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麗娜
從時尚角度看由內到外的美
□ 王麗娜
時尚常被人們作為“美”的載體予以評論、接納,而人們對于時尚的理解和評論,多流于表面,將之符號化、淺表化,這不僅拉低了時尚的人文內涵和人們的審美水準,更無益于建立完整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任何形式和載體的“美”,都建立在社會化和人文化的背景之上,建立在內在的生活和社會土壤之上,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美學;時尚;人文;品牌故事
美是什么?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圣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上的榮耀與光輝;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無疑的是,“美”的發現有賴于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存在,通過這對相互關系向世人呈現。自從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學”概念,人們的審美活動從感性認知擴展到理性思考范疇。而工業革命之后的生產力高度發展背景下,人們對美的認知和探索更趨于多元化、社會化,“美”的探討涵蓋于人們的整個生活范疇。
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有些“美”橫貫歲月、經久不衰;有些所謂的“美”轉瞬即逝、如水東流。而“時尚”,即所謂“當時的風尚”,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美”的表現,時尚之美,通過符號式的、外在化的表現,影響了極大數量的社會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群體。但時尚之美能在歷史中產生影響力的,都是根植于社會人文背景和內涵之中,有深厚的內在土壤,才能成為經典,影響人們的審美和精神世界;泛泛拘泥于浮華和虛表的所謂“流行”和“時尚”,皆如流星,時過即境遷。
筆者從事電視時尚節目主持工作已有十年,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更體會到由內而外的美,是“美”的終極體現,是“美”的生命力的保障,時尚界亦不能例外。
時尚在社會屬性上的影響,包括衣著打扮、飲食、行為、居住,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審美價值觀等。在時尚界,女性“以瘦為美”曾經是一個主流審美觀,時裝模特引領的極致之瘦影響至社會群體之中,追求極致的、超乎正常生理承受范圍的“瘦”成為不少人追求的目標。
以瘦為美的審美心理并不是自古以來一成不變,人類歷史上也有過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期,其成因跟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頗有關系,如女性在生產力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母系社會時期和女性在政治角色中有一定影
響的中世紀時期等。相反而言,“以瘦為美”是女性在社會角色上占據從屬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的體現。這種審美風尚在男性主導生產力的現代社會得到了極致的發展。一時間,時裝界的“紙片模特”盛行,女性過度減肥也成為一種現象。
2006年8月份,22歲的烏拉圭模特路易塞爾·拉莫斯因過度減肥,在南非的一場時裝發布秀的T上突然倒下,猝死于心力衰竭。在更早的1983年2月4日,著名的歌手卡倫·卡朋特死于因減肥引起的神經性厭食癥。在全世界范圍內,從時尚界到普通民眾,因“以瘦為美”的審美心理而損害身心健康的大有人在。
而這些近乎畸形的“時尚之美”終有式微的趨勢,隨著女性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分量越來越重,健康、積極、獨立、自信的女性形象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支持,健身成為新的時尚主流。在2006年的西班牙馬德里國際時裝周上,組委會宣布禁止那些體質指數低于18的模特走上T型臺。時裝界巨頭阿瑪尼更直率地表示,“我從來不喜歡太瘦的女孩,我本人從未讓她們走上T型臺。”
女性之美,應該以學識、思想為基礎,以其承擔的社會角色為基礎,時尚之美,正應該體現這些新時代之下的女性形象。
