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光



春暖時杏花繁茂,安徽池州的杏花壇一場茶會正在進行,祭周文王的禮儀畢,杯盞中響起的注水聲與詩經的誦讀聲交匯,讓人忘記是哪一個年歲。
這一年的冬天,峨眉山頂剛下了幾場雪,山下的寺觀, “云茶會”在引罄的清音中啟幕,人們用心布置了精美茶席,近百個茶人身披斗篷,安靜沖泡品飲。
這是新時期的茶會,每一年,國內這樣的茶會會有數十場。
中國的茶融入了千年的道統,茶會很自然而然地選擇了人們所推崇的寂靜優雅之處舉辦。正如徐渭所言,“茶宜涼臺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
池州所舉行的以復興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弦歌詩茶會,是一群人的理想衍化。茶會上,書院的青年學子在吟唱《關睢》、《子衿》,圓形杏花壇內九個茶席上,端坐著數十號著茶人服的嘉賓,微遠的琴聲與淡淡的花香,融入于茶會中。
初夏的杜鵑花還未開謝,天臺山上的華頂講寺,濃霧彌漫中帶著微涼,天臺智者大師的紀念殿前,來自韓國的友人演示關于禪與茶湯的對話,茶器是他們的鐘磐,將舞臺當成凈土,倒水代表著掃塵除垢、減輕煩惱,禪的意境融入茶會,靈動的器樂間插于茶會中。
近年來,中、日、韓各國茶人聯辦的國際禪茶會,在國內影響漸深,在柏林寺、廬山、武夷山、太姥山、韓國首爾等名勝之地,都相繼舉辦了國際禪茶會。茶會融合了茶文化研討、茶藝演示、茶席品飲的內容,有很多場面十分精美,演出精彩大氣,創新的茶藝也由此發端,國際間的文化研討也成為常態。無我茶會或席主的奉茶會也是重要的內容,這種由國際茶人共同操作的大型交流會每年都會進行。
入冬的那場峨眉山“云茶會”,參會的人員被要求統一著裝,這個茶人自發成立的茶會重在體味飲茶的意境,拒絕商業的參與,這是一個圈子的雅集,展示純粹的美茶主義,人們統一著裝,按照事先約定的儀式開始每項進程,不設主持,沒有多余的言語。寂靜的叢林,高聳的佛塔,茶的演示被理想化的人們重新賦予新的形式,彼此的思想在此交匯。
或大或小的茶會,多在佛寺或道觀舉辦,這種風潮,來自于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盛行,也與茶的本質有關,還因為寺廟道觀的優美景色。
晚秋的浙江富陽,紅葉勝似春景,細雨稠密,在浙江富陽白龍寺的大殿內,“安心茶禪會”上十數個茶席將來自中外的百多號茶人聚集一堂,這里是琴聲與詩的吟唱,是茶與安心禪的探尋。此次茶會是武夷山“問茶會”的延續,持續數年的武夷問茶會,由民間茶人發起,已經在武夷山遇林亭、下梅古鎮、蓮花峰、赤石村的古屋、武夷宮多地舉行,并延伸到浙江富陽、廣州江門陳家祠等地。
茶會多因緣于臺灣的茶界老人,通過這些老師的指導及當地茶人的精心籌備,在城市或山野,有了更多精美的交集,飲茶人心境也隨之變化,茶會有了更多縱向與深度的探索。
在這些茶會上,常會出現茶與樂、茶與香、茶與其它傳統文化的交融互動,甚至這成為茶會的一種固定模式,經常是一有茶會,就一定會出現琴簫、熏香或插花。
聆聽、靜飲、歡聚,是人們在茶會上的收獲,通過茶來交流,茶席成為舞臺、茶道被演示,繁衍新的流派,正成為當代茶事的一道新景觀。
各種主題鮮明的茶會也在興起。
令人印象深刻的五臺山茶會是以水為主題的,主辦方費心收羅了十數款歷史上知名的泉水,比如無錫惠泉、杭州虎跑、揚子江心水、廬山招隱泉、臺灣陽明泉……這樣的茶會充滿吸引力。茶席上,可單獨品飲這些泉水,還可以嘗試這些水與茶的奇妙融匯。
馬守仁的中華煎茶會曾在終南山與泰山等地舉辦復古的煎茶會,所謂煎茶,是百千年前的傳統,今已散失不成體系,既是山居生活,自可盡情體驗煎茶的古法。草庵前的枯山水,蝶舞沙巖,竹林繁茂,花草扶疏,人們在手石缽與石燈塔前,伴著炭火煮水的煙霧,靜飲一碗煎煮后的茶湯,極目空山曠遠。
廣義的茶會,也包括了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無我茶會,這是由知名茶人蔡榮章先生發起的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的茶會,數人或數百人均可舉行。除此之外,各式斗茶會、商業茶會、小型品茶會,也成為這一時期的常態。在武夷山,每一年會由縣、鄉、村各級或官方或民間組織的斗茶會,這是重在評鑒茶品論排座次的茶會。
《茶道》雜志曾在全國30個城市同時舉行迎春茶會,也在平常持續舉行茗讀會,各地形式不一,均以品飲為主旨。
我們還會看到日常的茶會,以及重在鑒賞品試各式茶品的茶會,比如普洱茶會.巖茶會。出于商業推廣動機舉辦的茶會更成為一種常態。因為具備風雅的稟性,茶會日益為人們所樂見。
雖然當前茶會眾多,然而面對大眾的茶會還是遠遠不夠,許多人沒有機會了解茶,甚至排斥飲茶,特別是年輕人。茶會,不應該只局限在圈內的風雅之士,以茶會為形式,讓許多平常不怎么喝茶,或只以茶解渴而不關心茶文化的人群有了更多近距離面對茶的機會,借此了解到茶文化深厚的內涵,也可以讓很多年輕人飲茶愛茶。在未來,面對年輕群體的茶會,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茶會成為當前茶文化探索、前行的重要載體,以彼肇興,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