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梅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慢性丙型肝炎10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比較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觀察組,n=50)與普通干擾素-2b治療(對照組,n=50)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治療后,兩組均有納差惡心、發熱惡寒、身痛乏力、咯痰咳嗽、鼻塞咽痛等癥狀,對癥處理均消失。兩組患者少數有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下降,取升白藥物應用,恢復正常。觀察組脫發1例,對照組2例,藥物停用后好轉。觀察組治療12周、24周、治療后24周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重組人干擾素α-2b;慢性丙型肝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12.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2-0088-03
丙型肝炎在臨床是一種慢性進展性肝臟疾病,發生率較高,約50%~85%的丙型肝炎在感染病毒后向慢性感染轉化[1]。HCV感染可誘導肝臟纖維化和慢性炎癥壞死,部分并發肝硬化,使肝細胞癌風險明顯增加。HCV病毒復制活躍程度與HCV感染后的疾病進展關聯密切,重視抗病毒治療,對控制肝臟的炎癥活動和病毒復制意義重大[2]。本文旨在比較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與普通干擾素-2b治療慢性丙肝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慢性丙型肝炎100例,均為我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21~72歲,平均(43.7±10.6)歲。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等制定的診治標準,病毒RAN和血清抗HCV定量持續陽性>6個月。患者對本次實驗均知情同意,全部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等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囑患者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充足,加強營養支持。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取重組人干擾素α-2b腹部皮下注射,300萬IU/次,隔日1次,以2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在常規基礎上,取普通干擾素-2b肌注,500萬U/次,隔日1次。治療前后對血清Tbil、ALT及血清HCV-RNA的變化進行觀察。檢測肝膽B超、血常規、心電圖、尿常規、肌酐、尿素氮、肝功能,每月1次。兩組均予利巴韋林口服,依據體重不同,對劑量進行選擇,(800~1000) mg/d,并觀察副作用。
1.3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均出現納差惡心、發熱惡寒、身痛乏力、咯痰咳嗽、鼻塞咽痛等癥狀,經對癥處理后均消失。兩組患者少數有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下降,取升白藥物應用,恢復正常。觀察組脫發1例,對照組2例,藥物停用后好轉。觀察組治療12周、24周、治療后24周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LT復常率對比[n(%)]
注:*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82,4.872,4.236,P<0.05)
3 討論
丙型肝炎若未正確及時地進行抗病毒治療,易發生肝衰竭、肝癌、肝硬化等風險,后果較為嚴重。丙型肝炎可劃分為急、慢性類型,急性可完全康復、多有自限性,輔以抗病毒治療,可避免向慢性肝炎轉化。只有對HCV診斷,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均應行抗病毒治療。慢性丙型肝炎采用抗病毒治療以對體內丙型肝炎病毒清除為目標,治療后有持續病毒學應答(SVR)獲得者,患者中99%可達治愈[4],故丙型病毒性肝炎以抗病毒治療為最關鍵的措施。患者只要無使用干擾素禁忌證,均需行抗病毒治療。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在近年取得較大進展,具體如下:(1)從標準抗病毒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到應答指導治療。分析標準抗病毒治療方案,包括:Ⅰ/Ⅳ基因型病例予利巴韋林和PEG-IFNa聯用,共行48周治療;Ⅱ/Ⅲ基因型患者予固定劑量利巴韋林和PEG-IFNa聯用,行24周治療。依據標準,對Ⅰ/Ⅳ基因型患者治療,可獲得40%~54%SVR,而針對Ⅱ/Ⅲ基因型患者,SVR獲得為65%~82%[5]。在標準治療基礎上,依據治療應答時間,對治療療程進行調節,可使SVR進一步提高。針對Ⅰ/Ⅳ基因型,患者為低病毒載量,在快速病毒學應答獲得后,抗病毒治療可開展24周;針對其他Ⅰ/Ⅳ基因型病例,有完全早期病毒學應答或RVR獲得,需行48周治療;對于Ⅰ/Ⅳ基因型無完全早期病毒學應答和RVR獲得的患者,但遲緩性病毒學應答可獲得,需將療程延至72周;針對Ⅱ/Ⅲ基因型患者,為低病毒載量,在RVR獲得后,可將療程縮至16周;針對Ⅱ/Ⅲ基因型患者,RVR未獲得,但可獲得DVR或EVR,且行24周治療后,HCV RNA呈陰性轉變者,可延長療程至48或72周。(2)白細胞介素28B基因多態性是對HCV自發或實施抗病毒治療后陰轉預測的重要因子。有研究報道,標準抗病毒治療效果與IL28B基因多態性關聯密切,已引起臨床重視。有報道指出,IL28B基因多個位點多態性與臨床治療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但rs8099917和rs12979860關聯最為密切[6]。HCV消除與IL28B基因多態性的相關性,不僅對不同人種抗病毒治療預后存有一定差異可解釋,也較好的對同一人種個體不同間實施抗病毒治療的差異性予以解釋,是優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決定因素,具有較重要價值。(3)分析直接抗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近年來,DAA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為抗HCV新藥研究重點,抗病毒藥物的靶點含在HCV受體拮抗劑、NS3/4蛋白抑制劑、NS5A抑制劑、NS5B核酸多聚酶抑制劑等,藥物分子中以NS5B核酸多聚糖抑制劑、NS3/4蛋白酶抑制劑研究最多[7]。因此類藥物有一定的副作用產生,誘導耐藥,并且HCV基因型存在一定特異性,故無法單獨應用。兩種批準上市的藥物,為與SOC聯合的三聯治療方案,可使初治、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的SVR提高。但相關研究顯示,作用不同靶點的藥物聯用,可使抗病毒治療效果提高,耐藥發生率降低,故多品種DAA藥物的開發應用為研究重點。
