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中國人開始飲茶之始,茶會便應運而生。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茶會古時又名“茶宴”、 “湯社”,最早可上溯至東晉時期。茶作為一道飲品,承載著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樣,茶會作為中國式聚會的一種方式,也記錄著中國人的交際與生活,反映深刻的時代與人文背景。亦如本刊專欄作者沈學政老師所說“茶會是一種社會文化產物,具有鮮明的社會功能性。”
如何去理解茶會的“功能性”,它有酒會、宴會等聚會相仿的功能,卻有它們不具備的特性。這種特性,我們把它歸納為“中國式聚會的雅成”。雅,是茶這道飲品的意境決定的;雅,是溫婉含蓄的國人性格決定的。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在去年的“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上指出:“從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制,茶之儲,茶之水,茶之飲,以至茶之器、茶之火,都包含著‘和的精神。賞茶,飲茶,能喝出‘和之味來”。中國的茶會,更是在“和”的意境下,尋覓人與人之間清雅、和諧的交際和交流。
時光流轉,茶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飲茶方式的變化,它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停地變化之中,但核心的精神訴求是不變的。隨著中華茶文化的全面復興,每天不同的茶會在九州大地輪番上演。茶會是中國人雅致生活的片段,也和茶一樣,一定會成為中國化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