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

從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它的根本精神表現在“和、儉、靜、潔”方面,而有關茶文化的活動,以茶藝的精神為追求目標,中國大陸莊晚芳教授提出“廉、美、和、敬”主張;茶業泰斗張天福先生提出“儉、清、和、靜”四字箴言;1984年12月9日臺灣茶藝協會理事會討論通過以“清、敬、怡、真”為中華茶藝精神。
隨著唐宋時期中國的茶葉與飲茶風尚傳入日本的佛教寺院,逐漸普及后,進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中。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倡以“和、敬、清、寂”做為茶道的根本精神。韓國茶道協會,以“和、靜、儉”為標竿,韓國的茶禮種類繁多、各具特色。近年已逐漸形成以“和、敬、儉、真”為韓國茶禮的宗旨。
探討有關茶文化的精神,要先從茶道和茶藝的關系探究,茶道和茶藝是因果關系,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從茶藝推論茶道,因果循環發展,道是因,藝是果,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形成不同的茶文化精神,演化出不同的茶文化宗旨,表現出不同的茶文化形式。日本的“和、敬、清、寂”,和是果,敬是因;清是果,寂是因,不斷循環演化形成日本的茶道文化;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因果循環演化,形成自己國家的茶文化。
從東亞茶文化的比較研究中,中國茶文化因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形成五彩繽紛的地方和民族茶俗文化,包含了茶技、茶藝、茶道、茶文學、茶藝術、茶館在內,崇尚自然、簡樸,在茶藝的泡茶過程中,器皿的使用較多樣、廣泛,偏向于“藝”;就儒道佛在茶文化中發揮的作用,道家第一,儒家第二,佛家第三。
日本茶文化形成茶道體系,包含了茶的相關文化,在茶道的茗飲過程中,表示對人、對茶的尊重,具有莊嚴、繁雜的禮儀,重形式,偏向于“道”的意境;在日本茶道文化中,儒道佛的影響以佛家為第一,道家第二,儒家第三。
韓國茶文化以茶禮概括,在茶飲過程中,茶食點心較豐富,茶器具也很講究,偏向于“食”的美味,韓國不管用哪類茶,都稱“茶禮”,注重禮儀,在韓國茶文化中,儒道佛的影響以儒家為第一,佛教第二,道家第三。
茶文化是東方文化菁華,認識茶文化的差異性,可以增進國家民族間的了解,中國為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們更應將此優良的茶文化,繼續不斷的發揚傳承下去。