2004年全美超模大賽中,一名與眾不同的參賽選手引起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與尋常T臺上所見的皮膚光滑亮麗的模特們不同,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名叫尚特爾·布朗·楊的模特,從小便罹患白癜風,皮膚令人觸目驚心,這種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功能失常,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能力減少或消失,從而致使局部皮膚呈白斑樣。由于身患白癜風,尚特爾的生活幾乎徹底被毀了。然而尚特爾并沒有被厄運擊倒,在歷經消沉絕望之后華麗蛻變,她欣然接受自己的缺陷,用全新的人生態度來掌控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我是個失敗者,但我想讓你們知道,哪怕有缺陷和不足,你依然可以勇敢追逐夢想。我希望能向大家證明就算有再多的詆毀和嘲笑,只要堅持誰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尚特爾面對社會的內心獨白,在厄運面前,她沒有選擇退縮和投降,而是跟隨內心的想法,充實自己,追尋自己的夢想。正是因為這種由內而外的坦然、自信,在T臺上,人們拋開了獵奇、嘲諷的眼光,開始意識到她的美麗,從氣質、專業上評估她、接受她,她慢慢獲得了許多機會,包括參加美國當紅真人秀節目《全美超模》,一步步實現她的夢想。
而在時尚界,諸多頂級的超模如辛迪克勞馥、吉賽爾邦辰,也在證明,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個性,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學識,才能令個人的美麗歷久彌新、富有生命力。
在時尚界,香奈兒的品牌精神“流行易逝,風格永存”一語道破了一個品牌如何恒久傳承的真諦。品牌創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兒以其獨立、自強的個性,賦予了香奈兒品牌外在優雅、內心強大的品牌內核,其作品無一沒有內涵,無一沒有傳承,如經典的2.55手袋就起源于香奈兒決心用細鏈條來解放女性拿包的雙手,體現了其女權立場;經典的小黑裙設計,則是“服裝的優雅,在于行動的自由”的女性自由精神的體現。
就其經典的香水產品香奈兒5號而言,人們更多記住的是瑪麗蓮·夢露的那個典故。1954年瑪麗蓮·夢露和新婚丈夫喬·迪馬濟奧一起去日本度蜜月,在有一次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問夢露:“請問您夜里穿睡衣嗎?”面對這個難堪的問題,夢露莞爾一笑,回答說:“我穿香奈兒5號睡覺。”這個典故賦予了香奈兒5號都市麗人的性感象征。但在產品幕后的一件事,更能體現香奈兒的觀點:香奈兒親自設計香水包裝,她舍棄了市場上通用的刻花玻璃瓶和細頸瓶,而是采用了具有裝飾藝術味道的方形玻璃瓶,再配上白色的標簽,簡潔中透著時尚。這看似簡陋的瓶子在崇尚富麗繁華的當時,并不被人看好。可讓那些時尚專家沒有想到的是,這種簡陋瓶子包裝的香水,在世界上當紅的時間,竟比他們的壽命還要長久。而香奈兒5號方形香水瓶以它的現代美感,在1956年成為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
可以說,香奈兒的品牌符號,是由內而外的美的呈現的典型,也正如此,才成就了其在時尚界的巔峰地位。
以個性、內涵、人文來導向時尚,香奈兒并不是個例。源于溫莎公爵的千鳥格元素,就是個性和人文融合的時尚元素。溫莎公爵本身品位不凡,千鳥格的萌發源于他在擔任王儲期間經常穿的葛倫格紋面料,經過溫莎公爵的名人效應,這種粗花呢的圖案登堂入室成為王室的衣著品位的元素之一,由此衍伸開來,更成為英國貴族的最愛,并演變成為了今天的千鳥格元素。
溫莎公爵讓千鳥格成為大眾向往的時尚元素,而時尚界巨頭克里斯汀·迪奧則讓千鳥格坐上象征高尚雅致的頭把交椅。1938年,迪奧為自己推出的第一款時裝采用了千鳥格圖案,結果大獲成功,也讓這種英式格紋圖案成為迪奧時裝公司獨特標志。又經過迪奧小姐淡香水瓶經典的千鳥格元素設計之后,黑白經典的千鳥格經常被香奈兒、迪奧等傳奇設計師采用,他們將這面料反復使用,塑造出了眾多經典的千鳥格款式。
諸如香奈兒5號、千鳥格等這些時尚符號之所以長盛不衰,除了在外在表現上的魅力,更是其人文內涵的魅力所致,而且其外在的形式符號,也是源于其人文內涵所激發而成。
越來越多的品牌也意識到內在人文支撐才是支持品牌前行的因素,而不只是對色彩、面料的簡單組合,從而越來越追尋品牌的個性和傳承。例如國內的時裝品牌東北虎,筆者連續多年參加中國時裝周報道觀察到,其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品牌內核和人文傳承的支撐,多年來以唐宋元明清以及湘蜀粵蘇四大名繡的文化特點和風格來豐富其產品的內涵,通過產品詮釋文化符號,這也許是其塑造品牌個性最好的方式。
美是一個廣泛的范疇,時尚作為表現美學的一個載體的可貴之處,并不在于其時效性和流行效應,而是在于其對社會的思考,對人文的體現。
1.鮑姆·嘉通著.簡明、王旭曉譯. 美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2.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3.戶曉輝. 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發生學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賈斯迪妮·皮卡蒂. 可可香奈兒的傳奇一生[M].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5.克里斯汀·迪奧. 克里斯汀·迪奧自傳[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廣西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