會了怎樣傳播信息,那自然就懂得怎樣主持節目。①央視副臺長孫玉勝也通過央視平臺的觀察得出結論:主持人可以通過選拔產生出來,但更應該在實踐鍛煉中成長起來,新聞主播必須來自專業出色的新聞記者。②
眾所周知,沒有主持專業的美國,培養出了如克朗凱特、丹·拉瑟、華萊士、奧普拉等萬眾矚目的電視新聞明星,這些電視明星無一例外都是熟練運用自己傳播專業背景和豐富的職業素養進行采訪報道的。大量與社會接觸、積累所形成的經驗,讓他們具有獨到觀點,獨特判斷力,在播報中體現出豐富的底蘊和個性色彩,既有自己個人不同的播報風格,也因其專業性得到了觀眾的信賴。如果說在現代電視新聞中,觀眾對于新聞主播的評價標準會更多地放在主播本身涵養與節目的匹配性上,那么,主播的專業性就是觀眾信任的重要基礎。
在央視這樣的全國最高新聞傳播平臺中,具有專業背景的主持人更加讓觀眾記憶猶新。如讀外語專業畢業的水均益,就得益于其出色的外語水平在眾多主持人中脫穎而出。在《高端訪談》中,他先后專訪過上百位名人政要,腳步遍布全球,其中包括五次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專訪。英文素養讓水均益思維更加開放,更加了解西方國家文化,更加接近被采訪者的思想,加上其豐富的采訪經驗,流暢的表達能力,讓他成為了央視對外高端訪問中的首席記者。同樣的例子來自于央視法制節目的主持人撒貝寧,他考取央視的時候就是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專業,所以在其擅長的法制領域發揮得如魚得水,為其主持的法律節目增加了分量和權威性。
在香港鳳凰電視臺,更在整體上偏向于專業人士辦臺。總編輯、記者、主播、新聞評論員等,很多都是來自于不同專業的從業者,他們在政治、財經、外交等方面具備豐富的專業經驗和獨到的判斷力。如熟知財經的石齊平、學俄語出身的總編輯呂寧思、外交背景的主持人何亮亮、游學美國的阮次山等,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展現出鮮明的特點。他們從其他專業轉行電視新聞并不困難,反而因其這種專業背景顯得有權威性并駕輕就熟。
目前,國內的電視新聞主播很少來自于專業背景,所以也少有顯著特色風格,主持人結構性缺陷日益突出。一些只是憑借外形與聲音條件的播音員在許多節目里被慢慢地邊緣化,而那些有專業背景的編輯記者和其他社會人士開始進入播音主持崗位并受到歡迎。
專業背景的主持人受到市場歡迎,一方面,確實是對播音主持專業主持人的一種挑戰;但另一方面,科班出身的主持人,無論從形象、音質、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具備非常優秀的條件,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須適應新時代電視播出環境的要求,就需要保持自我增值能力。
大數據時代的電視新聞節目,長時間現場直播是其優勢,傳播上注重即時性、時效性,這無疑對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新聞節目主持人,尤其是部分剛剛畢業走上崗位的新聞播音員,長期處于固定播音模式,有“提詞器”依賴癥。由于沒有保持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學習,缺乏采訪經驗積累,也沒有稿件寫作過程的鍛煉,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知識儲備不足的短板就顯露出來了。離開了提詞器里面預先寫好的新聞稿,某些播音員會表現出邏輯不清晰,表達不流暢,甚至發生口誤的狀況。遇到需要主持人解釋畫面的時候啞口無言,或辭不達意,或結結巴巴,造成難堪和冷場,這都是缺乏歷練和自我增值的播音員所面對的難題。要成為更全面的新聞主持人,還需要懂得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保持全方位關注,要經常針對特定新聞事件展開研究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把握住事件本質,跟上時代節拍。
臺灣的電視新聞節目競爭激烈,新聞同行在拼基本功的同時,也在拼自身的軟實力。而這些軟實力往往是“功夫在詩外”。
2013年的一次臺東蘇花公路大塌方,造成大陸游客團旅游大巴沖入海中。事發凌晨時分,當時中天電視臺24小時備播值班的是女主播哈遠儀,她被緊急召回臺里,先是透過直播畫面為觀眾第一時間呈現事故的救援過程,播報傷亡數字,與現場記者連線。整個長達兩小時的直播過程都是突發畫面,女主播不斷由編輯提供的小紙條數據來為觀眾解說,并與專家分析救援方法,及事件為兩岸關系帶來的影響等。在直播節目結束后,哈遠儀又邀請專家錄制一檔蘇花公路塌方事件的深度訪談節目,從更高層面去分析事件的走向。這一系列的播音主持工作,無論節目長度與強度都相當大,能夠這樣順利駕馭下來,必定離不開主播的社會經驗、日常積累、學習能力作為支撐。
像哈遠儀這樣的工作能力的新聞主播在臺灣比比皆是,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能力應付類似常態式的高強度直播,他們非常注重繼續學習,以此來為自己充電。每天播出前,臺灣新聞主播們都看多種報刊雜志、專業類書籍,上網瀏覽各種與新聞內容相關的信息;不斷關注著電視同行的播出動態、形式,對其成功與不足進行分析;新聞主播除了播出,還保持采訪習慣,甚至有部分還寫專欄文章與讀者分享自己的觀點,如陳文茜就是這類有著豐富生活閱歷、又保持不斷學習的主持人,這種積累讓她對社會事物和現象觀察深入,見解更深刻,在處理突發情況時顯得更為老練和得心應手。
實踐證明,經過系統培訓、繼續學習和自我增值,再加上主持人的悟性及努力,依然可以像專業型主持人一樣在專業領域獲得成果。筆者主持廣東電視臺反映臺灣地區社會生活的新聞節目《兩岸視點》多年,剛入行時也是新手一名,連“藍綠”陣營都分不清。但在主持節目過程中,自己邊學邊干,一直保持著大量閱讀臺灣書籍、歷史資料,關注電視、網絡上臺灣信息的習慣,務求把對寶島的理解再深刻些,再全面些。同時又策劃與臺灣地區電視臺的一系列合作,自己也數度到臺灣采訪、采風,全方位了解當地人文風情與臺灣社會。經過數年積累,自己具備了較豐富的知識儲備,主要體現在節目播出時,會根據新聞事件形成自己獨特的判斷與觀點,并傳遞給觀眾一種:我是專業的、權威的、親身經歷過的,所以表達出來的是真實可信的感覺。
現在我們電視臺并不缺乏訓練有素、基本功扎實的新聞播音員,欠缺的是具備個性特點、擁有獨立觀點,能夠應付高強度新聞直播而不亂方寸的新聞主播。所以,無論是優秀的傳媒科班出身主持人,還是擁有專業背景的新聞主播,都應該保持繼續學習、自我增值能力,才能在眾多主持人的紅海中突圍而出,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媒體多元化大潮中,電視新聞主播肩負著比以往更艱巨的任務。除了完成基本新聞播音工作,還要表現出比其他主持人更優秀的能力,才能獲得受眾認可,才能為自己主持之路拓展更廣闊空間。而具備專業化知識,又懂得不斷保持自我增值的新聞主播,才能適應這個充滿變數與競爭的新時代。
注釋:
①孫祖平.主持,不能成為一門專業
②孫玉勝.十年:改變電視語態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