臨床治療慢性丙肝患者時以往取干擾素單用,即對肝炎病毒的Jak-STAT、MAPK等信號通路產生影響,促使OAS、PKR等蛋白生成,就抗肝炎的作用進行發揮。另外,取IFN聯用利巴韋林,利巴韋林為光譜抗病毒藥物,相較單用干擾素效果較為理想。多項研究認為,α-2b或PEG-IFN-2a與利巴韋林聯用為抗HCV的有效方案[8]。抗病毒為丙型肝炎治療的唯一有效方案,即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用,其目的為改善肝功能,對病毒復制產生抑制,使傳染性減少;減輕肝組織病變;延緩或減少HCC和肝硬化發生;最終提高生活質量。在新型干擾素中,利巴韋林類似物和新型干擾素類藥物,人血清白蛋白干擾素已行臨床試驗。通過構建編碼IFNα-2b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融合基因,并高效在載體中表達而獲得,前兩期結果顯示,具抗病毒作用、半衰期更長等優點。不管是急性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均以聚乙二醇干擾素與利巴韋林聯用為標準治療方案,明顯提高了丙肝的治愈率。重組人干擾素α-2b與利巴韋林聯用,為丙型肝炎目前有效方案。利巴韋林與兩種干擾素聯用,對臨床試驗進行比較,相較40KD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復發率、12KD的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居較低水平,可能與抗病毒辣分子大小及活性誘導的藥物分布相關[9]。本次觀察組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對慢性丙肝患者治療,多可耐受,對照組應用普通干擾素,行12周、24周治療及治療后24周,結果示,兩組均有納差惡心、發熱惡寒、身痛乏力、咯痰咳嗽、鼻塞咽痛等癥狀,對癥處理,均消失。兩組患者少數有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下降,取升白藥物應用,恢復正常。觀察組脫發1例,對照組2例,藥物停用后好轉,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12周、24周,24周后ALT復常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中,除血中病毒載量和HCV基因型外,感染宿主的影響因素,如肝硬化、年齡、體重、人種、性別、精神狀態、脂肪肝、胰島素抵抗、IL-28B基因多態性、HIV或HBV合并感染等,對PEG-IFNa+RBV的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另外,HCV RNA在聯合用藥后可較快陰轉,但病毒學在繼續用藥中的突破不能避免,SVR獲得的可能性較與DAA藥物加PEG-IFNa聯用治療低[10]。有報道示,最近相關研究取NS3/4蛋白酶抑制劑BI201335聯合應用,患者均獲得RVA,期待此研究的后續治療對DAA藥物或聯用DAA藥物方案加以研究,提供難治性丙型肝炎治愈機會,最大程度改善預后,保障患者生存質量。臨床需做好影響預后因素的規避,制定針對性防范措施,以保障用藥質量,促使臨床效果最大程度地改善。
綜上,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可顯著改善預后,延長患者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陶劍,劉俊,普冬,等. 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療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9): 683-685.
[2] 劉光偉,王春芳,趙文霞,等. 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聯合利巴韋林治療不同年齡慢性丙型肝炎的療效[J]. 廣東醫學,2013,34(10):1602-1604.
[3] 金瑞,郭新會,黃建峰,等. 重組人干擾素α-1b單藥及聯合治療e抗原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25-28.
[4] Xiaohui,Tian,Fei,et al. GCN5 acetyltransferase inhibits PGClα-induced hepatitis B virus biosynthesis[J]. Chinese Virology:English Version,2013,(4):216-222.
[5] 徐慶年,楊宗國,陸云飛,等. 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經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回顧性分析[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19:1797-1802.
[6] 李磊,羅明,楊二娜,等. 慢性丙型肝炎血脂變化與抗病毒療效的關系[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30): 2961-2965.
[7] 黃雷湘,章必成.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擾素α治療前后血清TIMP-1水平的變化[J]. 實用醫學雜志,2012, 28(10):1698-1700.
[8] 袁銀會,陳思穎,寧博. 重組人干擾素α-1b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療效觀察[J]. 臨床內科雜志,2012, 29(6): 418-419.
[9] 廖柏明,羅光漢,朱海鵬. 不同劑量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92-94.
[10] 楊明,饒慧瑛,魏來. 維生素D與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相關性研究進展[J]. 重慶醫學,2013,42(23):2791-2793.
(收稿日期:20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